理论教育 分析6.4个人虚拟映像模型

分析6.4个人虚拟映像模型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对前面介绍的个人虚拟映像模型结构的特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从上面的反推分析可以看出,本章第6.3节中介绍的这种实现个人虚拟映像的模型结构,可以比较有效和全面地满足个人对世界与信息的感知特点。

本节对前面介绍的个人虚拟映像模型结构的特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通过反推来验证这个模型对个人虚拟世界主要特点的有效反映。

我们建议的虚拟映像的建模方式,显然不同于软件工程中的传统方法。比如在构建虚拟映像各层的结构时,可以使用面向对象的方法,也可以使用面向过程的方法,还可以使用面向服务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使用面对知识主题的方法。但是任何一个方法都不足以比较完整地描述人的感知特征。另外,在虚拟映像的底层,不是简单地采用“裸”信息,而是应用了全信息的理论,将信息组成一个个基本信息单元。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种建模方法,可以这样来表达:这是一种基于对信息全息性描述的(基于全信息的)、面向主体感知的建模方法。这个方法的基础是以信息为基本对象,而主体的感知则包括面向过程、面向对象、面向知识领域和面向主观感受等不同要素。

在第4章第4.3节中曾经指出:“对于非结构化信息的管理也需要针对具体类型的问题,寻找具体的方法,而不太可能有一个方法解决所有问题。”前面介绍的这种建模方法虽然不是普适性的,但是它不仅可以用于建立个人的虚拟映像,还应该可以用来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诸如企业知识管理、医疗电子病历等。而且在设计面向主体的服务模型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在第7章第7.2节中会在“以人为中心的市民融合服务平台”这个案例中提到这种应用。

可以用一个数学结构把基于这种方法的抽象完整地表达出来,并将这种数学结构做成一个通用的产品,就像关系型数据库那样。这样的产品有可能成为未来信息技术产业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产品。在这个产品之上加载不同的业务参数,便可以成为面向不同主体的虚拟映像,或映像在某个维度上的投影,或者成为面向不同主题的信息管理系统。

用这种方法建立的虚拟映像,可以比较有效地支撑在本章第6.1节和第6.2节中讨论过的人对世界与信息感知过程的主要特点,如下所述。

(1)多视角:通过不同的感知结构实现对信息的多维度管理,从而体现人对事物认识的多视角特点。

(2)联想:由于基本信息单元之间的直接关联与间接关联关系的建立,信息在这里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之间存在各种联系。这些根据不同依据建立起来的联系,可以支持使用者在使用信息时的多种联想过程。

(3)结构化:这里所谓的结构化,不仅是指对(非结构化)信息本身的结构化处理,更是指虚拟映像对信息集合本身建立整体的结构性描述。这种描述既是针对信息的,同时也反映了认识主体思维的结构化特征。(www.daowen.com)

(4)主观属性:通过设计基本信息单元中的各种信息,便可以有效地表达认识主体在获取信息的时候的主观意愿,而感知结构的设计同样会在宏观结构层面反映人的主观性。

(5)全息性:在这个结构中,不仅每一个信息自身都是按照全息的角度被构造为一个具有全息特征的基本信息单元,而且通过直接关联关系与感知结构,信息之间建立了丰富的联系,形成了相互的支撑,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主体对事物的认识。

(6)时效性:在虚拟映像中设置与人的生活变迁有关的时间阶段结构,可以将与已经过去了的生活工作内容相关的信息“封存”起来,而前台展现的信息都是与当前阶段直接相关的。这样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信息的时效性。

(7)动态有限:整个虚拟映像的结构首先是一个有限的系统,但是同时又是动态的。信息可以随意地增加和扩展。特别是包括感知结构在内的各种结构,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而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有所不同。这可以灵活地适应个人虚拟世界的动态而有限的这个特征。

(8)聚焦与散焦:虚拟映像的感知结构,反映了认识主体看世界的不同视角以及该视角下的精细结构,这一方面体现了认识主体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的“焦点”,也为没有明确焦点的“散焦”感知提供了有效的信息管理手段。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个模型体现聚焦与散焦,则在于具体的产品设计

从上面的反推分析可以看出,本章第6.3节中介绍的这种实现个人虚拟映像的模型结构,可以比较有效和全面地满足个人对世界与信息的感知特点。当然,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还有许多巨大的挑战,其中最为困难的就是前面反复强调的人与机器之间的平衡与衔接。这是计算机这个辅助与延伸智能类工具的应用在未来发展中的一个核心和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