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人类的信息获取和感知特点

人类的信息获取和感知特点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在获取及感知信息的时候具有如下主要特点。这反映为人在自己的虚拟世界中常常会按照自己的联想进行漫游。虚拟世界中的信息、对象等之间的关系,为思维活动提供了联想的线索和可能的路径。有能力产生联想是人能够超越形式逻辑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类的信息获取和感知特点

在第6.1节主要从宏观及整体的角度,通过人对外界的感知特点,分析了个人虚拟世界主要的基本特征。人对外界的感知最后是以信息以及信息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形式的信息)而形成个人的虚拟世界。其宏观整体结构表现为一种基础的、整体性的信息之间的关系。本节将通过分析人在获取及感知具体信息过程中的特点,来讨论虚拟世界中具体的信息以及信息之间的微观和局部的联系。

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结果主要以信息的形态而存在。人们在获取及感知信息的时候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1)聚焦与散焦: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通常会根据个人的兴趣与目的有一个关注的焦点,并获取相应的信息。但是人也存在散焦的状态,随意无目的地观察世界,获取相应的信息。

越是杰出的人,越能够聚焦;越是在做有价值的事情的时候,人也越能够聚焦。所以,聚焦体现了人的核心价值或者说价值创造的一面。散焦是一种补充与松弛,也是一种拓展自我局限的方式。

所以,个人的虚拟世界虽然庞杂,但在不同的时间却有不同的主观关注的焦点。

(2)主动选择与被动接受:人会根据自己的目的有选择地获取信息,而不是把得到的信息都存放起来。人获得的许多信息会被忽略掉,无法进入其虚拟世界。选择性使得信息携带了个人的主观意愿。但是在一些情况下,也存在人被动地、没有目的性地接受某些信息。

在获取信息时,人的选择性是主要的。这种选择性既是聚焦性的一种反映,同时也是人的主观性的一种反映。也就是说,这种选择性并不总是理性的,也不总是合理的。它有可能出于主观偏见,也可能因为习惯及潜意识使然。

(3)模糊与冗余:人在认识世界获取相应的信息的过程中,并不是按照严格的逻辑规则进行的。所以,信息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而并非总是很精确,而且同时还有大量的冗余。对于同一个对象,可能获得不同层面的信息;对于同一个信息,也可能有多种存在方式;不同的信息可能会含有部分相同的内容,互相有重叠。

比如,参加一个会议,可能会拍很多照片,这些照片的信息有很多是重叠的。它们是对会议的一种模糊的记录。

冗余性,是人脑与传统人工系统的一个重大区别。为了节省成本和提高效率,人工系统通常会严格控制系统的冗余性。人工系统中存在的冗余性通常是为了提高可靠性。而人脑的冗余性则是天然的一个特质,与可靠性并没有绝对必然的联系。

(4)逻辑性与非逻辑性:人是有理性的感性动物,逻辑不是本能。所以人从世界获取的信息既有逻辑的一面,也有非逻辑的一面。其虚拟世界也不是严格按照逻辑来建立的。真实世界存在的一些逻辑甚至也会被人的非逻辑性过滤掉。

这个非逻辑特性与前面讲的比较宏观的随意性、模糊性有关系,但是在此更多的是指底层的具体描述的非逻辑性,比如一个信息内容表达的严谨程度等。

这种非逻辑性是绝大多数非结构化信息所具有的一个特质,导致了它们不可能被用严格的方式,比如有限维度语义空间等手段,来完整地描述。(www.daowen.com)

(5)联系/联想:人在认识世界和思考的过程中,思维过程并不总是按照单一的方向向着一个目标行进,而是带有显著的联想特征,常常脱离既定的思路和目标,出现随机性的联想漂移,将思路引向意外的方向。这反映为人在自己的虚拟世界中常常会按照自己的联想进行漫游。联想是按照一定的线索展开的思维活动。虚拟世界中的信息、对象等之间的关系,为思维活动提供了联想的线索和可能的路径。有能力产生联想是人能够超越形式逻辑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如,人们为了一个目的在看一个文档的时候,有可能会突然想看看这个文档的编写者其他的作品,尽管这些作品与读当前这个文档的目的可能毫不相干。

(6)全息性:人在感知一条信息的时候,通常必然会从不同的侧面来理解与思考。或者说,信息在被人感知的时候并不是彼此孤立地存在,而是根据其反映的对象、对象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信息的使用目的与过程等,从多个角度来感知信息的。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作者才在第4章中定义了“全信息”,以此来帮助大家从全息的角度来有效地管理信息。

(7)时间磨损与难以精确重复:人对世界认识所产生的信息,特别是那些存放在大脑中的信息,大部分都难以精确地复现,存在普遍的时间磨损现象。所以,人们的虚拟世界有一种随时间自然变化的特征。而这种变化并不是人们需要的,应该说是有害的。数字化映像则可以有效地消除这个问题。

(8)时效性与时间演化: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人对世界的认识也由此带有时效性,所以信息也必然带有不同程度的时效性。即使认识的对象本身没有变化,人对它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进也会不断地变化,所以虚拟世界是在演化的。这种演化对于绝大多数的成年人来说是非实质性的,或者说是比较表层的。因为成年人对世界的看法的核心部分,如他如何理解人、如果看待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是其价值观世界观,通常不会再有明显的变化。随着时间变化的,本质上是信息具体内容的更新或增减。

以上这些特点属于个人虚拟世界在具体的信息这个微观层面的特征,将在不同的程度上对如何建立个人虚拟映像产生影响。

由于个人思维具有模糊性、非逻辑性以及随意性等特征,因此这两节的分析内容尽管努力地做了条理化处理,但也必然还带有这些特征而不是遵循严格的逻辑。

从以上两节所做的分析总结中能比较清楚地看到,由于这个世界不是一个严格的逻辑系统,人脑也不是完全按照严格的纯逻辑规则运行的,因此其产生的虚拟世界也不是一个严格的逻辑系统。

尽管如此,人们在对个人虚拟世界的结构进行抽象的时候,为了让这个映像是计算机可操作的,应该把那些确定性的、结构化的、逻辑化的成分提取出来作为虚拟映像的宏观主体核心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可以利用动态智能化处理方法,结合不同的视角,去体现虚拟世界那些非确定性、非严格逻辑化以及模糊性等特点。

当然,将虚拟世界这样一个复杂的、非严格逻辑化的系统,映射为一个建立在数理逻辑基础上的数字映像,是不存在唯一解的,也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来衡量映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主体虚拟世界的数字映像的建立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性工作。完成这个工作要对客观世界有充分的认识,对主体特性有深入的理解,要有高度的抽象能力、规划设计复杂系统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数学逻辑基础。它给信息技术产业带来的深刻变化也将是前所未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