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入对信息技术应用未来的探讨之前,作者再从其他角度,即从人与以计算机为代表的辅助与延伸智能的工具的关系上,特别是从人的主观感受和评价上,对信息技术应用走过的道路作一个有趣的分析,以期帮助大家能够更好地面对信息技术产业未来将大量涌现出来的原始性创新。
在计算机应用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数值计算阶段,人们对计算机是否能够完成人赋予它的使命没有太多的质疑。只要计算机算得足够快,只要有合适的计算方法来支撑需要解决的问题,让计算机来完成计算任务是一个理所应当的事情,因为顾名思义,计算机生来就是被设计用来做“算数”的。
到了计算机应用的第二个阶段,当计算机试图去完成一个原来由人承担的具体的持续性活动的时候,疑问便产生了。
疑问首先来自习惯的改变。计算机要完成的活动在其原本的状态下,并不都完全符合数理逻辑算法。要想让计算机来承担这些活动,必须对活动进行逻辑化规范性改造设计。这个过程必然与人们原来的做事习惯有不相符合的地方。要改变人的习惯,必然会引起人的不快与排斥性反应。
其次,当将这些活动变换为数理逻辑算法的时候,不止习惯会有变化,有些内容也会有变化,需要做适应性改造。这样,计算机应用软件实现的活动与人们原本自然的状态就有了更多的不同。人们自然地要质疑这些不同是否具有根本性或破坏性的变化,从而使得计算机应用软件完成的活动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现代计算机的应用历程,正是在这些质疑和抵抗中逐步从纯数值计算走向更广阔领域的过程。如果说数值计算任务的完成,计算机可以达到90%以上的满意度的话,基于结构化数据的持续性活动的应用,计算机能够达到的满意度可能只有70%~80%。
由于满意度是具有主观性的,因此在人尚未适应计算机来完成这些活动的初始阶段,人们对计算应用的主观评价可能更低。而随着人的适应,以及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改进提高,这个满意度可能也会达到90%以上。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到,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扩展过程,就是逐步从人们认为其天然擅长的工作——数值计算开始,不断拓展到人们曾经认为其并不那么擅长的领域之中。由于其并不天然擅长,因此原始的问题需要做映射变换才能被计算机相对有效地解决,而映射变换过程必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包括人的不适应,包括问题本身在一定程度上的扭曲和改变等。
在这个拓展的过程中,核心问题不是计算机是否适应了人,也不是人是否适应了计算机,而是要看计算机应用解决问题所带来的价值是否远远超过了它所带来的新问题。这是一个收益与损失之间的权衡。只要收益显著高于损失,人们必将逐步适应和接受计算机的应用;反之则会排斥。这个过程,既是计算机应用不断完善、不断适应人的过程,反过来也是人不断去适应计算机、被计算机改造,并且不断去寻找更好的方法让计算机替人承担更多工作的过程。
以企业资源计划管理软件ERP为例来看一下这个人-机相互适应的过程。ERP软件进入中国市场是在2000年前后。当时ERP的推广遇到了极大的阻力。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由试图证明ERP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中国人不喜欢被管理,太自由。中国企业家们管理企业的方式千差万别,不可能用一个标准的软件来规范。”所以当时很多人断言,ERP在中国不会成功。但是在今天的中国,这种质疑已经完全消失了。这既因为人们适应了ERP带来的一系列强制性规范的做法,也因为ERP在不断地改进提高,努力去适应不同企业的情况。
人-机之间的这种相互适应,不只是现代计算机应用所遇到的问题,在人类创造的其他工具的应用中也存在同样的情况。比如,坐飞机外出时经常遇到航班晚点等很多的麻烦和不便,但是人们不会因此就认为应该取消飞机。因为那些麻烦和不便相比飞机带来的益处,即便不是微不足道,但也不会严重到使人们排斥乘坐飞机。当然,飞机及相关的服务也在不断地改进。但是不论航空运输业如何改进,它依然有很多不便。这就是人与工具之间相互适应、相互影响和相互改造的过程。
或许汽车是一个更典型的例子。几乎任何一个人在第一次坐在司机的位置上学开车的时候都会手足无措。那种“体验”无论如何都不能用“良好”来描述。但随后,人们逐步适应了汽车,而进入到自如驾驶的状态。而汽车从诞生开始,也是在不断地适应人、亲近人。从没有同步机的艰难换档方式,到同步机出现后的随意换档,再到后来的自动换档,汽车的“用户体验”在不断改进。(www.daowen.com)
所以,在开拓新的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时候,不能单向地站在人们已有习惯的角度来向计算机“发难”,一味地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新的探索,而是应该站在发展的角度,根据计算机的本质能力,全面地权衡得失,去客观地分析计算机在新的领域中的应用或计算机新的应用模式是否会成为社会未来的必然趋势。
在未来,计算机开创的全新应用,特别是那些真正原创的革命性应用,还会常常让人产生不适应的感觉。人们必然会有不适应,有不喜欢,有排斥和否定它的“充足”的理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计算机应用不会成功地普及开来。
也就是说,人们不能用已经习惯的感受去评价全新的产物,而应该抛开个人的感受,理性地分析得失。所以,如果简单地把“用户体验”放到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对于全新领域的开拓是有很大的负面作用的。因为用户体验并非是计算机应用真正重要的本质价值,而仅仅是应用对人已有习惯的适应程度。如果认为“用户体验”高于一切,就很难有真正革命性的创新。过分强调“用户体验”,与信息技术产业近年来缺少实质性创新有关。因为缺少实质性创新,大家的注意力就必然被表层的变化所吸引。
这当然并不是否定计算机应用的“用户体验”的重要性,就像人们不会去否定一辆汽车造型设计的重要性那样。但是,在比较汽车的时候,造型设计并非是最为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对于高档车而言。
当1945年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EDVAC诞生的时候,它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样的用户体验?显然,使用那个时代的计算机,远非是一种愉快的体验。但是因为它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使用的麻烦,所以计算机飞速地发展起来。当年并没有人以“用户体验”不佳为由去否定计算机的价值。所以在今天,也要给“用户体验”一个恰当的位置,而不是把它简单地当作计算机应用,特别是重大的创新性应用中,最优先考虑的目标。
当ERP在2000年前后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记得当年曾经有一个企业家比较理性地说:“我是有自己管理企业的习惯和方法,但是只要你的做法有道理,我可以改变自己适应ERP系统。”今天,已经没有人再像当初那样对ERP是否可行存有疑虑,企业应该采用ERP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而无须再去论证ERP能够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历史常常惊人地相似,但并不会简单地重复。因为不是简单的重复,所以给人们接受历史经验、认识客观规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未来,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开拓还会遇到历史上出现过的质疑,而且人们会说这次与上一次有着“根本性”的差别,所以这次的质疑是“绝对”有道理的。但是,不论有多少质疑,现代计算机随着计算、存储和通信能力的持续提高,必然要进入更多的领域,完成更多的应用,更加深入、广泛地走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个过程中,现代计算机必然会改变人的许多习惯和看法。当然,计算机也必然会在更深、更广、更大的程度上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目标,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助手。
人与工具的相互适应是一个辩证的问题,不可偏执于哪一方。人类在创造的过程中改变着客观世界,也因为不断地适应着这些改变而在持续地塑造着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