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过战后的恢复,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经济实力与科技实力都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先后启动了包括智能计算机——第五代计算机在内的一系列前沿技术研究项目。东京大学计算机中心主任元岡達(1929—1985,计算机科学家,东京大学任职)受日本通产省委托,在1981年完成了《知识信息处理系统的挑战:第五代计算机系统初步报告》。1981年10月,日本通产省启动第五代计算机计划。政府与企业总计投入约8亿多美元支持第五代计算机项目(见图1-7)。
之所以称之为第五代计算机,是因为日本把用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计算机,分别称为前四代计算机。日本第五代计算机计划的目标是造出能够与人对话、翻译语言、解释图像,并且能够像人一样进行推理思考的机器。日本通产省组织富士通、NEC、日立、东芝、松下、夏普等8家著名企业配合渕一博(1936—2006,计算机科学家,东京大学任职)所领导的日本“新一代计算机技术研究所”(ICOT)共同开发第五代机,可谓倾全国之力。第五代计算机计划10年完成,分为三个阶段实施。计算机采用面向人工智能知识推理的Prolog语言,并准备打破冯·诺依曼结构。他们当时乐观地认为,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工智能领域的各种进展的基础上,奋斗十年就能够达到他们制定的目标。
图1-7 日本第五代计算机(www.daowen.com)
爱德华·费根鲍姆(1936—,人工智能科学家,1994年获图灵奖,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任职)在1981年参加了日本信息处理开发中心(JIPDEC)召开的第一届第五代计算机会议,并于1984年出版了《第五代:人工智能和日本计算机对世界的挑战》(The 5th Generation:AI and Japan's Computer Challenge to the World)。该书让日本第五代计算机项目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当时有人宣称,哪个国家首先造出第五代计算机,哪个国家就会在这类计算机的帮助下获得别人所无法具有的科技发展动力,取得科技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迅速摆脱其他国家的追赶,在国家发展的道路上单骑绝尘,其他国家只能望洋兴叹。该预测的前提就是第五代计算机将具有与人一样的智能,而且它还可以不吃不喝地昼夜持续工作。如果这个目标真的能实现,那么今天的信息技术将会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社会上也根本就不会存在如此多的程序员了。
因此在日本发布第五代计算机计划之后,其他国家纷纷作出响应。英国开始了耗资3.5亿英镑的Alvey工程。美国一个企业协会组织了MCC(Micro-electronics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集团),向AI和信息技术的大规模项目提供资助。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DARPA)也行动起来,组织了战略计算促进会(Strategic Computing Initiative),其在1988年向AI的投资是1984年的三倍。
1992年,因最终没能突破关键性的技术难题,如没有设计出有效的非冯·诺依曼架构,无法实现自然语言人机对话、程序自动生成等目标,日本第五代机计划最后没有能够实现预定目标。也有人认为,日本“第五代计算机”计划不能算作失败,它在前两个阶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