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十年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探析

十年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探析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21世纪,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是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消除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2年11月,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国资委代表国家对中央所属非金融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第143个成员国。在此期间,中国有220种工业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位。

十年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探析

进入21世纪,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是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消除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2年11月,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工业领域,中共十六大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会指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提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2010年10月,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等战略任务,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体制

进入新世纪,中国在工业管理体制方面的重要举措有:成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进一步激发国企活力;设立工业和信息化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2003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了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决定。国资委代表国家对中央所属非金融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地方企业的国有资产则由省、市(地)两级政府的国资委负责管理。在国资委成立之前,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处于被割裂的状态。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隶属于党政机关,其生产任务来自上级的指令,企业管理层则主要负责执行,因此更像一个基层生产单位而非独立的市场主体。在各级政府之间,企业的经营权又被进一步分割:计划委员会、经济委员会等负责制定投资和生产决策,组织部门的人事机关则负责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财政部门则负责企业财务的管理。这种制度安排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经营效率,抑制了企业活力。

国资委的成立使得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革和运营能够在一个全权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权威机构的领导下进行,上述的所有权、经营管理权被割裂的问题得到极大改善。2003年国务院出台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了国资委的职责。2003年12月,国资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办法》以及随后发布的一系列相关文件,进一步规范了国有资产的转让程序。

2007年10月,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2008年,为了贯彻十七大精神,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我国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新设立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国家发改委的有关工业行业管理职责、国防科工委核电管理以外的职责、信息产业部和国信办的职责整合划入该部,从管理体制上体现工业化与信息化并重、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目标。

(二)促进中国工业全面融入全球分工体系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以全体协商一致的方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WTO的决定。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第143个成员国。加入WTO为中国工业全面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此后,中国工业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工业品出口、利用外资和对外技术经济合作等方面均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为履行入世承诺,我国主要围绕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建立统一透明的外贸管理体制、实行统一的外贸制度和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程度、创造公平和可预见的外贸法制环境、确保各类企业在对外经贸活动中的自主权和平等地位等实施了一系列举措[11]。为了贯彻落实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2005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对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府文件。2010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www.daowen.com)

(三)振兴重点产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2007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2008年逐渐发展为影响广泛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由于中国工业体系此时已经深度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中国工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应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和实体经济的影响,2009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陆续通过了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石化、轻工业有色金属和物流业十个重要产业的调整振兴规划。产业振兴规划在短期内起到了刺激工业复苏,拉动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国内工业增加值增速从7.3%上升到16.1%,超出了市场预期。

但是,由于面对严峻外部冲击,各地在执行国家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过程中过于偏重保持经济增长目标,而对部分行业的结构优化调整任务执行得不是太理想,在一定程度上使落后产能问题进一步加重。

(四)这一阶段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这一阶段,工业总量继续增长。工业增加值从43855.6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95142.8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6%。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数据,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越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在此期间,中国有220种工业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位。高技术产业的研发能力显著提高,“神龙蓝光”超级计算机、“蛟龙”号深海潜水器、超导变电站、“天宫一号”飞行器和“神州八号”飞船等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成为见证我国工业技术发展的一座座里程碑。

然而,加入WTO后,中国工业加快了对外开放步伐,供给体系的外向型特征在促进工业超常规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首先,存在制造业过度依赖外部需求,国内制造业发展与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脱节的问题。这种工业供给体系的弊端在受到外部需求波动的冲击时显得尤为明显。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导致欧美等我国工业出口的传统市场需求大幅度萎缩,国内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工业亟须从面向外需转向内需。其次,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的升级换代也不断加快。而工业体系的整体供给质量不高,亟待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供给的质量。再次,工业增长亟待从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发展模式转型。由于工业发展仍然过于依赖粗放式投入扩张,资源约束日益紧张,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