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积极主动加入一带一路建设

积极主动加入一带一路建设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与沿线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化,有力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其中,“六廊六路多国多港”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主体框架,为各国参与“一带一路”合作提供了基本导向。此外,为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序开展,中国政府出台多项相关规划和政策文件指导“一带一路”合作。“一带一路”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与沿线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化,有力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在双边贸易方面,据中国海关统计,2014—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规模基本保持在1万亿美元左右水平,在中国货物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始终保持在四分之一以上;在对外投资方面,2014—2017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累计达646.4亿美元,年均增长6.9%,东南亚是投资最集中地区,占比达56%。2014—2017年,沿线国家对中国投资额总计272亿美元,注册企业数超过10000家。东南亚对华投资累计达255.7亿美元,占沿线国家对华投资总额的94.8%;[1]在对外援助方面,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秉承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理念,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持续加大农业、卫生、减贫等民生援助力度,积极支持相关国家能力建设,不断丰富创新援助方式,充分体现大国担当,为促进相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其中,“六廊六路多国多港”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主体框架,为各国参与“一带一路”合作提供了基本导向。“六廊”指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六路”指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管道和空间综合信息网络,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主要内容。“多国”指一批率先合作国家,通过取得早期收获成果,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多港”指若干保障海上运输大通道安全畅通的合作港口,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一批重要港口和节点城市,进一步繁荣海上合作。“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勾画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的总体蓝图,充分体现了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雄心。

表1 “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

资料来源:《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此外,为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序开展,中国政府出台多项相关规划和政策文件指导“一带一路”合作。包括,国务院于2015年5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教育部于2016年7月发布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科技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等四部委于2016年9月联合发布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6年9月发布了《关于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于2016年10月发布了《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交通运输部、外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部、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和质检总局等八部委于2016年11月联合发布了《关于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 加快推进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的意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6年12月发布了《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文化部于2017年1月发布了《“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国家能源局于2017年5月发布了《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能源合作愿景与行动》;环境保护部于2017年5月发布了《“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农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外交部等四部委于2017年5月联合发布了《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环境保护部、外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等四部委于2017年5月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国家海洋局于2017年6月发布了《“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8年1月发布了《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推进使得非洲国家开始以更大的热情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于是,非洲国家开始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大力推动中非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快推进全方位合作,实现发展战略对接。根据非洲国家与地区多样化发展的特点,中国采取了自东向西、点线面相结合的渐进方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除埃及与南非两个重点国家外,中国选择了对华长期友好、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增速快且一体化进展顺利的东部非洲国家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以及中部非洲的刚果(布)为产能合作的先行先试国家,然后顺势再向其他国家推进。截至2018年8月底,共有埃及、南非、苏丹、马达加斯加、摩洛哥、突尼斯、利比亚、塞内加尔、卢旺达9个非洲国家先后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还与埃及、阿尔及利亚、苏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南非、莫桑比克、刚果(布)、安哥拉、尼日利亚、加纳、喀麦隆13个国家签署了国际产能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公司在上述19个国家大多有代表性合作项目实施对接,并已取得良好的阶段性成果,实现了合作成果的利益共享。[2]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启了中非共建“一带一路”新篇章。2018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致辞中强调,要把“一带一路”建设与非盟《2063年议程》、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相互对接。9月4日习主席宣布的《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指出,中非将携手实施“产业促进行动、设施联通行动、贸易便利行动、绿色发展行动、能力建设行动、健康卫生行动、人文交流行动、和平安全行动”(简称“八大行动”),来共建“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简称“六个共”)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北京峰会期间,共有非盟和27个非洲国家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掀起了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建设的热潮,由此“一带一路”大家庭里的非洲成员已经达到37个。

专栏20——“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发展中国家提升自主发展能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的目标与愿望。“一带一路”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一脉相承,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高度契合。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中国不仅高度重视和回应相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诉求,始终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坚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原则,支持“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而且中国还根据相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结合双边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和方向,通过各种方式助力人才培养,积极与相关国家共享发展经验,转移先进适用技术,支持相关国家加强在经济管理、多边贸易谈判、公共事务管理职业教育等领域的能力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第一,分享治国理政经验。习近平主席指出:“国际上的问题林林总总,归结起来就是要解决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问题。”中国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班等方式与相关国家交流治国理政经验,培训班、研讨班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包括授课、专题陈述和演示以及实地考察等,亲眼见证中国在各领域的发展面貌,探访企业、大学、工厂和社区,收集相关中国治理体系和经济管理经验的第一手资料。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并主持召开南南合作圆桌会时,宣布设立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在中国对外援助资金支持下,2016年4月,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在北京大学正式挂牌成立。学院旨在分享治国理政经验,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培养高端人才,共同探索多元化发展道路。中国与相关国家关于治国理政经验的交流加深了双方对彼此政治制度、发展经验和不同国情的理解,对于促进各国“政策沟通”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加强管理人员培训。中国围绕相关国家对于推动工业化进程、改善基础设施、促进优势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强烈诉求,有的放矢地设计培训主题,为相关国家培养了大量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管理人才。例如,很多国家希望借鉴中国园区发展经验,中国有针对性地设计经济特区与工业园区的多边、双边培训主题。六年来,中国举办相关的研讨班、研修班近百个,培训管理人员千余名。此外,中国针对相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着力加强规划咨询合作,从顶层设计介入,积极帮助相关国家制定包括基础设施、电力、园区建设等相关领域的发展规划。例如,为适应柬埔寨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助其改善制约经济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国利用援助资金帮助柬埔寨制定国家路网规划,为柬埔寨交通运输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三,促进技术能力提升。中国重视为相关国家培养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适用技术人才。六年来,中国共举办技术培训项目千余个,参训学员2万余人次。例如,中国连续多年举办针对柬埔寨技术人员的农产品植物)检验检疫技术班,通过系统分享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法律法规、中国动植物检疫概论、证书体系以及动植物、卫生、食品等检验检疫工作情况,帮助柬方检验检疫技术人员掌握专业技术,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为扩大技术培训的受众范围,中国启动了境外技术培训模式。在援外资金支持下,由国际竹藤中心承办了为期一个月的“2017年埃塞俄比亚竹子手工艺加工技术海外培训班”,为40余名埃塞俄比亚竹藤编织、竹藤家具、竹藤手工艺等领域的从业人员,讲授了竹家具设计与制作、竹资源的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竹材防护处理等实用技术。此次培训活动使学员对竹子加工业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为埃塞俄比亚竹子加工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国对相关国家的能力建设支持正逐渐从适用技术拓展到高新技术领域。中国援助埃及的卫星总装集成测试中心项目已经进入设备研制阶段,各系统将陆续开展设备研制、加工和调试工作。这是中国对埃及开展航天领域合作的首个无偿援助项目,也是中国航天在非洲地区的第一个航天基础设施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将全面提升埃及宇航工业基础能力及宇航人才储备,并为中埃航天技术领域合作奠定基础。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推动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而且也极大地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以及“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出了积极贡献。(www.daowen.com)

(载《环球时报(英文版)》2019年4月23日)

资料来源:《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此外,为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序开展,中国政府出台多项相关规划和政策文件指导“一带一路”合作。包括,国务院于2015年5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教育部于2016年7月发布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科技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等四部委于2016年9月联合发布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6年9月发布了《关于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于2016年10月发布了《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交通运输部、外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部、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和质检总局等八部委于2016年11月联合发布了《关于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 加快推进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的意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6年12月发布了《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文化部于2017年1月发布了《“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国家能源局于2017年5月发布了《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能源合作愿景与行动》;环境保护部于2017年5月发布了《“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农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外交部等四部委于2017年5月联合发布了《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环境保护部、外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等四部委于2017年5月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国家海洋局于2017年6月发布了《“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8年1月发布了《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推进使得非洲国家开始以更大的热情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于是,非洲国家开始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大力推动中非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快推进全方位合作,实现发展战略对接。根据非洲国家与地区多样化发展的特点,中国采取了自东向西、点线面相结合的渐进方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除埃及与南非两个重点国家外,中国选择了对华长期友好、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增速快且一体化进展顺利的东部非洲国家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以及中部非洲的刚果(布)为产能合作的先行先试国家,然后顺势再向其他国家推进。截至2018年8月底,共有埃及、南非、苏丹、马达加斯加、摩洛哥、突尼斯、利比亚、塞内加尔、卢旺达9个非洲国家先后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还与埃及、阿尔及利亚、苏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南非、莫桑比克、刚果(布)、安哥拉、尼日利亚、加纳、喀麦隆13个国家签署了国际产能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公司在上述19个国家大多有代表性合作项目实施对接,并已取得良好的阶段性成果,实现了合作成果的利益共享。[2]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启了中非共建“一带一路”新篇章。2018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致辞中强调,要把“一带一路”建设与非盟《2063年议程》、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相互对接。9月4日习主席宣布的《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指出,中非将携手实施“产业促进行动、设施联通行动、贸易便利行动、绿色发展行动、能力建设行动、健康卫生行动、人文交流行动、和平安全行动”(简称“八大行动”),来共建“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简称“六个共”)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北京峰会期间,共有非盟和27个非洲国家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掀起了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建设的热潮,由此“一带一路”大家庭里的非洲成员已经达到37个。

专栏20——“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发展中国家提升自主发展能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的目标与愿望。“一带一路”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一脉相承,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高度契合。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中国不仅高度重视和回应相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诉求,始终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坚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原则,支持“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而且中国还根据相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结合双边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和方向,通过各种方式助力人才培养,积极与相关国家共享发展经验,转移先进适用技术,支持相关国家加强在经济管理、多边贸易谈判、公共事务管理、职业教育等领域的能力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第一,分享治国理政经验。习近平主席指出:“国际上的问题林林总总,归结起来就是要解决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问题。”中国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班等方式与相关国家交流治国理政经验,培训班、研讨班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包括授课、专题陈述和演示以及实地考察等,亲眼见证中国在各领域的发展面貌,探访企业、大学、工厂和社区,收集相关中国治理体系和经济管理经验的第一手资料。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并主持召开南南合作圆桌会时,宣布设立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在中国对外援助资金支持下,2016年4月,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在北京大学正式挂牌成立。学院旨在分享治国理政经验,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培养高端人才,共同探索多元化发展道路。中国与相关国家关于治国理政经验的交流加深了双方对彼此政治制度、发展经验和不同国情的理解,对于促进各国“政策沟通”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加强管理人员培训。中国围绕相关国家对于推动工业化进程、改善基础设施、促进优势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强烈诉求,有的放矢地设计培训主题,为相关国家培养了大量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管理人才。例如,很多国家希望借鉴中国园区发展经验,中国有针对性地设计经济特区与工业园区的多边、双边培训主题。六年来,中国举办相关的研讨班、研修班近百个,培训管理人员千余名。此外,中国针对相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着力加强规划咨询合作,从顶层设计介入,积极帮助相关国家制定包括基础设施、电力、园区建设等相关领域的发展规划。例如,为适应柬埔寨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助其改善制约经济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国利用援助资金帮助柬埔寨制定国家路网规划,为柬埔寨交通运输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三,促进技术能力提升。中国重视为相关国家培养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适用技术人才。六年来,中国共举办技术培训项目千余个,参训学员2万余人次。例如,中国连续多年举办针对柬埔寨技术人员的农产品(植物)检验检疫技术班,通过系统分享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法律法规、中国动植物检疫概论、证书体系以及动植物、卫生、食品等检验检疫工作情况,帮助柬方检验检疫技术人员掌握专业技术,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为扩大技术培训的受众范围,中国启动了境外技术培训模式。在援外资金支持下,由国际竹藤中心承办了为期一个月的“2017年埃塞俄比亚竹子手工艺加工技术海外培训班”,为40余名埃塞俄比亚竹藤编织、竹藤家具、竹藤手工艺等领域的从业人员,讲授了竹家具设计与制作、竹资源的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竹材防护处理等实用技术。此次培训活动使学员对竹子加工业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为埃塞俄比亚竹子加工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国对相关国家的能力建设支持正逐渐从适用技术拓展到高新技术领域。中国援助埃及的卫星总装集成测试中心项目已经进入设备研制阶段,各系统将陆续开展设备研制、加工和调试工作。这是中国对埃及开展航天领域合作的首个无偿援助项目,也是中国航天在非洲地区的第一个航天基础设施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将全面提升埃及宇航工业基础能力及宇航人才储备,并为中埃航天技术领域合作奠定基础。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推动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而且也极大地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以及“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出了积极贡献。

(载《环球时报(英文版)》2019年4月2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