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彰显中国价值:非援助路径的知识精英指南

彰显中国价值:非援助路径的知识精英指南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援助规模的扩大,西方传统援助国对中国援助的诟病也日益增多。透过西方的媒体和社交网络,中国的知识精英看到了另一番图景:“中国援助不透明”“中国援助滋生了非洲受援国的腐败”。为了将对外援助打造成展示中国传统价值和发展经验的平台,可尝试将受援国有影响力的民间组织纳入软援助中来。二是借助三方合作平台,提升中国专家技术水平。以传统援助国作为主要出资方为前提,中国可以发挥人员和技术优势。

彰显中国价值:非援助路径的知识精英指南

随着中国对外援助规模的扩大,西方传统援助国对中国援助的诟病也日益增多。透过西方的媒体和社交网络,中国的知识精英看到了另一番图景:“中国援助不透明”“中国援助滋生了非洲受援国的腐败”。那么,与西方援助国相比,中国的软实力能否彰显?这个问题直接折射出中国援助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解决这个问题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对外援助结构

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中国对外援助的最主要形式,也是当前西方国家逐渐退出的领域。中国应继续重视对受援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中国优势领域,重点安排农业教育医疗、供水、用电、经济型住房、环境保护等民生项。但是,随着国家实力的提升,中国对外战略正在从“利益和权势导向”转向“利益和价值导向”。这就要求加大软援助的力度,通过做好“人”的工作,把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转化为国际社会认同的无形力量。

一是突出国别援助项目主题。中国对外援助一直沿袭“撒胡椒面”方式,呈现给每个受援国的都是一个融合物资、成套设备、技术合作等方式的援助,类似口味的“拼盘”。这种“面面俱到”实际上忽视了对援助主题的突出,难以针对受援国的发展短板制定差异化的援助政策。因此,应加大规划咨询等软援助力度,在受援国需求调研上做足功课。针对各国的具体情况,设置短期援助规划,重点解决某一领域的发展难题。在明确援助主题和方向的前提下,再添加相应的工程类项目、技术合作和相关专家派遣等。

二是加强境外人力资源开发。不久前非洲某国总统访华,外媒大肆渲染其因未拿到理想援助款而不悦。虽然传闻子虚乌有,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援助的缺陷。以硬件设施为主的援助方式很容易被矮化为单纯的“金钱关系”。相比之下,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对受援国派出志愿者,开展人文关怀。例如,在许多贫困的角落几乎都能看到美国和平队的影子,或多或少修复了“山姆大叔”傲慢的国际形象。此外,日本的协力队员以及银发志愿者也为本国海外活动加分不少。未来,中国援助应一方面加大志愿者派遣力度,适当延长派遣时间,侧重文化传播和人文交流等领域,提高中国软实力的对外影响。同时完善志愿者选拔和培训制度,建立与回国就业相挂钩的考核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启动境外培训项目。根据受援国不同需求,派遣专家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农业、环境保护、矿业、经济技术等领域开展针对草根阶层的技能培训,将中国的发展理念切实有效地传达给当地人民。

三是善于联络当地民间组织。不可否认,一些受援国由于民主制度不完善,政府腐败现象严重。当前,中国只针对受援国现政府的援助模式难免授人以柄。再加上宣传不到位,一些民众甚至认为中国援外工程队是来抢他们饭碗的。有鉴于此,中国不能一再忽视受援国民间组织的作用。因为在一些弱势政府的国家,社会组织发挥了制衡政府的“第二轨道”作用;而在一些转型国家中,社会组织正在积极推动“官民共治”。为了将对外援助打造成展示中国传统价值和发展经验的平台,可尝试将受援国有影响力的民间组织纳入软援助中来。参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的经验,设立专项资金与受援国当地民间组织开展旨在推动减贫的联合研究和技术分享等。

(二)灵活利用三方合作平台(www.daowen.com)

近年来,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援助国异军突起,传统援助国开始积极探讨与其开展在发展领域的合作。新形势下,灵活利用援外三方合作,能够扩大中国软实力的影响。为此,中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树立开放大国心态、积极探讨援外三方合作。当前国际发展援助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一方面,三方合作在援助国间迅速展开并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援助方式。北—北—南、北—南—南、南—南—南合作日益普遍,联合国、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也纷纷加入,以构建“全球伙伴关系”为宗旨的发展援助革命正在酝酿之中。另一方面,按照经合组织标准,中国已从受援国名单“毕业”,西方逐步停止对华援助,转而寻求三方合作。有鉴于此,中国应以自信、包容的态度与各援助方探索国际合作的可行性,并在受援国同意的前提下,适度开展三方合作。以此为平台,中国既可以扩大援助规模,节约援助资金,也可以利用西方传统援助国的网络扩大中国影响。以美国国际开发署为例,其近万名员工遍布受援国。而中国商务部援外司加上合作局、交流中心以及研修学院这三家执行机构的人员尚不足300人。借助发达国家已经成型的援助网络,充分发挥援外三方合作的波纹效应,对中国来说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

二是借助三方合作平台,提升中国专家技术水平。援外三方合作的困境在于合作方的责任分配。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以传统援助国作为主要出资方为前提,中国可以发挥人员和技术优势。西方国家特别是欧洲由于地域所限,很难具备这样的技术优势。此外,中国还可以通过开展国际合作,促进与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联络和经验分享,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全局观念、战略眼光以及国际视野的援外专家队伍。

三是适当注入专项资金,加强中国自身硬件设施。中国在援外三方合作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以下两点:其一,发达国家以中国同为援助方为由,要求中国资金注入;其二,发达国家在项目资金使用方面设置多重条件,禁止将援款用于中国的硬件改善。而中国在向受援国传播发展经验的过程中,也相应查摆出自身的治理盲点。中国政府可以在三方合作项下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改善和优化中国经验的传播。这样既回应了合作方的要求,也将对外援助与中国减贫有机结合,节约行政成本。

综上所述,由于传统的硬件基础设施在“交钥匙”之后,无法再作为中国价值观载体,发挥展现和分享中国理念和价值的作用。因此,只有扩大软性援助、优化援助结构,才能传播和弘扬中国“亲诚惠容”与“真实亲诚”的正确义利观。同时,通过巧妙搭建与发达国家的三方合作平台,能够扩大中国软实力的影响,最大力度地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向东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