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土地集约测度相关研究综述

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土地集约测度相关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上述问题,本章通过构建翔实的指标评价体系和合理的评价方法,对中国城镇化质量及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测度,同时对二者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和预测,从而深化城镇化质量及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研究,同时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围绕土地集约利用问题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很多学者从宏观、中观、微观尺度,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区域时空差异、动力机制、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因此,在实现城市化过程中,如何处理城市化建设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关系,不仅关系到城市化目标能否如期实现,更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国内当前的研究主要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为中心展开,从系统角度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水平协调关系的研究较为少见,且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两者关系,缺乏两者发展过程中差异特征及协调关系的深入分析。因此,深入探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过程与城市化进程的动态演进关系以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相互影响的动态机制,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但是城镇化作为工业化、现代化无法逾越的阶段,是任何国家都必须面对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城镇化的代表指标并不仅仅是人口城镇化比率的提高,也不仅仅是城市建设用地的提高抑或是非农产值的提高;如果仅仅以人口城镇化的比例来标准城镇化,那么一个简单的结论就是中国人口城镇化率滞后于建成区面积的城镇化,而没有必要研究。伴随着城镇化问题的出现,新型城镇化被提出来并在“四化同步”的框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基本核心在于体现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社会进步的发展目的、基础设施的硬件支持、空间集约的发展要求。故此,本章在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的基础上,提出人民生活城镇化、社会进步、城镇化基础设施城市化。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应有之义,空间城镇化是城镇化的物质载体,经济城镇化是城镇化的物质基础,居民生活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目的;基础设施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支撑条件,社会发展城镇化则体现城镇化的文明进步状态。也不能以建成区面积的扩张或者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来表达城镇土地用地粗放或者低效率。城镇土地集约程度到底如何,需要进一步分析。因为,城市建设用地作为一个城镇化必需的物质载体是以成本投入的方式出现的,如果建成区面积扩大的速度小于建成区面积上所产出的经济、社会、环境进步的速度,那么城镇化土地的利用是集约的、有效的。

需要说明的是,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必须面对两个问题:第一,任何评价系统都是对某一个系统的评价,不同系统之间本身并不具有可比性,不能因为某一个系统的得分高于另一个系统的得分,就怀疑评价方法的合理性,除非采取完全主观赋权的方法;第二,任何评价方法都是对某一个系统自身时间演变的比较,且具体年度得分本身是个相对比较的意义,不能因为得分低就否定评价方法。其实即使是得分高也只是相对的。(www.daowen.com)

目前研究对象对省级层面的研究较多,对国家级的研究极为少见。另外,现有文献在指标构建上相对比较简化,反映的信息量有所缺失。针对上述问题,本章通过构建翔实的指标评价体系和合理的评价方法,对中国城镇化质量及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测度,同时对二者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和预测,从而深化城镇化质量及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研究,同时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