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基于固定效应的长期均衡估计和分析

基于固定效应的长期均衡估计和分析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反复比较及选择,最终确定基于固定效应的加权截面面板回归模型,全国及三大区域估计结果见表2-3。这意味着城镇化率对于促进就业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基于固定效应的长期均衡估计和分析

经反复比较及选择,最终确定基于固定效应的加权截面面板回归模型,全国及三大区域估计结果见表2-3。

方程一:从城镇化对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的回归结果来看,无论是全国,还是东、中、西部地区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且绝对值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西部(|-0.61|)>中部(|-0.515|)>全国(|-0.496|)>东部(|-0.426|)。首先,城镇化对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的影响来看,基本呈现从西到东递减的规律,这意味着从西向东的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大,即在同样的城镇化率的情况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降低速度将从西到中、东地区降低;其次,从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收益的比较情况来看,则是呈现东部最好、中部居中、西部最低,一个直观的感受是西部地区的“空心村”数量大于中部的,而中部则大于东部的。另外,从第一产业就业偏离度来看,全国各省区就业偏离度皆为负且绝对值较大,这意味着今后农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还很大。

方程二:从城镇化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回归结果来看,无论是全国,还是东、中、西部地区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且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东部(0.168)>西部(0.154)>全国(0.14)>中部(0.074),这符合基本的分析。从东部地区来看,相对于东部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具有更强的工业基础,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是我国工业制造的基础,因此,东部地区的城镇化具有更强的工业产业与之对应,从而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对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具有更大的就业弹性;相对于西部地区而言,中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相对更好,而工业有机构成更高于西部,从而城镇化浪潮的结果是中部地区的就业弹性反而更低。从第二产业就业偏离度来看,基本表现为正,且从东向西递增,其原因可能在于中国劳动力素质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而工业化的高级化需要良好的人力资源,由于东、中部地区良好的人力资源素质更容易进入工业产业,因而有助于降低第二产业就业偏离度。

方程三:从城镇化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回归结果来看,无论是全国,还是东、中、西部地区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且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西部(0.413)>中部(0.362)>全国(0.33)>东部(0.245),这符合基本的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一方面,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薄弱,而制造业要逊于中、东部地区,而第三产业据有较低的就业门槛,因此对西部地区的就业弹性最大。东部地区虽然人口城镇化率高、第三产业产值雄厚,但是东部地区的第三产业产值主要集中于科技含量较高的金融、中介、电信、通讯等行业,对劳动力的就业较小。中部地区则由于区位条件及其他经济社会条件具有东、西部之间,因此就业弹性也居于二者之间。最后,从第三产业就业偏离度来看也大致从东向西递增,这意味着在同样城镇化率的情况下,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也是从东向西递减。(www.daowen.com)

方程四:从城镇化与总就业偏离度的回归结果来看,无论是全国,还是东、西部地区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这符合经济学规律与现实情况,且绝对值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西部(|-2.46|)>全国(|-1.07|)>东部(|-0.942|)。这意味着城镇化率对于促进就业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表2-3 全国及三大区城镇化与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及就业偏离度的回归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