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就业结构与城镇化的关系:文献综述评述

就业结构与城镇化的关系:文献综述评述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徐晓丹①、王庆丰②分别计算了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和整体协调度;二是就业结构与城镇化的关系。杨文举⑤、肖功为等⑥对中国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四是关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镇化三者关系的研究。

国外关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镇化的研究比较早,也比较多。克拉克在配第的研究基础之上,印证了配第在1691年提出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随经济发展的变化规律。之后,库兹涅茨深入研究了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的变化情况,并且指出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工业化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上述三者研究的共同点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无论是产业产值比重还是从业比重都将呈现从“一、二、三”到“二、三、一”直至“三、二、一”的转变。由于这一规律被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所证实,从而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库兹涅茨”定理。Chenery&Syrquin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问题。Lewis、Krugman也分别从二元经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生产要素的空间聚集等角度阐述了就业、产业和城镇化的关系。国内关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镇化的研究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徐晓丹、王庆丰分别计算了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和整体协调度;二是就业结构与城镇化的关系。这方面研究比较少。刘爱英等对中国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李丽莎研究了城镇化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三是产业结构与城镇化关系。杨文举、肖功为等对中国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四是关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镇化三者关系的研究。何景熙等对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就业结构变动和城镇化率变动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曾湘泉等对我国各省区市、各经济区域在不同城镇化模式、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条件下的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效率进行了研究。

上述文献研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有所不足。首先,部分文献的研究基于时间序列分析,因而研究结论的普遍性与推广力有限。其次,现有文献往往是基于某一省区市或者全国整体的分析,对我国城镇化及就业状况的区域差异性关注较少。最后,现有文献的研究主要关注点是城镇化对于三产就业比重的影响,对于城镇化对就业结构偏离度的研究比较少见。(www.daowen.com)

针对上述问题,考虑到面板数据拥有更高的自由度,得出的结论也更可靠,因而本章将利用面板模型,利用我国1997—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对全国及三大区城镇化对于三大产业就业比重及总就业偏离度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得出相关的结论,为我国制定城镇化带动就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