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数据显示,2004—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货币资金持有量存在着明显的时间特征,由于中国各省域间的地域、政策和融资环境的差异,接下来从省域和区域角度分析上市公司货币资金持有水平的现状。表3-2描述了2004—2012年中国各省、市、区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货币资金持有量的平均水平。
表3-2 2004—2012年中国省际货币资金持有量的变化趋势
续表3-2
数据显示,中国各省、市、区上市公司的货币资金持有量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并非特别显著,但整体而言,呈现出经济越发达省域货币资金持有水平较高,而经济欠发达省域的资金持有水平则较低。其中,北京市的货币资金持有量的年平均值最高为21.04%,且高于历年全国平均资金持有水平,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和重庆等省域的持有水平也高于历年全国平均资金持有水平。相比之下,湖北、广西、新疆、黑龙江、吉林等省域的货币资金持有量较低,低于历年的全国平均货币资金持有水平。造成这种资金持有变化的主要原因与当地的上市公司数量和投资环境都具有一定关系。一方面,经济发达省域的上市公司数量较多,涵盖的行业较为全面,既包含了国家支助行业,也包含受政策调控的行业,导致这些省域计算的货币资金持有均值偏高,但这些省域的上市公司的资金持有水平的实际情况更具代表性;而湖北、广西、新疆、黑龙江和吉林等省域地处我国中、西部,其经济发展状态不如东部沿海,上市公司数量较少,且多数为当地的领军企业,当地财政和相关部门对这些公司的扶持力度较大,企业外源融资有保障,企业的留存资金量较少,计算的货币资金平均持有水平则低于全国平均持有水平。另一方面,北京、江苏、浙江、广东和上海等东部沿海省域的市场发育水平和经济活跃程度较高,投资机会较多,上市公司高额持有也存在着一定投资动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北京、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和重庆6个省市的持有水平出现了显著提升,而湖北、广西、新疆、黑龙江和吉林5个中西部省域的资金持有量并未出现显著提高,说明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省域的冲击较大。
中国经济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特征,例如“长三角”和“珠三角”等经济区域。由于区域经济的特征,导致相邻省域的经济边界较为模糊,这也可能是省域资金持有量特征不显著的原因之一。本书根据传统的区域划分方法把样本企业所属的省域(除台湾、香港、澳门以外)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2],进一步分析各区域货币资金持有量水平的现状,其持有量变化趋势见表3-3所示。(www.daowen.com)
表3-3 2004—2012年中国各区域上市公司货币资金持有量特征
表3-3显示,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区域的上市公司数量有明显差异,其中,东部区域的上市公司的数量最多,中部和西部区域上市公司的数量明显小于东部区域。数据显示,2004—2012年,中部上市公司的持有量均值最小,西部区域略高于中部区域,而东部区域上市公司的货币资金平均持有量最高。理论而言,中国东部属于经济发达区域,相应的经济扶持政策较多,且对外开放程度高,企业的外源融资环境较好,上市公司的货币资金持有量应该小于中、西部区域。然而,在实际经济运行中,东部区域的货币资金平均持有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区域,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在东部区域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前提下,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较大,企业较高的货币资金持有出于一定预防动机;其二,东部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和市场开放程度较高,企业遇到的投资机会较多,较高的货币资金持有有利于企业捕捉投资机会;其三,东部区域入选的样本企业较多,样本企业的多元化程度较高,不同行业企业的货币资金持有存在着明显差异,导致企业的平均持有量较高;相反,中、西部入选的样本企业数量较少,样本企业多为当地的领军企业,其经营状况优于当地的平均水平,加之当地政府和财政的扶持,企业的外源融资能力较强,企业无须留存过多的货币资金,所以其均值较低。
图3-1 2004—2012年中国各区域上市公司货币资金持有量变化趋势
图3-1描述了研究区间内,东、中、西部区域上市公司货币资金持有量的变化趋势。其中,东、中、西部区域的货币资金持有平均水平在2008年出现转折,2009年出现显著增加,其均值均增加了2%以上。从整个区域而言,货币资金持有量均值增加2%是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据美国上市公司经验值指出,企业的最佳货币资金持有量为2.5%,2009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平均持有量增幅就达到了2%以上,可见,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各区域的上市公司的冲击较大。至2010年,东部区域的平均持有量仍有略微上升,中、西部区域开始出现回落趋势,说明国际金融危机对东部区域的资本存量的影响较为显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