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模块化能力的相关维度分析

模块化能力的相关维度分析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针对模块化能力的研究,尚显薄弱。郝斌等根据模块化的系统行为和时间跨度两个维度,将模块化能力划分为设计能力、整合能力、关系能力和升级能力。郝斌的研究是首次建立在模块化组织的研究框架下,探讨模块化能力的构成,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图4.4模块化能力构成规则设计能力规则设计能力是指完成系统建构,确定组织构成模块、建立模块筛选标准和规定模块间联结方式等方面的能力。

模块化能力的相关维度分析

模块化组织是由若干模块在系统规则的统一约束下形成的企业网络组织形式。模块化能力作为组织的核心能力,它发挥着规划组织发展、制定系统规则、促进模块融合、协调模块运作等功能,是维持组织运行和保持组织竞争优势的关键能力。模块化能力管理和掌控组织的运作,从内涵上来说,它接近企业网络能力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企业网络能力的研究较为丰富,本书借鉴企业网络能力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挖掘模块化能力构成。

Hakansson(1987)提出企业网络能力的概念,认为它是企业提高其网络综合地位和处理特定网络关系的能力。Ritter(1999)定义网络能力是企业发起、维持和运用商业关系与网络获取竞争优势的能力。徐金发等(2001)指出网络能力是企业发展和管理外部网络关系的能力。当前国内外文献对网络能力的界定,较多地侧重在企业与外部组织之间特定网络关系的管理与协调上。然而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网络能力是指对企业网络整体的控制与把握能力。邢小强等(2006)将网络能力定义为企业基于内部知识和其他补充资源,通过识别网络价值与机会,塑造网络结构,开发、维持与利用各层次网络关系的动态能力。任胜钢等(2011)提出企业网络能力是企业通过识别外部网络价值与机会,发展、维护与利用各层次网络关系以获取信息和资源的动态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能力较为接近模块化能力的概念。

循着这一研究思路,目前学术界对企业网络能力结构构成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代表性的观点。Ritter(1999)开发设计了企业网络能力的测度量表,从特定关系任务、交叉关系任务、专业技术资质社会交际资质四个维度解构企业网络能力。其中前两者是基于任务执行层面的划分,后两者是基于资质条件层面的划分。之后的学者基本沿用了Ritter的量表,但在此基础上,其扩充了能力研究的边界,增加了组织学习的能力维度。总体上来说,Ritter的划分较为侧重于操作和执行层面,维度之间跨度较大,且略显单薄。

Möller和Halinen(1999)基于整体性的视角,构建了企业网络管理能力的四个维度,分别是网络愿景能力(Network Visioning Capability)、网络协调能力(Net Management Capability)、关系组合能力(Portfolio Management Capability)、关系管理能力(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apability)。徐金发等(2001)从战略、过程和关系三个层次,将网络能力划分为网络构想能力、网络角色管理能力、网络关系组合能力。邢小强等(2006)综合多位学者的观点,将网络能力分解为网络愿景能力、网络管理能力、组合管理能力、关系管理能力。此外,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相似的结构划分维度。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学术界对企业网络能力构成的研究较为丰富,但缺乏对企业网络能力测度的实证研究。任胜钢(2011)在Möller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拓展,对企业网络能力进行了重新划分,并开发出企业网络能力的测度量表。他将企业网络能力划分为网络愿景能力、网络构建能力、关系管理能力和关系组合能力。其中网络愿景能力是指企业识别外部网络关系,影响其他核心主体并预测网络潜在演化方向的能力。网络构建能力是指焦点企业在网络中调动和协调其他行动者的资源和活动,同时为了维护网络,制定与执行各种网络任务以推动网络变革的能力。关系管理能力是指实现、优化和协调二元关系的能力。关系组合能力是指企业针对不同性质和形式的活动,协调和整合多元合作关系的能力。

总体上来说,Möller和任胜钢都是基于对网络整体把控的视角来解构网络能力维度,研究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具体针对模块化能力的研究,尚显薄弱。郝斌等(2010b)根据模块化的系统行为和时间跨度两个维度,将模块化能力划分为设计能力、整合能力、关系能力和升级能力。按照系统行为划分,设计能力、升级能力属于系统构建行为;整合能力、关系能力属于系统运作行为。按时间跨度划分,设计能力、整合能力属于即期的能力;升级能力、关系能力属于长期能力。郝斌的研究是首次建立在模块化组织的研究框架下,探讨模块化能力的构成,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立足于模块化组织的研究背景下,本研究突出模块化组织运行流程中价值创新的关键能力,将模块化能力划分为愿景规划能力、规则设计能力、模块整合能力、关系管理能力四个维度(图4.4)。

(1)愿景规划能力

愿景规划能力是指组织具备识别市场机遇、构建和预测组织潜在发展方向以及影响模块主体行为的能力。它的核心体现在组织能从战略角度把握自身的构建、运行和发展方向,预测组织的发展前景与趋势。具备愿景规划能力的组织能够系统地评价不同网络组织内的信息和知识,发现有利于组织发展的机会。同时,它能帮助组织预见市场的变化进而对愿景进行调整,而且有利于对成员模块的潜在行为做出评价和预测。

它的挑战在于如何发现市场机会,以及如何定位组织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愿景规划能力又可以细分为三个维度:市场感知、需求识别、发展定位。

①市场感知,是指组织是否了解所处行业的基本情况、竞争者的基本状况,以及能否发现市场中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机会。当识别出市场机会时,需要判断市场机会是否与组织能力相匹配,如果匹配的话,就可以将市场机会转化为企业可以利用的发展机会。

②需求识别,是指组织能够发现市场上存在的但尚未得到满足或尚未完全得到满足的需求。顾客需求包括现存需求与潜在需求,企业的任务是发现潜在顾客需求,并且评估出顾客潜在需求的价值。

③发展定位,即组织清楚自身的优势和实力,建立在自身资源位势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组织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并对组织的发展前景和趋势合理预期。

图4.4 模块化能力构成

(2)规则设计能力(www.daowen.com)

规则设计能力是指完成系统建构,确定组织构成模块、建立模块筛选标准和规定模块间联结方式等方面的能力。设计规则是模块化组织运行的灵魂,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是在设计规则下展开的。由于设计规则决定着组织结构的搭建、关联模块的联结以及模块筛选的标准,这要求系统设计师必须在整个系统开始阶段就将设计规则确定下来,如此才能保证规则及时地向所有参与模块传递。规则设计的难点在于,系统设计师对组织结构潜在的相互关系应该有详尽的了解,如此才能完成对模块的划分,并建立模块的联结标准。这客观上要求系统设计师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完备的知识才能完成。系统规则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规则设计的优良直接决定着组织运行状况的好坏。所以,规则设计能力是模块化组织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它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三个维度,组织结构构建、组织界面定义、组织标准设定。

①结构构建,是指建立模块化体系框架,说明哪些模块是系统的组成部分以及模块相应的功能。由于系统结构复杂,模块数量繁多,系统设计师要求有相当广度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系统构成模块的数量、类别和功能细分的程度等都将影响组织架构设计的合理性。

②界面定义需要详细说明模块之间相互联结的方式,以及如何进行信息交换和相互关联。模块化组织是建构在多个结点模块协同工作的基础上来完成组织功能,创造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在组织创新过程中,除了模块自身产品的创新外,模块之间通过界面进行联结,因此组织的创新是在模块的相互碰撞中激发出的创新性灵感,获得创新的来源。所以界面的定义,应尽可能标准化和合理化,这样才能保证模块顺畅联结。

③标准设定。标准用来测试模块是否与设计规则相一致,是否达到了特定的功能并测试其性能如何。模块的质量直接关系组织创新的实现,模块标准的确定是关键的环节,它能辨别模块设计是否合理,模块性能是否达到系统要求。

(3)模块整合能力

模块整合能力是在系统设计规则的基础上,对模块的资源、能力、技术、知识、信息进行整合的能力。系统主导规则为模块提供了统一的界面规则和接口标准。模块整合能力能够实现将不同模块的资源、能力、技术整合,从而转化为企业所专属的知识与能力。由于各模块在组织中发挥不同的价值和作用,整合能力的作用就是要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模块进行识别、选择,然后使其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模块的衔接是在系统规则下进行的,整合是根据企业战略愿景和顾客需求对组织能力和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安排,目的是通过制度安排管理运作企业的核心能力。

由于设计规则包含了制品隐含的所有相互依赖关系,所以当这些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时,它们可以形成一个无缝运行的完整系统。我们进一步将模块整合能力细分为三个维度:模块识别、模块集成、模块测试。

①模块识别。核心企业首先要识别系统中可利用的模块,了解模块的基本性能并对其行为合理预期,以此判断不同模块的发展潜力和价值。进而对模块之间可能的关系组合进行评估,选择应对的策略和管理方式建立模块之间的联结。模块的识别是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是持续的过程,通过对模块识别,筛选出合适的模块供应商,并以系统标准作为审核和考察模块质量、性能的准则,约束模块的运行。

②模块集成。在模块化组织中,相对独立且较为复杂的模块通过事先开发好的界面接口实现联结,目的是让独立模块能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运作。在此过程中,包括模块技术的消化与融合,模块资源的吸收与重组,都对模块集成商的系统集成能力要求很高。模块之间是通过特定的界面方式进行藕合,因此模块之间耦合难度的大小会直接影响系统集成的难易。模块集成时,要考虑模块之间联结的性质、强度和方式,并且要对模块组合进行优化。

③模块测试。模块整合的理想状态是实现“即插即用”式的兼容,但是由于模块的设计、制造是相互独立的,通过模块化分工,组织可以将过程分配给不同的模块,可能从单个模块的运行过程来看,其进展都很顺利,但是各个模块是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的。模块不完善的问题只有当所有模块集中起来,作为整体功能时才能显露出来。模块测试是在模块集成之后,解决模块集成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是解决系统设计师无法预见系统关联时,最后确保模块之间能够匹配融合而进行的整体性测试。当模块化(系统)是新的、不完善的时候,测试过程可能会缺乏效率。但是随着组织系统知识的积累,模块测试过程会变得更有效率,模块集成过程中反映的问题会体现在设计规则的修整上(Baldwin & Clark,2000),如此可以简化下一轮的模块测试过程。

(4)关系管理能力

关系管理能力是对组织内部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进行管理,涉及关系的建立、协调、优化及重构的能力。组织首先搭建模块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块能力的联结,系统设计规则规定了模块联结的方式,因此模块之间较少进行事务性的协调,各模块致力于本模块的研发与生产。一旦模块间技术较好的对接后,这时发展模块间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关系,达成互利共生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无疑会推动组织更高效地运作。模块之间形成稳定的关系后,关系可能会制约组织的发展,这时如何推动优化关系是关系管理能力的体现。关系管理能力可以细分为关系建立、关系协调、关系优化和关系重构。

①关系建立。通过寻找和识别模块,发现可构成系统的结点模块,在合作信任和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建立双边合作关系。关系建立时会有一套合作规则约束双边行为,但合作规则的建立不会一步到位,它会随着合作关系的变化而发展,因此组织要更新合作规则以适应合作关系的变化。

②关系协调。模块是并行开发的过程,合作双方关系应尽可能保持在稳定且相对平衡的位置,组织利用合作规则和冲突解决机制协调合作活动顺利展开。这要求组织必须具备协调能力有效管理各个独立模块之间的衔接和兼容。

③关系优化。组织重视对合作关系的改善,需要兼顾考虑到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与内部模块之间的互动性,不断调整模块关系联结方式、更新合作规则从而维持关系朝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④关系重构。当发现合作关系存在问题时,比如合作成本过高、合作没有给组织带来应有的收益等情况时,组织应及时对关系进行调整,打破原有的合作关系,及时解除旧关系和重建新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