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科技创新助推淮安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

科技创新助推淮安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2011年,淮安市高新技术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取得骄人成绩。科技创新推动淮安生态建设领先苏北学术界和政府均认可这一观点,可持续发展、永续发展、和谐发展要靠科技来促进。在全省范围内,淮安的此项排名也相当优秀,在全省名列第二,仅次于徐州。这两方面原因使得淮安的生态建设成为苏北标杆。近年来,科技创新在淮安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显,成效日益显著。

科技创新助推淮安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

(1)科技创新所需的人力资源基础领先于苏北

信息环境和人力资源基础是构成科技进步环境的重要人力和物质保障。信息环境主要依赖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平均分配,以及人们对信息的购买及使用的数量和质量。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信息的可获得性和方便快捷程度。简言之,就是两个网的使用,即电脑互联网及移动终端互联网。信息环境有助于科技创新所需的信息流动和传递。就科技进步环境所需的人力资源基础分析,淮安有些独特的条件。体现“人力资源基础”的重要参考因素“每万人口中中专及以上在校生数”,淮安已连续多年比较稳定地处于苏北较为领先的水平。

表4 苏北五市每万人口中中专及以上在校生数 (单位:人/万人)

(数据来源: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江苏省统计局2008—2011年江苏省科技统计公报)

任取一年为例,如以2009年为分析比较对象,在淮安每万人口中,中专及以上在校生数为292人,远超苏北其他省辖市,几乎接近于徐州盐城两市的总和。也高于当年苏南无锡市(286人)。由此可见,淮安人力资源基础比较雄厚(见表4)。

(2)科技创新产出增长迅猛,高新产业国际化程度领先苏北

科技创新产出的重要体现是高新技术市场化和产业化,是高新技术实现销售突破。前述已表明,淮安在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的总量上,在苏北的位次并不靠前,但从淮安自身的纵向比较看,则可看出淮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趋势良好。

淮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07年超过100亿元之后,增长速度突飞猛进。2008年增长了40%,2009年增长75%,跃升到245.83亿元,短短一年间又增至2010年的479.17亿元,增长近95%。与之相应,继2008年淮安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9.9%之后,2009年攀升为30.83%,仅次于连云港,处苏北前列。淮安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弱、历史积淀近于空白,取得这一成绩应值得肯定。

此一成绩只是淮安自身的纵向比较,若是横向与苏北其他城市相比,则淮安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总量仍有提升的必要。

但仔细缕分数据,可以看出,淮安的高新产业结构较好,国际化程度领先苏北。近年来的数据表明,淮安的高新技术产业出口额在总的销售收入中占的比重,与苏北其他城市比较而言,还是比较高的(见表5)。

表5 苏北五市高新技术产业出口额占销售收入比重

(数据来源: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江苏省统计局2008—2011年江苏省科技统计公报)

2008年,淮安市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虽只有131.75亿元,甚至还不及苏南版块常州的十分之一,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也仅为19.90%,但高新技术产业出口额占销售收入比重竟达到近20%,遥遥领先于苏北其他各市。2009和2010两年略有下降。至2011年,淮安市高新技术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取得骄人成绩。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占了高新技术产业产出的20%多。反观苏北其他地级市,在这一年度里此一比重均未超过10%。据此,就淮安的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比较而言,外向性、国际化程度较苏北其他市要高出许多。这也预示,淮安高新技术与国际合作的程度较高,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中抢占了先机,为产业发展与国际同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www.daowen.com)

(3)科技创新推动淮安生态建设领先苏北

学术界和政府均认可这一观点,可持续发展、永续发展、和谐发展要靠科技来促进。要靠科技来治理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根据江苏科技统计公报数据,2008和2009年,淮安市“环境质量综合治理指数”均列全省第四,苏北第二(2008年环境质量综合治理指数为93.87,前三位为苏州、无锡、徐州;2009年环境质量综合治理指数为93.49,前三位为苏州、徐州、无锡)。2010年,淮安市环境质量综合治理指数为93.55,仍列全省第四,但在苏北列第一。前三位为苏州、常州、无锡,徐州未能进入前三。“资源综合利用指数”2008年列全省第八,苏北第二;2009年列全省第六,苏北第二。但2010年略有下降。

2011年,江苏科技统计公报调整了部分指标,“亿元GDP综合废物排放量(万吨/亿元)”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率(%)”代替了前几年一直沿用的“环境质量综合治理指数”和“资源综合利用指数”。但其实质仍是考察科技创新在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环境治理方面的运用,不过更具有可观测性和操作性。根据2012年11月1日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江苏省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江苏省科技统计公报,淮安每亿元GDP综合废物排放量达到13.37万吨,但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率极高,达到了99.3%。在全省范围内,淮安的此项排名也相当优秀,在全省名列第二,仅次于徐州。

这组数据表明,淮安生态建设稳步推进,与徐州共居苏北前列。究其原因,一是淮安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过程中全市各方面的不懈努力;二是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建设美丽富庶淮安的施政理念得到了扎实、深入的落实。这两方面原因使得淮安的生态建设成为苏北标杆。

(4)科技创新在淮安现代农业建设中运用广泛,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居于苏北前列

众所周知,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的根本路径则在于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普遍运用。近年来,科技创新在淮安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显,成效日益显著。其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确立,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支撑作用逐渐扩大。近年来,淮安市紧紧抓住国家和全省加快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整合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以自主创新为基础、以现代农业为目标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有了较大进展,逐步把农业生产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全市建立起以淮安农科院、农业龙头企业研发机构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了市、县、乡三级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2011年淮安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12%,比上年提高4.24个百分点。2011年该市农村持专业证书的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8.97%,比上年提高3.57个百分点;乡镇或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为57.68%,比上年提高18.66个百分点;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75.16%,比上年提高13.68个百分点。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进位明显。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淮安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排名从2010年的第13位升至第9位,是得分提高最快的市,在苏北五市中总分名列第二,仅次于徐州市,居于苏北领先水平。[5]

二是科技创新推动淮安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科技创新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依靠因素,淮安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全市新增高效农业36万亩、设施农业14万亩。秸秆沼气推广工作全国领先,秸秆固化利用水平全省第一。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4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和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淮安红椒”“洪泽湖大闸蟹”“淮安黄瓜”等分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淮安黑猪”被认定为国家级畜禽新品种,“淮安大米”获得江苏“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称号。淮安出产的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品种丰富,市场信任度得到长足提升。

三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农机装备的科技水平逐步提高。淮安市不断加大农田水利投入和建设力度,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要求,加大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扩大有效耕地面积的同时,提高耕地质量,使农田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国家和市一级对农民购买农机具实行补贴政策,进一步激励了农民普及机械化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011年淮安市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达68.90%,比上年提高3.45个百分点;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3.0%,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全市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39.31%,比上年提高2.33个百分点。从横向上看,农业装备和农业基础设施的科技化水平都有了提升,从而推进了现代农业稳步建设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