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淮安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适应的五个方面

淮安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适应的五个方面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淮安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取得了不少成效,也做了不少改革与创新,但与江苏“两个率先”对经济次发达地区提出的要求任务相比,在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业发展方面仍面临不少新的困难与问题。表3淮安市分行业R&D投入情况续表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严重不足,造成用于农业科技创新的人力物力资源严重不足。农业科技创新市场发育不完善。

淮安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适应的五个方面

淮安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取得了不少成效,也做了不少改革与创新,但与江苏“两个率先”对经济次发达地区提出的要求任务相比,在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业发展方面仍面临不少新的困难与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不相适应:

(1)农业科技投入与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需求不相适应

从研发经费投入来看,近几年来,全国农业科研投入仅为农业GDP的0.44%,国家财政对农业科研投入只占农业GDP的0.23%,不仅明显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2.02的水平,也低于巴西等发展中国家0.83%的水平。我省对农业科技投入虽然在逐年增加,但也只占农业GDP的0.3%。淮安地处江苏经济次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制约了农业科技投入水平。根据第二次淮安市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在全市整个研发投入中,对农业科技的人力及财力投入都严重不足(详见表3)。农业领域的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仅占总比重的0.40%,研发经费只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0.07%,这与农业的基础地位是不相称的。

表3 淮安市分行业R&D投入情况

续表

(数据来源:《第二次淮安市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2011年4月1日)

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严重不足,造成用于农业科技创新的人力物力资源严重不足。科技经费主要用于保持科技队伍稳定,难以集中经费出大成果,突破性农业科技成果的数量明显减少。

(2)现有科技人员结构和素质与推进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要求不相适应

从全市科研、教学单位的相关专业人员结构来看,整体呈现出专业结构单一,重产中,轻产后;重生产,轻经营的特征。市农科院全院从事种植业的科研人员占67%,从事养殖业的占27%,从事食品加工的只占6%。这样的队伍结构很难适应今后农业结构多样化变化的要求。从全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看,知识老化、整体素质不高现象在一定范围存在。市县两级农技推广人员中,高级和高级以上人员只占11%,中级职称占40%,初级职称占49%;乡(镇)级农技人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只占到37.4%,51岁以上的农技人员占25.69%。青年农技人员不愿意从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想方设法跳出农业。

(3)现行农技推广体系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和主要保障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因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离不开健全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否则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就不能被广大群众所掌握,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转化。现阶段农业发展并不是缺少技术、缺少科技成果,而是有技术,缺乏推广途径和手段,技术干部大都停留在上面,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目前仍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而基层特别是村一级组织工作繁多,不能承担起推广农业科技的职能,新的多样化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又没有形成。农业科技创新市场发育不完善。由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具有研究周期长、不易保密、地域性强等特点,难以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商品化。市、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分散、管理不顺、职能错位,人浮于事,推广队伍作用发挥不明显;许多农技推广人员的收入与其他的行业的差距越来越大。投入与收益不成正比。由于环境及待遇不好,基层农技部门很难吸引到高学历人才,现有推广人员又缺乏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机会,专业知识老化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农技队伍中整体知识水平低,而且人员数量不断减少。随着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技推广人员的数量还在萎缩。许多地方在行政名义上已建立了服务站和专业技术协会,但实际上仅流于形式。也有的地方对农技推广服务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保障不力,严重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的正常开展。

(4)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与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不相适应

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主体低素质和农业生产小规模是今后一段时期必须面对的实际情况。(www.daowen.com)

淮安市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在2006年调查时点上,淮安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190.09万人。其中,男劳动力89.7万人,占47.2%;女劳动力100.39万人,占52.8%。显而易见,在农村现有的技术水平条件下,主要靠天吃饭,靠体力干活的产业结构中,性别比例是不合理的(见表4)。

在淮安农村劳动力资源中,20岁及以下占14.4%;21—30岁22.08万人,占11.6%;31—40岁41.54万人,占21.9%,两者合计占33.5%;41—50岁43.05万人,占比为22.6%,50岁以上56.05万人,占29.5%,两者合计占52.1%,超过了农业劳动力总数的半数。由此可看出,农业劳动力人口比例不合理。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15.7万人,占8.3%;小学文化程度61.96万人,占32.6%;初中文化程度89.91万人,占47.3%;高中文化程度20.44万人,占10.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2.07万人,占1.1%。换言之,农业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人数占了绝大多数,而对于现代农业所要求的高素质劳动力,人数则远远不足。

表4 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及构成

续表

(数据来源:《淮安市第二次农业普查公报》2008年5月)

在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不到一半,所占比重为43.5%。特别是从事农林牧副渔方面劳动力文化程度更低,基本上为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素质明显低于其他行业。总之,农业劳动力素质低、技能低,与现代农业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

尽管是2006年数据,考虑到人口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变化的缓慢性(见表5),我们认为,上述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应不会有实质性的巨大提升。由表5可知,近年来淮安乡村从业人员比较稳定,也就意味着人口的结构变化不大。因此,我们根据普查公报推导出的结论应仍是成立的。

表5 淮安乡村从业人员变化

(数据来源于2009—2011《江苏统计年鉴》)

(5)农业生产结构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规律不相适应

一方面,淮安市农业规模小,制约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广泛运用。目前淮安人均拥有耕地资源1.5亩,基本上是“一块地、户户有”。小规模的土地经营状况与采用现代化技术存在矛盾,给推广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特别是一些机械技术、工程技术、组织配套技术的推广和采用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农业存在诸多的不可控因素。自然灾害或各种疫病的毁灭性侵袭频繁发生,致使农业具有其他产业所不具备的生产风险。因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地域性表现出农业对市场反应的滞后性与被动性,使得农业的市场风险远大于其他产业。市场风险与生产风险的并存,使农业技术的转化,必须遵循因地、因时制宜的原则,增加了技术共性与特性结合的难度,使农业技术的推广充满了高风险性,预期效益难以确定。因此,非政府部门对农业科技投入只能望而却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因缺乏对农业科技产业的投资而举步维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