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于1948年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3]中提出了“拉斯韦尔模式”(也被称为“5W模式”),认为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与互动过程主要包括五大基本要素: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即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传播效果。与这五大基本要素相对应,拉斯韦尔明确指出了传播学中的五大分析层面: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这是传播学研究中最为经典的一个模式,因为它最早明确地将传播过程划分为五个部分或者五个要素,并且相对应地限定了五个研究领域,有效地描述了传播,也对传播学研究进行了规划。
(一)控制分析
控制分析研究的是传播主体,即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起点。在大众传播中,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媒介组织,他们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于1947年发表了《群体生活渠道》[4]一文,首先提出了“把关人”(gatekeeper)的概念,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这些把关人负责把关,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加工,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他们的把关并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要受到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多层因素的影响。因此,通过对传播者的控制分析,可以明确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究竟是怎样的。
(二)内容分析
传播内容是传播活动的中心,内容分析就是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通过分析和阐释所传播的内容,研究者能够从更加宏观的层面了解传播信息的具体内容及其含义。
(三)媒介分析(www.daowen.com)
传播媒介是信息得以顺利传播的物质条件,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在其经典著作《传播学概论》中提到,“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通过分析媒介作用的特点和规律,可以揭示媒介对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四)受众分析与效果分析
受众,即接受者,是主动的信息接收者、信息再加工的传播者和传播活动的反馈源,是传播活动产生的动因之一。受众分析一般围绕受众的特点、行为动机、价值及社会意义展开,并且往往和效果分析密切相关。这是由于受众分析研究的是信息传播至受众后引起的受众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方面的变化,其带来的反馈必然与传播效果紧密相连。
美国社会学家伊莱休·卡茨(Elihu Katz)和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Paul F. Lazarsfeld)在《人际影响——个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5]中正式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这一概念,主张分析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从而考察大众传播给受众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效果研究主要集中在大众传播在改变受众固有的立场、观点上有多大威力这一方面,同时也涉及大众传播对社会及文化所造成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