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如何发展,在中国也有不同的观点,也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探索。前三十年,我们主要以工业发展驱动城市发展,因此,以合理工业布局带动沿海和内地的城市建设。改革开放后,我们推动沿海发展战略,以来料加工出口的工业导向,推动了沿海城市的发展。这一时期,尽管城市发展出现了偏向,西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但依然是以工业发展为城镇化的驱动力。而进入21世纪,特别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国经济开始了战略性转变,提出了扩大内需的问题。当年提出住房、轿车和旅游成为内需经济的“三个增长点”,而后,逐步转向了以房地产为导向的城镇化过程。
这种地产化思维的城镇化,使我们早已陷入了一种“房价思维”的怪圈:只有人口聚集,才有土地资源的紧张,才有高地价,也才能加快城镇化的发展。追求城市的扩大化,把资金、教育、医疗统统倾斜到大城市或超大城市,形成了城市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结果导致了投资的过度集中化,使中小城市难以发展。丽江的发展是由它的资源禀赋兴起的旅游产业带动起来的,其至今依然为人们所向往。但如果以房地产驱动,丽江的优势就不存在了。丽江旅游资源还没有充分挖掘,未来市场还很大,但土地有限,不可能靠房地产发展。要扬长避短,以生态城市为名片,形成全域旅游的格局。
中共中央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提出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社会所津津乐道。但是如果仔细去品味,“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的地方还可能是今天高楼林立的大城市吗?而后面的几句话被普遍忽略,概括讲就是,慎砍树,少填湖,保农地,留村落。所以,这一提法实质上 表达的是城镇化是一个体系,包括了城乡统筹。丽江生态城市的打造,就是要基于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形成合理的城乡层级、合理的城乡布局。
国外发达国家50年前就这样做了,也叫后工业化时代的“逆城镇化”。英国再提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建立新田园都市主义的概念,加强小镇建设,形成职住平衡自我循环体系;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根据多年城市改造的经验总结,提出了紧凑城市的概念,其中紧凑性和呼应性成为城镇群建设的原则,即城镇群间小聚大散,城镇内实现小街区密路网。意大利还提出了“慢城行动”,即有品质、有情调的慢生活。丽江被誉为“柔软时光之都”,具有这样的天然禀赋,可借鉴欧美的经验,走一条丽江特色的城镇化之路。
丽江市共有4县1区,125.37万的常住人口,其中28.88万人口在古城区,玉龙县有22.40万人,1区1县相加,占总人口的40%,人口分布高度集中化。这种极不平衡的人口分布是就业机会不平衡、公共服务不平衡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考察云南,在与老乡促膝谈心时说过城镇化就是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即农村也能享受到与城里一样的公共服务。丽江下一步的城镇化建设需要考虑城市功能下沉,例如打造体育小镇、康养小镇、手工业工坊小镇等特色小镇。(www.daowen.com)
近期的城镇化建设,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为主,以县城基础设施改善和公共服务补短板为重点,把改善人民生活、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作为主攻方向。另外,建议公共服务与旅游接待相结合,既服务本地人口,也服务外来人口、旅游人口,让游者住得安心、吃得放心,为康养旅居创造条件。
在乡镇改善和风貌整治的过程中,增加景观和城市设计的环节,保持传统风格。城市设计是总体风貌的把控,而不是单体建筑的设计。之所以提出这个建议,是基于石鼓镇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和红军长征渡江纪念碑感受到的,其体量偏大,风格不协调确是小小的遗憾。
生态优先,以人为本,是新时期做规划的基本原则,也是发展与保护的根本目的。我这次是匆匆而过,走马观花,但丽江的秀美风光,山水错落的地貌特征,香菇、草药种植的丰硕成果,光伏提水灌溉的柑橘,三股水的三股瀑泉,以及丽江古城、束河古镇都十分吸引人。阅无数山水,赏大好河山,从规划人的角度评判丽江,丽江山水人文景观丰富,历史文化悠久,民族文化丰富,本地生态优良,发展潜力巨大,发展规划大有文章可做。
回答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问题,我在酝酿建议时始终纠结,最终还是把丽江客观定位的想法说出来:建议打造生态城市示范区。第一,随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园区设想同步,找寻自己的特色。第二,科技部下设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有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在国内搞人居环境示范城市。第三,城市科学研究会曾与英国阿特金斯公司合作,编写了《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指南》。国内有专家在推进类似工作。丽江具有如此的特殊性,又是国际知名旅游城市,被誉为长江经济带上的绿色明珠,已经有了很高的起点和知名度,乘长江经济带的东风,一定会飞得更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