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效率的提高,必然带来产品单位成本的降低,包括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如图6-1所示。
从图6-1可以看出,产品产出由Q1提升到Q2,意味着生产效率的提高,但固定成本保持相对不变,单位产品分摊固定成本的比例降低,利润提升。作为可变成本的人工成本——工资,单位产品成本也相应地降低。
6.1.3.1 作为当期成本的工资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工资是单位生产成本的必然组成部分。无论工资是按件支付还是按小时支付,企业通常都要将工资的成本平摊到每一件产品中。企业为了生存,甚至有所盈利,就必须将单位工资成本与企业所生产产品的销售价格挂钩。企业总成本中工资成本所占的比重越大,企业经营的“劳动密集”程度就越高。因此,不同行业、企业工资成本比例有所不同。作者所辅导的机械加工制造企业,人工成本控制比较好的企业为4%,高的在10%左右,因此,作者认为合理的区间为4%~8%。某企业属于机械产品加工企业,产品生产由月度生产4 200台,提升至8 000台左右,人工成本由10%降至8%,利润率提升了2%,效果非常明显。
图6-1 盈亏平衡图
劳动力成本随产量的高低上下变动,因此,作为生产企业,最大限度地提升生产率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法宝。市场竞争的本质,是质优价廉。作为企业来说,人工成本越低,抵抗经济风险能力就越强,竞争性就越强,生存的空间也就越大。当然,劳动力成本不是企业的唯一成本,但却是唯一一项不像原材料成本那样可以自我调节、自由变动,也不是像资本成本那样完全固定不变的成本。它也是唯一一项企业能够通过政策控制来决定可变还是固定的成本。因此,劳动力成本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它可以通过降低工资率或减少雇用人数来降低。但是,无论哪种操作,都要慎之又慎,浮动的劳动力成本都是企业性命攸关的重要因素。(www.daowen.com)
上述某企业,人工成本由10%降至8%,但并不是说单个的劳动力工资的降低,反而是提升。实际上,提高生产效率,会使得单位产量的工资成本更低,工人的工资收入提高。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工人的工资提高比例与生产效率提升比例的关系应该如何控制。
6.1.3.2 作为收入的工资
在工业社会里,有一份工作和一定的薪水,对工人来说不仅仅意味着他有了收入的来源,还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一旦失业,工人们将会崩溃,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将不复存在,甚至还有失去自尊、家庭和体面生活的危险。打工者出来打工就是挣钱,这是颠覆不灭的真理。
工人是工资的获得者,工资是工人的收入,也是工人用于维持整个家庭生计的基础,因此,工人有足够的理由要求生活稳定而且有保障的收入。通常工人自己会坚持将工资的“安全性”作为首要需求,他们认为工资“安全性”的高低要比工资的高低重要得多。因此,部分工人心中有一条安全线,或者说有一个收入的预期,到达一定的工资水平,劳动积极性明显降低。他们担心“干多了,企业会降低工资定额”,所以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抵制效率提升。当然,工人希望工资越多越好。
另一方面,生产效率的提升,工人单位时间产出率提升,意味着工人收入的提升。如果是计件工资,工人的收入就会成倍增加,即会带来严重的问题,打破了企业内外部的平衡,不仅会引起企业内部的动荡,企业外部及本地区其他企业也会提出强烈的抗议。对企业来说,工资不仅是纯经济问题,还是一个社会稳定问题。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希望高效率、低成本,但也并不是说人工成本越低越好。人工成本低下,也会带来生产效率低下、招工困难、人员流失等问题。但是,从经验上看,高工资也并不会带来高效率,这的确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人工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所占比例并不高,企业也不希望工资水平低于当地企业平均水平,也希望自己员工生活富足,体面并且有尊严;同时,还能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因此,工人的工资,不仅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支付商品消耗的当期成本,还是用来保存和增加生产过程中所需人力资源的远期成本,是企业在人力资源的投入。
根本的问题在于企业和员工对待工资的不同态度,企业将其视为“成本”,而工人们将其视为“收入”。应该说,它实际上并不是企业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平衡、稳定问题。关键是,企业和工人两方面的观点都是正确的,都有理有据,而且的确都是必要的。因此,我们必须找到一种解决方法,既能满足企业对可变工资成本的需求,又能够满足工人们将工资视为收入和家庭稳定的基础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