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范蠡:千古一绝的齐商英雄

范蠡:千古一绝的齐商英雄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历史上,将开放、进取精神与务实、合道的义利观践行于现实生活,并取得卓然实绩的成功者,除了齐国的明君贤相外,还有一位从吴越大地“移民”来齐的重要人物,他就是范蠡。范蠡在治理国家经济方面提出了“农末俱利”的“三八价格”。范蠡认为应当通过调整价格等经济手段,而非行政命令促进生产和流通。

范蠡:千古一绝的齐商英雄

历史上,将开放、进取精神与务实、合道的义利观践行于现实生活,并取得卓然实绩的成功者,除了齐国的明君贤相外,还有一位从吴越大地“移民”来齐的重要人物,他就是范蠡

据《史记》等史书记载,范蠡在辅佐越王勾践灭吴霸越之后,急流勇退,“浮海入齐”,变名为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开始了后半生的实业生涯。他将计然七策的众多经济学观点应用到了经商实践中。十九年间先后三次聚财千金,富甲一方,又数次散尽其财救济贫困。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成为中国历史上商贾富豪第一人,更是被后人誉为“中国商战之始祖”“中国科技创新商业创新第一人”。

(一)思想和实践的先行者

范蠡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甚至是价值取向和当今社会都有很大差别,但是他的经商理念和创新思维,尤其是他“行于技而思于道”的商道理念,直至今日依然在商界理念中颇具先进性。他提出的关于商品流通、货币物价的经济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专著《致富奇术》更是填补了历史空白。同时,他提出“物价贵贱随供求关系变化”之理论,开市场经济价值规律”之先河。同时,范蠡在手工业和水产养殖业领域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此外他还曾经改进了陶器的制作技术,被太湖一带的工匠们尊称为“造缸先师”。

(二)商业模式的创新

范蠡在齐国经商的故事有很多,比较著名的是范蠡贩马的故事。时值诸侯割据,战事不断,北方地区的牧场较多,马匹雄壮彪悍且价格便宜;而南方的吴越之地因战争频繁对马匹的需求量极大,在这种状况下,范蠡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商机,那就是将北方的马匹运送到南方,从中赚取差价。但收获高额利润的前提是低成本,高效率,然而范蠡对于当时的情况做了一番判断后,发现买马和卖马都较为容易,难点在于如何将马匹由北方安全顺利地运送到南方。兵荒马乱的年代里,盗匪横行,由南到北的路途遥远,运输费用高昂,且面临着盗匪的威胁,这个问题成了急需解决的难题。经过一番设计和调查,范蠡了解到北方有一个从事贩运生意的大商人,名叫姜子盾,常年往返于南北方之间,贩运经验丰富,并且早已通过金银买通了沿途的强盗和匪人,他的商队不会遭遇袭击和抢劫。于是,范蠡就把主意放在了姜子盾的身上。但范蠡并没有主动上门与姜子盾谈合作,而是化被动为主动,在其门口张贴了一张告示,大意是范蠡新组建了一只马队,开业酬宾,可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果然,姜子盾看了告示之后主动找到范蠡,要求合作,范蠡自然爽快答应。在这样的合作之下,货物和马匹都安全抵达南方,马匹在吴越很快被卖出,范蠡和姜子盾实现了双赢。同时这种商业模式也开启了跨行业合作的先河。

范蠡卖马的故事,可以说是以创新精神抓住机遇的典型案例。范蠡成功地发现机会,整合资源,巧思变通,创造了传奇。

(三)前瞻性的经营理念(www.daowen.com)

范蠡的经商思想,对于那个时代而言是具有超前意识和前瞻性思维的,极富创新精神。

第一,预测行情,未雨绸缪。要获利赚钱,就必须重视市场行情的变化,了解商品供求关系与价格的关系。范蠡经商,应用了计然“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之策,大获其利。天旱预先买进船只,天涝预先买进车辆。水涝之年做车子的生意,因为这时人们普遍用船,车子没人买,价格低;水灾过后,车子将成为市场上稀缺物品,必然涨价,可以赚钱。所以要从各方面做好准备,知道货物何时需用,何时价值最大。范蠡关于把握时机的论述是告诉经营者要在时机面前做出预判。

第二,审时度势,把握转机。范蠡认为,货物的时贱时贵是有一定规律的,价格会围绕规律上下波动,商品的价格高低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他运用计然“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的观点,通过把握市场灵活经商。市场上某种货物价格上涨,就会刺激人们生产出更多的这种货物,而当产品过剩,卖不出去,价格就会跌落下来,反之亦然。因此,他认为经商的人应该在货物价格昂贵时,要像对待粪土那样尽快抛售出去,而当商品价格跌落下来时,要像珠玉一样买进,也就是“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的道理,商人可以在贱买贵卖的差价中获利。

第三,薄利多销,加速周转。“薄利”是手段,“多销”是目的,以“薄利”促“多销”是商人的惯用手段。范蠡经商“不敢居贵”,仅“逐什一之利”。他与主张“出不抬价,进不压价”,不纠缠于单笔价格,而应当加快买进与卖出的速度,这样既可以不囤积巨额货物,又能加速货币流转。他提出了“无息币”的概念,认为商品、货币在市场经营中应该像流水般顺畅,快速周转。所以,他主张薄利多销、快销,加速商品、货币在流通领域的周转,“无息币”“财币欲其行如流水”等观点,就是增加商品的周转次数,让货币不停止地运转,从而在扩大购销中去增加利润的总额。

范蠡在治理国家经济方面提出了“农末俱利”的“三八价格”。范蠡认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价格太高,商人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就不会经营粮食商品;价格太低,农民的利益则受到损害,就不会去发展农业生产。商人与农民同时受害,就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而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由政府把粮食价格控制在“八十”和“三十”之间,这样农民和商人就可以同时获利。

春秋末年,范蠡提出的“农末俱利”思想,对当时各诸侯国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他提出了“谷贱伤民、谷贵伤末”的问题。范蠡认为,只有把价格调整和控制在一定的区间范围之内,才能实现“农末俱利”。这样既可以促进和保护农业的发展,又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使农、工、商协调发展。其次,他明确提出了商品价格对生产与流通的作用,认为应处理好价格与生产的关系,尤其是粮价。范蠡认为应当通过调整价格等经济手段,而非行政命令促进生产和流通。再次,关于如何将物价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范蠡也明确提出了解决方法,即“平粜”之法,也称“平粜齐物”。意思是丰收年时,国家把粮食收购储藏起来;在歉收年缺粮时,国家再把粮食平价卖出,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稳定粮食价格。“平粜”之法是由范蠡最先提出,战国李悝推行的平粜法和汉代所设“常平仓”都是这一思想的发展与实践。

范蠡提出的许多著名商业思想,如“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劝农桑,务积谷”“农末兼营”“务完物无息币”“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夏则资皮、冬则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等,都具有超前意义,即使是对当今的经济建设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