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变革转型的过渡时期。从西周中后期开始,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一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管子·海王》说,齐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由此可见,铁器对社会生产和生活已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除了铁器,人们还开始使用牛耕。《国语·晋语》记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意思是说,原来用于宗庙祭祀作为牺牲的牛,已经用于田间的耕作上了。由此足证春秋时期牛耕已经作为一种先进技术得到了重视。生产力的发展,使个体小农业生产具备了可能性,大量奴隶逃亡经营私田,井田制逐渐瓦解,这必然导致原本的工商业制度,也就是“工商食官”制度被破坏。官商渐衰的同时,自由经济得到了显著发展,自由商人大量涌现。许多原来从事其他工作的不同身份的人,都加入私商的行列之中。一些原来为官府和贵族服务的官商制度下的手工业劳动者,摆脱了“工商食官”的束缚,成为独立商人;一些曾经的官营商业中的官员,也独立做起了私商的生意;一些失去土地的农业人口,转向了手工业和商业领域;此外还有一些士人、没落的贵族、原本出身低贱的大商等多种身份的人,纷纷成了私商。私商的兴起成了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同时,列国统治者为了强国的需要,在各国推进支持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如《国语·晋语四》载,晋文公创霸业时,采取“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政策。《左传·闵公二年》载,卫文公时实行“通商惠工”的政策等。列国之中出台工商业政策最为全面、效果也最为显著的,当数齐国。齐桓公任用商人出身的管仲为相,以“通商”为国策。《国语·齐语》言:“通齐国鱼盐于东莱,使关市讥而不征。”这使得“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史记·货殖列传》称赞说:管仲这样做,使“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实现了九会诸侯而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诸侯国。这一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诸侯国林立,群雄割据,使地区之间的商品流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这些依然不能阻止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的发展、交通的便利,使物资得以在更大范围内顺畅流转,商品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商业的第一次飞跃。
春秋时期的齐国,凭借桑麻和鱼盐的优势,形成了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和商品贸易,商品经济较为繁荣。《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齐、鲁千亩桑麻。”说明当时丝麻类纺织品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名冠天下。《管子·轻重甲》记载:“齐有渠展之盐。”这证明了齐国的盐业资源十分丰富。商品经济的进步,扩大了市场容量,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春秋时期出现了许多城市,据《春秋》记载就有五十多处。当时著名的城市有东周的洛邑(今洛阳)、齐国的临淄(今山东淄博市)、晋国的曲沃(今山西侯马)、楚国的郢都(今湖北江陵)等,临淄位居其一。临淄城的规模十分可观,据考古发现,故城总面积达到十五平方公里,大小城相连。
春秋后期,齐商之中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大商人范蠡。他辅佐越王勾践成就霸业后,急流勇退,在齐地营商,由于经营得力,累计巨额财富。此外,春秋时期,齐国出现了金属铸币,即齐国的姜齐刀币。地方货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齐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www.daowen.com)
春秋时期,齐国的商业发展集中在大城市,一方面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因而有了巨大发展;另一方面,统治者也加大了对商人的搜刮和盘剥,商人承受的赋税很重。同时,此时齐国的农村地区还较为落后,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城市与农村之间较为疏离,导致商品交易只在城市内部进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