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远古时期的商业传说

远古时期的商业传说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原始社会时期,没有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更没有商业。可见,此时的交易有了一定的时间和场所,“市”的出现则表明商品交换日益正常化。这一时期,因地制宜的社会分工更加进步,阶级开始出现,交换活动有了更大发展。此外,顿丘已经远离了舜的本土。

远古时期的商业传说

在原始社会时期,没有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更没有商业。物物交换是人类社会历史最初出现的商品交换形式。在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已经学会了编织渔网和制造复合工具,体质也已和现代人十分相近。他们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已经会用骨针缝衣服和加工一些简单的装饰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人们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劳作,出现了最早的职业分工,进而获得了剩余的生活资料,为物物交换提供了可能。当采集发展为原始的农业,狩猎发展为原始的畜牧业,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也随之出现。此时,母系氏族逐渐被父系氏族所代替,私有财产的范围迅速扩大,到原始社会末期,最早的物物交换出现了。《周易·系辞下》中记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是关于古代商业的最早记载。这段话说的是伏羲死后,神农氏作为首领带领部族从事生产,在正午的时候开设市场,让各地的民众来交换物品,这就是最原始的贸易形式。可见,此时的交易有了一定的时间和场所,“市”的出现则表明商品交换日益正常化。

《周易·系辞下》中记载,神农之后,部落首领依旧教百姓变通生产,“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由此可见,此时的交通工具更加便捷,交易范围也有所扩大。

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黄帝时“道不拾遗,市不豫贾,城郭不关,邑无盗贼,鄙旅之人相让以财”,描绘出这一时期民风淳朴、生活安宁的社会景象。其中的“市不豫贾”是指不哄抬物价,不干涉市场交易的秩序。相传,在黄帝时期,已制作了舟车,制定了度量衡,为产品交换的进行提供了条件,商品交换的规模不断扩大。

相传在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出现了尧、舜、禹三个著名的领袖。关于他们的交换活动,也有相关记载。

在尧的时期,生产和贸易水平都进一步发展。《淮南子·齐俗训》中记载:“尧之治天下也……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用,用宜其人。泽皋织网,陵阪耕田,得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说的是尧治理天下,因地制宜,用其所拥有的产品去交换自己所没有的产品,用技术相对先进的产品去交换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产品,有无、工拙相互为用,明确了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这一时期,因地制宜的社会分工更加进步,阶级开始出现,交换活动有了更大发展。(www.daowen.com)

尧之后,舜继位。舜,号有虞氏,因此又称虞舜。《孟子·离娄下》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诸冯在山东诸城,与孟子所说的舜为“东夷之人”颇为吻合,大致可以判断,舜的出生地、虞舜族的发祥地在今诸城,而舜有虞氏为东夷族。在舜的带领下,部落农业和手工业有了更大的发展。《尚书大传》中记载,舜“贩于顿丘,就时负夏”。“就时”意为乘时逐利进行交易,意思是舜在顿丘和负夏两地之间进行交易。《尸子·存疑》也记载,舜“顿丘买贵,于是贩于顿丘;传虚卖贱,于是债于传虚”,说的是舜在顿丘和传虚进行贸易的情况,顿丘商品稀缺,商品价格高,于是舜就在这里贩卖货物,从中牟利,而传虚这一地区商品丰富,卖价较低,于是舜在这里收购货物,贩卖到别处,从中赚取差价。舜利用两地的物价之差,使自己处于交换的有利地位。这种交换活动,实际上已经是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经济行为了。而“债于传虚”的意思是,某些产品的数量很多,不但可以“卖贱”,甚至还可以先把东西运走,以后再来还钱,即赊账购买,故称为“债”。这是中国古代商业史上出现得最早的赊购行为。此外,顿丘已经远离了舜的本土。因此可见,舜的贩运活动已经是长途贩运了。

管子·揆度》记载了尧舜促进交易活动的一种方法:“尧舜之王,所以化海内者,北用禺氏之玉,南贵江汉之珠……令诸侯之子将委质者,皆以双武之皮,卿大夫豹饰”,于是“大夫散其邑粟与其财物以市虎豹之皮。故山林之人刺其猛兽若从亲戚之仇”。这段话说的是,尧舜治理各部落的时候,采用分等级的办法,规定臣服的部族首领入朝时,要按照等级不同,将虎豹之皮做成不同的服饰,作为贽见的贡礼。诸侯要用双虎皮做裘,卿大夫要用豹皮装饰衣袖等。如此一来,以农牧渔业为主的部族,只好“散其邑粟,与其财物”,用自己的农产品去和山林部落交换虎豹之皮。为此,山林部落就竭尽全力去捕猎,进而得到了更多的农产品。双方通过交易各取所需,都得到了好处。这种交换的方法,正是“尧舜之王,所以化海内者”的一种方法。而“用玉”“贵珠”的意思是,尧舜收到各部落的贡品后,通过回赐的办法,以珠玉作为交换,后世所延续的以珠玉作为珍贵的馈赠即是由此而始。

到了大禹时代,各氏族部落间的联系得到了空前加强,出产不同物品的各部族之间实现了更加便捷和频繁的产品交换。《尚书·益稷》中记载:“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万邦作乂。”“懋”是贸易,“迁”为迁徙,“化居”指的是交易手中存积的物品。意思是说,禹和后稷一起,教民众播种各种作物,给人民提供粮食,由于粮食较为紧缺,就发展贸易,互通有无,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可见,禹非常重视并提倡交换,借交换以通有无,使之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后世常引用“懋迁有无”四字,来表示买卖货物,互通有无。

由此可见,远古时期关于商业的传说较为丰富,这些资料所截取的文献大多成书于西周之后,这些记载反映出远古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商业发展承续,体现出不同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人类早期自然经济条件下交换活动的发展轨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