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环境问题将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更加重视与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中国大批劳动力由农村转向城市。未来城镇人口比例继续增高,将促使城市对能源的需求进入一个急剧增长的阶段。与此同时,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各省市都在积极制定改善环境的具体措施,以天然气利用为主导的清洁能源无疑将对环境保护产生积极的影响。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加强环保等政策的实施,全国对天然气的需求将与日俱增。据有关专家测算,到2020年,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将会提高到8%~10%,年需天然气2000亿~2500亿立方米。而由于受资源限制,中国将进口周边国家的天然气和LNG作为补充。
在市场方面,今后天然气消费趋向主要由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技术、人口密度、气候等因素综合决定。展望中国天然气消费市场,将有以下发展趋向:
1.城乡市场:城市是市场主体,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是拓展区域
经济水平是决定天然气消费市场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需要建设输气干线及配气管网,要求消费者具有一定集中度。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67%和44%,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相比之下,城市对天然气的消费更具市场潜力,应成为市场主体。
具备经济实力和环境条件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和靠近城乡结合部的郊区,将是天然气消费市场的拓展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农村经济发展迅速,目前城镇化水平约40%,具备了消费天然气的经济实力和环境。2002年上海市已对郊区的100个城镇进行统一规划,到2020年,外环线外郊区人口约800万,其中600万为城镇人口。江苏、浙江两省城市化水平均超过40%。浙江省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60元,江苏省为5276元,广东省为4690元。这些都为拓展天然气消费市场创造了条件。
2.区域市场:东部发达地区和中部经济发达地区是主要消费区域
天然气不同于石油,更具有区域化特点。现阶段中国天然气利用表现为以产地消费为特征,主要集中在四川、华北地区。未来中国天然气主要消费区域将在东部发达地区和中部经济发达地区。
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将是中国天然气最重要的消费区域。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格局。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海市为18645元,湖北省为8786元,重庆市为10243元,四川省为8386元。人口密度东部、中部、西部分别为每平方公里524.23人、210.46人和51.57人。
东部沿海地区的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及其形成的大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和人口聚居区域,也将是天然气消费的中心区域。如北京、天津、青岛、大连、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广州、深圳十大城市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738.10人,人口占全国的5.7%,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1%,而十大城市的GDP占全国总值的22.9%。
中部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地区也将是天然气消费主要区域。一,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如成都平原、重庆市等。2003年成都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41元,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42.86人;重庆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63.53人。二,中部是天然气主产区,已建许多大型天然气化肥厂,如四川化工总厂、泸州天然气化学工业公司、四川天华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建峰化工厂等大型天然气合成氨及尿素装置。三,这些区域已有较完善的天然气输送、储存和输配系统,重庆和成都等大城市已经成为天然气消费主要区域,并将继续保持下去。
3.使用主体:城市民用、商用和车用替代燃料(www.daowen.com)
从世界情况看,目前世界天然气主要用于住宅、商业、工业、发电业、交通和天然气工业内部生产、处理加工和输送过程中的自用气。1997年世界天然气消费结构为:发电29%、能源部门自用(不含发电)12.1%、工业(不含原料)25.7%、原料4.1%、住宅-商业(含农业)29.1%。
中国天然气使用方向的准确定位原则应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天然气市场长期、稳定、安全供应,从长期、全局利益出发,有效、经济、均衡地使用天然气。从国情出发,中国不应大量使用天然气发电,天然气的化工利用要根据建设区域进行优选,天然气使用主体将是城市民用、商用和车用替代燃料。
(1)关于天然气发电。目前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由于天然气发电污染小、占地少、运行灵活,将是替代煤炭发电的主要能源;另一种则认为目前中国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缺电,而是如何有效地减少和治理城市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大量建设天然气发电厂是不切实际的,主张只有在近气田或有自属管输气条件的地方,如能合理解决与管网争气的问题,可根据情况适当发展天然气直接发电和调峰。应当说,第二种观点更接近我国实际。
从国外运行实践看,天然气用于发电的具体原因:一是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天然气价格很低;二是经济发达,有承担高环境质量的责任和实力;三是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经济上有利;四是在天然气价格上拉开差距。但是,目前国外天然气已经不是主要用来发电,1995年世界天然气利用中发电占26%,其中北美占13%,西欧占17%,日本占70%;2001年美国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23%,但用于发电仅占13%。
从中国情况看,并不具备大力发展天然气电厂的客观经济条件。一是天然气资源紧缺。近年人均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为172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的4%。二是进口天然气的环境条件不比石油好。按国际惯例,进口天然气要签订照付不议合同,进口天然气比进口石油的条件更苛刻;而且天然气价格与石油价格联动;天然气储存比石油困难,因此进口天然气的风险并不比石油小。三是目前缺少天然气消费大户。对天然气市场客户的开拓应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市场开拓是供求双方通过市场供需、竞争、价格等因素综合作用、相互调整的一个过程;同时,天然气产业具有高投资、高风险、技术密集等特点,其投资回收期可适当延长。当然,目前为解决大客户缺乏的现实困难,为满足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对电力的强劲需求及调峰需要,可在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实施以气代煤和以气代油工程,改造扩建老电厂,用天然气发电。其他地方可选择楼宇、工厂企业的热电联产和冷热电联产;在有天然气供应的地方发展小型分散的热电联产、热电冷联产(电热锅炉、电采暖、电空调等)。
表14-5 不同原料的合成氨装置投资比及能耗比
(2)关于天然气化工利用。首先是发展建在产气区的化肥厂。1997年世界用作化工原料的天然气仅占天然气总量的4.1%,中国化肥用气占40%,与印度(43%)接近。与其他原料相比,以天然气作合成氨原料投资最少,能耗最低,成本低,有竞争优势(具体数据见表14-5)。美国的合成氨装置98%以上以天然气为原料,英国和荷兰的合成氨装置则全部以天然气为原料。1997年中国用于生产氮肥的天然气量为76亿立方米,占35.7%。目前,中国大型天然气合成氨及尿素装置分别为16套及17套,集中建在产气区,如四川省和重庆市。中国氮肥消费量2000年以氮计为2495.6万吨,预计2010年将达到3035万吨。因此,建在产气区(如四川、重庆等地区)的天然气化肥厂应予以发展。
其次,远离产气区和依赖进口原料的天然气化肥厂应当控制。这是由国内天然气资源现状和天然气国际贸易的远距离特征所决定的。由于中国天然气开发成本、井口价和输送成本均偏高,因此,无论是国产天然气,还是进口俄罗斯、土库曼斯坦的管道天然气或进口液化天然气的价格均高于国外建于井口化工厂的气价。所以,远离产气区和依赖进口原料的天然气化肥厂在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环境下缺乏竞争优势,应当控制。
(3)天然气使用主体应是城市民用、商用和车用替代燃料。首先是因为目前中国城市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天然气作为民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其次是借鉴国外的经验。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天然气最有价值的用途是住宅用气,其次是商业用气。天然气用于商业(包括公共部门)主要是楼层空间加热、制冷和天然气的热联产(供)系统。1997年美国、荷兰、加拿大、法国等国住宅、商业用气分别占其天然气消费量的35.6%、43.5%、42.1%和58%。未来正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将急剧增加。未来城市住宅和城市商业用气是天然气消费市场的重要拓展领域。第三,天然气用作汽车燃料是合理的选择。从环保角度讲,天然气应成为出租车和公交车的燃料首选。现在燃油机动车废气污染已成为城市的主要污染源。据统计,全世界石油产量的50%消费在交通运输部门上,而用作汽车燃料的就占30%左右;造成全球环境污染的60%~70%的烟雾和50%以上的酸雨来自交通运输业。目前中国城市大气污染的70%来自汽车尾气。从经济性而言,燃气比燃油的燃料成本要低。液化气汽车的运行成本只有汽油车的65%,天然气汽车的燃料费可比汽油车节约20%左右。从能源安全来看,发展天然气汽车是解决中国石油安全供应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到2030年,中国进口石油占石油总需求将从2002年的34%增至80%以上。发展天然气汽车则可缓解进口石油的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