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行业发展遭遇瓶颈,资源与环境问题升级

行业发展遭遇瓶颈,资源与环境问题升级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环境意识越来越高,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但国家缺乏矿区环境治理的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

行业发展遭遇瓶颈,资源与环境问题升级

1.资源勘查工作滞后,煤炭储量有效供给能力不足

中国煤炭资源勘查程度低。已发现的资源量仅占资源蕴藏量的13%,其中找煤资源量占已发现资源量的40%。可供建井利用的精查储量仅占尚未利用资源量的12%,详查储量占26%,普查储量占41%。煤炭资源大量仍处于详查或普查勘探阶段,勘探程度很低,不确定因素多,不能作为矿区规划的依据。煤田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受地热、瓦斯、水害等矿井灾害威胁,埋藏较深,开采难度大。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公益性煤田地质勘探工作近于停滞,新增资源量不足,煤炭行业找煤任务相当繁重。按近年各主要煤炭产区的产量测算,京津冀、东北、华东、中南和华南地区的煤炭储采比低于50,矿井接替和煤炭可持续供应问题突出(见图5-2)。2.煤炭生产越来越向环境脆弱的地区转移,面临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图5-2 中国主要煤炭产区的煤炭储采比(2003年数据计算)

煤炭资源开发和利用带来许多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煤炭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呈逆向分布。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煤炭资源量仅占全国保有资源量的38.25%;经济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煤炭资源量却占全国保有资源量的61.75%(见图5-3)。近年来,煤炭开发布局越来越向生态环境脆弱的晋、陕、蒙地区集中(见图5-4)。全国最大的产煤省山西省近20年因采煤引起的水资源损失高达386亿元,占该省20年GDP总和的3.11%。(www.daowen.com)

图5-3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分布对比

图5-4 近年来“三西”地区煤炭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比重(%)

3.矿区环境治理滞后,缺乏利益激励机制

目前,中国大量矿区环境问题是由计划经济时期煤矿开采形成的。那个时期的煤炭资源开发理念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滞后。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环境意识越来越高,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但国家缺乏矿区环境治理的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矿区环境治理仅按“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没有强调“谁治理,谁受益”,治理者的合法权利不能得到肯定和保护,致使治理者丧失了主动治理矿区环境的积极性。同时,对于计划经济时期已经形成的矿山环境破坏问题,难以找到治理责任人。原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历史欠账多,没有能力承担矿区环境治理责任。国家对于小煤矿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缺乏有效的监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