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汇率与国际货币体系

汇率与国际货币体系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汇率就是用别国货币表示的本国货币的价格,或者说是两种货币交换时的比率,汇率也叫做汇价,即汇兑的价格。因此,必然都存在着某一个汇率水平,在这个汇率水平上,中国人对美元的需求量与美国人对美元的供给量相等,这个汇率水平就叫做人民币对美元的“均衡汇率”。“平价”的含义就是,汇率就是要使不同货币的购买力持平。

汇率与国际货币体系

社会经济活动中,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出现,在商品流动的背后,必然有资金朝着相反方向流动,这形成了“国际金融”。

当一国进口商从其他国家进口商品的时候,必须用别国货币支付货款,而不能用本国货币。这就需要在某个环节上,把自己的货币兑换成别国货币。

那么,兑换按照什么比例进行呢?汇率!汇率就是用别国货币表示的本国货币的价格,或者说是两种货币交换时的比率,汇率也叫做汇价,即汇兑的价格。

为什么不能用本国货币支付商品价款呢?因为一个国家发行的货币,除了极端的情况外,只能在本国使用,而不能在其他国家使用。例如一个美国人要来中国旅游,就需要用人民币,他必须把手中的美元兑换成人民币。

他兑换人民币的方式有两个,一是把美元存到中国的银行在美国的分支机构,后者给他一张汇票,他拿着这张汇票来中国后,就可以在中国银行国内的储蓄所兑换成人民币。

还有一种方式,他直接拿着美元现钞,到中国后再去储蓄所,用现钞兑换人民币。

这两种情况,哪种兑换的人民币更多呢?当然是第一种!为什么是第一种方式?

中国的银行,要定期地把在中国境内积存的美元现钞运回美国去,存到那里的分支机构。这当然要发生费用,就是因为有运送费用,所以用现钞换到的人民币要少。你给我现钞,我还得给你送回去。用汇票呢,运送费就免了,因此兑换的人民币多些。

这就说明,美元只能在美国花,不能在美国以外的地方,例如中国花。我们偶尔也会在美国以外的某些场合,例如在新加坡使用美元,但这是极端情况,不是普遍现象,不是规律。

在中国必须用人民币,在美国必须用美元。

中美贸易为例。当美国人从中国进口商品时,他就必须把美元换成人民币,因为中国人只要人民币。为了保证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我们可以想像,在这贸易中一定会存在某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上可以进行货币的兑换。

这个环节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外汇市场。

外汇市场就是不同国家货币交换的场合,这个市场比较特殊,它一般是无形的,是电子化运作的,并且24小时运转不停,例如东京外汇市场打烊了,纽约外汇市场就即刻开锣。

那么一国货币对别国货币的汇率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由外汇市场决定。其实外汇市场决定汇率的方式,与普通商品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非常类似,也是由供求双方的力量决定的。

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为例,这时美元对中国人来说就是外汇。在美元作为外汇的这个市场上,中国居民和企业是美元外汇的需求者,美国居民和企业则是美元外汇的供给者。

如果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上升,也就是人民币升值,同样多的人民币可以换到比原来更多的美元,中国人买美国商品就变得便宜了,于是,就会有更多的人用人民币去购买美元,中国人对美元的需求量就增加了。但是美元的供给量会减少,因为现在同样的美元只能换到较少的人民币。所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上升,对外汇的供求双方的影响是相反的。

如果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过高,对美元的需求量就远远大于美元的供给量,这时,持有人民币的人发现很难买到美元,或者说,美元的持有者嫌人民币太贵了,美元持有者不愿意换人民币,于是人民币的持有者就会降低对美元的汇率。

反之,如果人民币汇率过低,就会有大量的美元持有者抢购人民币,美元的供给量就大于美元的需求量,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就会上升。只要美元这个外汇的需求量和供给量不相等,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就稳定不下来,这样的汇率就没有意义,人们不会按不稳定的汇率交换。因此,必然都存在着某一个汇率水平,在这个汇率水平上,中国人对美元的需求量与美国人对美元的供给量相等,这个汇率水平就叫做人民币对美元的“均衡汇率”。

均衡汇率也就是市场上表现出来的汇率水平,这个汇率是稳定的,会保持一段时间,于是,人们按照这个汇率水平交换各自的货币,然后进行贸易。

虽然汇率由市场决定,谁也无力改变,可是,人们总是不断地追问:决定汇率的终极原因到底是什么?什么时候才到达一个均衡?例如,1美元兑换7元人民币究竟是否合理?

于是就有了一个理论,试图给出决定汇率的最根本原因,这就是著名的“购买力平价理论”。这个理论的基本道理是:汇率的作用,应该是使不同货币在任何国家具有同样的购买力,即买到的东西是一样的。假如汇率是1美元兑7元人民币,兑100日元。那么1美元在美国买到的东西,与7元人民币在中国、100日元在日本买到的应该是一样多的。如果不是这样,汇率就是不合理的,应该继续调整。“平价”的含义就是,汇率就是要使不同货币的购买力持平。

有一个生动的“巨无霸”故事说明购买力平价理论。如果一个在美国卖1美元的巨无霸汉堡包,在中国卖7元人民币,在日本卖100日元,那么汇率就应该是:1美元兑7元人民币,兑100日元。

购买力平价理论有其深刻性和合理性,为汇率的变动趋势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参照物。但是这个理论又非常粗糙,它实际上把各国的商品都看成是无差别的,甚至可以等同于一个汉堡包。可是,各国的商品品种、质地以及结构都不同,不能简单看成等同的汉堡包。

走遍全中国的大中城市,我们发现,像可口可乐、诺基亚手机等价格都差不多,可是房子的价格却相差很大。为什么?

因为可口可乐、诺基亚手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仍可保持原有的性质和形状,所差的仅仅是运费不同,只要数量足够大,运费的差距就是微不足道的,这样的商品叫做“可贸易的商品”。可贸易商品的特点是,每个地方的人所消费的这个商品是一样的,所以,人们在不同地方购买,他们花的钱也应该是一样的。

可是每个地方的房子,表面看起来一样,实际上是很不一样的。房子是不动产,不能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如果转移,房子就要毁弃。所以,不同地方的房子没有可比性,是完全不同的商品,价格也应该不一样,北京的房子和成都的房子的价格就不同。这是“不可贸易的商品”。

我们把国内的情况推而广之,假定全世界所有国家的所有商品都可以贸易,任何国家生产的东西,到了另一个国家不会发生任何变化,还是那个商品,购买力平价理论就应该是对的。所有商品在全世界应该是一个价格,汇率应该保证这一点,即按照汇率兑换后,不同货币在不同国家买到的东西一样。

可是,显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贸易,例如前面说到的房子,我们不能说,买一套装修、结构、材料都相同的100平方米的房子,在中国用50万元人民币,在美国要用50万美元,所以,1美元就应该兑1元人民币,这是不成立的。

不可贸易的商品有很多,除了房子这样的不动产,很多劳务也不能贸易。例如,在北京做家务和在纽约做家务就是不同的劳务,因为服务的对象不同,服务提供的价值,从而价格就会不同,也许在北京是每天10元人民币,在美国是20美元,不能以两种劳务的价格作为美元与人民币汇率的基础,不能说1元人民币可以换2美元。

总的来说,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可以贸易的商品的条件下能够解释汇率决定的终极原因,不适合不可贸易的商品,而不可贸易的商品太多,因此,购买力平价理论不能作为决定汇率的一般理论,只能起到参考的作用。

还是外汇市场决定的汇率更科学,因为外汇市场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包括了所有与贸易甚至非贸易相关的人,他们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在市场上买入或者卖出货币,由此决定的汇率,照顾了交易各方的利益,是各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这样决定的汇率更合理,大家都不会吃亏。

现在解释一下国际金融体系问题。

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要大于国内贸易,除了考虑市场因素外,还要考虑货币之间的关系,考虑汇率风险和汇兑成本。所以,所有人都有稳定货币之间关系的愿望,如果统一成一种货币,人们的担心就少了许多,交易就更加确定了,贸易会更加润滑。(www.daowen.com)

这就是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统一货币的重大意义。

国家之间也一样,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货币,国际贸易中的不确定性就增加了。所以,许久以来,不同国家之间的人们也都有稳定货币之间关系的愿望。

1999年1月1日诞生的欧元,就是这种愿望的产物。因为欧洲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非常接近,所以欧元的产生并不困难。欧元区国家贸易的交易成本由于不必担心汇率变动和结算风险降低了,欧元的出现大大推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欧元产生后,法国法郎、德国马克、意大利里拉等著名的货币都成了历史,消失了。当然英国考虑到英镑的历史地位和国际影响,也考虑到自己的利益,现在还没有加入,这是一个遗憾,不过笔者相信,英镑的加入只是迟早的事情。

人类统一货币的最早办法,是实行“金本位制度”。本位就是比较的依据和价值中枢。例如官本位,就是以官阶的大小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

货币只是黄金的代表,每个国家的货币都规定有含金量。各国之间货币的兑换比率,可以根据各自的含金量来确定,这就相当于全世界只有一种货币。

各国的国际收支动平衡,谁也不欠谁的,这是金本位制带来的好处。

不可知论的伟大代表英国人大卫·休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了不起的经济学家,他揭示了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自动平衡的道理。

所谓国际收支,就是记录一个国家和其他国家经济往来的会计表格,就像每个企业记载和其他企业的交往一样。所有的企业会计表格应该是平衡的,这些表格把任何一笔业务,用两种方法记录在表格的两端,所以是平衡的。

国际收支平衡就是说,一个国家进口的东西和出口的东西相等。这些东西不但包括商品,也包括资本,例如,直接投资、购买股票等。在金本位制下,各国的国际收支会自动平衡,休谟说,道理在于黄金可以在国家之间自由地输入、输出。

假如英国和美国都出现贸易差额,但英国是顺差,美国是逆差。美国就欠英国相当于这个差额的这么多商品,没有商品,就要向英国输送这个差额的黄金。

在金本位制下,商品的价格由货币的多少决定,货币多,价格就高,少了就便宜。当黄金流入英国后,黄金多了,货币仅仅是黄金的代表,英国的货币就要多发,以保证货币的固定含金量,这样英国的价格水平就上升;对美国人来说,英国的东西变得比以前贵了,美国人就会少买英国商品,美国的进口减少,逆差减少,直到消失。

英国则相反,英国的顺差会自动减少,直到消失。两国的贸易都会因为黄金的自由输送而自动平衡,谁也不欠谁的。

为了稳定世界经济秩序,1944年底有几十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尔州,一个叫做“布雷顿森林”的小镇里召开了一个会议,根据凯恩斯等人的建议,讨论建立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稳定战后世界经济的机构的问题。1945年12月,包括中国在内的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22个国家,签署了一个关于稳定货币体系的协议,根据这个协议建立起来的货币体系,叫做“布雷顿森林体系”。

这个体系的核心是所谓“双挂钩”。

一个挂钩,是美元跟黄金固定挂钩,1盎司黄金兑换35美元。美国政府承诺,黄金和美元之间将按照这个价格自由兑换,也就是说,任何人均可以用35美元从美国国库兑换出1盎司黄金,也可以用1盎司黄金兑换出35美元。

另一个挂钩是其他货币按照各自的含金量跟美元挂钩。

有了双挂钩,各国之间的货币关系就固定下来了,这就是“固定汇率制度”。

进入20世纪70年代,由于长期没有发现金矿,而黄金的用途却不断增加,加之美国经济不景气,市场上出现大量抛售美元、买入黄金的现象,黄金的价格远远超过了35美元的固定价格。

后来,美国无法抵挡人们的套利行为。例如,你总可以用35美元从美国国库兑换出来1盎司黄金,然后,转手就可以在市场上卖到70美元,拿到70美元,就可以去国库兑换出2盎司黄金,如此反复进行,美国国库的黄金将会在很短时间内告急,最后美国人受不了了。

于是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停止美元和黄金之间的自由兑换,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不再存在,该体系也随即崩溃。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货币体系进入“战国时代”。各国货币之间汇率不再固定,而是随外汇市场的波动随时变化,这就是“浮动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的特征,是汇率不再固定,而是由市场决定。有些国家实行完全的浮动汇率制度,政府不干预外汇市场,这就是“弹性汇率制度”,例如美国。有些国家则对外汇市场进行一定干预,这叫做“管理汇率制度”,例如阿根廷。

现在仍然有些国家或者地区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例如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就实行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港币和美元的兑换比率是固定的。

最近,人民币汇率问题是近几年世界关注的中心话题之一。人民币最早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那个时候,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很小,又没有开放,所以,人民币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尚小。

后来,随着开放的不断深化,我们实行了两种汇率制度并存的制度,即存在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两种汇率形式。

1994年开始,两种汇率制度进行并轨,实行的是“以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也就是基本由外汇市场决定汇率,但是政府会干预。

从1994年汇率并轨到2005年8月,虽说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实际上变动非常小,大致只在1美元兑8.28~8.33元人民币的这个狭窄区间小幅波动,1998年之后,浮动空间更是只有不到1分钱。

美国人一直认为,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汇率被人为压低了,其表现就是中国年复一年的巨大贸易顺差和大量的外汇储备

正常情况下,各国贸易应该是基本平衡的,因为汇率的作用正在于促进国际市场,使得进口和出口值大致相等。如果人民币汇率低于均衡汇率,美国人就会觉得中国产品便宜,中国的出口就会增加;而中国人则会觉得美国产品太贵,进口就少,中国就出现顺差,美国就出现逆差。因此,说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多次交涉谈判下,中国政府经过慎重考虑,决定从2005年8月起提高人民币汇率,人民币对美元开始了升值步伐。2006年8月,突破8.0元大关;2007年4月,突破7.5元;2008年1月,达到7.3元左右的水平,2月达到7.2元,3月达到7.1元,5月达到7.0元的水平,随后突破了7.0元的大关。

应该说,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了实质性影响,还有一些外在的影响。例如世界的GDP排名是以美元为单位计算的,如果人民币升值,中国GDP的排名就可能上升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