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企业高管来说,股票期权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了,但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也许对这个概念还有些陌生,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什么是股票期权,为什么它能够被众多的企业所采用?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一家名叫菲泽尔的公司,为了避免公司主管们的现金薪酬被高额的所得税率“吃”掉,于是就在雇员中推出了世界第一个股票期权计划。经过几十年的探索,这种制度已发展成为西方国家企业中普遍采用的激励机制。
股票期权的一般的定义是:买方(期权持有者)拥有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或某一特定时间,以事先约定价格向卖方(股票持有者)购买特定数量股票的权利,但买方不需要负必须买进的义务。
薪酬制度下的股票期权是企业通过对员工发售本企业股票的选择购买权而进行激励的一种方式。在股票期权刚刚兴起的时候,一般只有公司内的高层管理人员才有资格获得。随着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不断完善,逐渐地面向普通员工,但高层管理人员还是持有其中的绝大部分,因此这种期权也叫做“经营者股票期权”。
作为薪酬制度的股票期权,和普通意义上所说的作为金融衍生工具的股票期权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薪酬制度的股票期权指的是,董事会下属的薪酬委员会授予员工在未来一定时间内以一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公司股票的权利,这种权利的享有者可以获得股票市价和规定价格之间的价差,这是一种根据经营结果进行奖励的激励形式。
企业的股票期权激励产生初期,主要是为了解决投资方与主要经营者之间的利益矛盾,解决了公司的所有者对经理人员一直耿耿于怀的心病:如何激励经营人员对公司的未来负责?传统的年薪制即使提供了丰厚的薪酬,但也只能引导管理者对公司当年的效益尽力,同时又会引起经营者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而期权激励制度的提出,就建立了对经营者的长效激励机制。
股东们实施这种激励制度的目的是借此利用一种长期的潜在收益来激励员工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使他们的目标最大限度地与股东的目标保持一致,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这种制度对于两方面都有好处,从企业方面讲,省却了向员工支付高薪,而且激励了员工的工作主动性;从员工方面讲,不但通过期权可以获得丰厚收益,还可以享受用期权支付薪水来减少所得税的好处。正因为如此,这种制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美国大行其道。90年代,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使用股票期权作为激励员工和进行低成本报酬支付的一种方式。
股票期权计划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中已经实现了成熟的运行,他们在股票期权方案的设计及操作计划实施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对于我们国家实施这种制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企业引入了股票期权激励制度,2006年至2008年有90多家企业实施了股权激励,股权激励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展开。
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中的期权和期权市场上的可交易的期权不同,激励制度中的期权必须由行权人本人行使,而且不能够上市流通或转让,期权本身也没有价值。
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对经营者股权激励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常常把股票期权制与经营者股权相混淆。接下来,我们就对股权激励这种激励制度进行分析。
一般来说,经营者持股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持股是指经营者以各种形式持有本企业股票或购买本企业股票的权利;狭义的持股是指经营者按照和资产所有者约定的价格出资购买一定数额的本企业股票,并享有股票的一切权利,股票收益可在当年足额兑现的一种激励方式。一般意义上的经营者持股指狭义持股。
经营者持股主要有几个特点:经营者需要出资购买股票,可以用现金、低息或贴息贷款等出资方式;经营者享有持股的各种权利,包括分红、表决、交易、转让、变现、继承等;股票收益在短期内可以兑现;承担的风险较大,如果经营失败,自己的投资将会损失。
经营者持股作为激励制度的优点在于,经营者是自己掏钱买股票,因而个人利益和企业经营状况紧密联系,这就能够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
股票期权制度是一种激励与约束对称的制度安排,如果公司经营运行得好,公司的股票就会升值,期权持有人就能够获得较大的收益;但如果公司经营不善、股票下跌,期权持有人的未行权的股票就会贬值,期权持有人的财富就会缩水,这对期权持有人来说就是一种风险,而一旦处于后一种情况,公司经营者的个人利益与公司的整体利益都将遭受损失。为了实现个人和公司的共同利益,公司经理人就会积极主动地挖掘潜力、开拓市场、加强技术攻关、做出新的营销策略,来提高企业的赢利能力。企业经理人这些行为的动机完全是出于自觉而非强制。然而在公司实施股票期权这种激励制度的过程中,有时候也会产生反作用。
我们知道,股票期权具有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而当财富与个人挂钩并且数额巨大时,就会使得人们趋利和贪婪心理不断地膨胀。因为股票期权是持有人在未来的特定时间按预先所规定的认购价购买一定数量的本公司的股票,所以,认购价与股票市价之间的差距越大,期权持有人可能获得的利益就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期权持有人如果不断推高股票市价,自己的财富就会不断增加。正是期权持有人获得的财富和他们将股价推高之间的直接关联性,成为公司管理层作假的内在驱动力。美国最近揭露的大公司会计造假案,在很大程度上都和股票期权有关。那么,股票期权作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什么会产生反作用呢?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www.daowen.com)
(1)股票期权的实施泛滥,导致可激励机制的反作用加大
据《纽约时报》的统计,2000年有325家美国大公司给予内部高层经理人的认股权利益相当于公司税前利润的20%。股票期权使管理阶层获得如此丰厚的收入,打乱了市场对公司赢利能力的合理预期。美国普遍存在“弱股东、强管理”的现象,CEO的权力过大,使得公司管理中的约束机制严重弱化,经理人自己确定期股期权比例,甚至在某些公司出现了公司效益下降而经理人报酬却大幅上升的反常现象。股票期权制度泛滥实施,而又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其进行约束,导致了公司的财富在短时间内集中在少数高层管理人员手中,这样不但拉大了上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之间的报酬鸿沟,还会诱导上市公司管理层把注意力放在公司股票价格的波动上,进而使激励机制走向反面,当高层管理人员掌握公司的大部分财富时,就违背了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制定初衷,而且严重侵犯了中小股东的利益。
(2)弄虚作假虚报利润来赢得激励性报酬
因为在行权期内,公司股价的高低与经理人的期权收入是成正比关系的,所以常常促使企业会采用激进的会计政策来抬高股价。有时候,为了实现认股权收益的最大化,一些大公司会通过收购、兼并等资本运作活动来推高公司股价,甚至利用虚报利润等欺诈手段来推动股价的上涨。
从披露的某些公司会计造假案中,在股权激励实施比较成熟的美国,我们不难发现其实美国的会计准则并不能准确地界定形式多样的金融工具及其交易方法的合法性和真实性,而且对没有付诸实施的承诺和合同责任不要求对外报告,这样就导致了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企业的实际情况得不到真实反映,尤其在对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上。
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在我国还方兴未艾,很多方面还需要在不断地探索中逐渐发展完善,而在西方发达国家,这种制度已经成熟,他们在实施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而他们所出现的问题,也给我们以警示,避免走入类似的误区。通过对美国资本市场上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分析,可供我们吸取的经验和教训很多,在我们国家,企业在采用这种激励制度时,以下几个问题值得重点关注。
①股票期权的发放和分配要把握好发放和分配的度,保持一个适当的比例,不能过多、过滥,以免财富的过分集中而诱发作假动因。
②监督与激励机制并重,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否则都将受到惩罚。
③对发达国家的法律、规则和制度不能盲目迷信,更不能只看繁荣不看漏洞。美国一直称赞自己的会计准则是世界上最好的,正是这些最好的准则掩盖了安然公司的作假。
④在税收上支持股票期权制度的实施。
⑤尽快制定股票期权的会计制度或相应的会计准则。
⑥设立薪酬委员会,按授权管理公司股票期权计划。薪酬委员会应该在董事会的直接领导下,根据董事会的授权来制定股票期权计划,而计划需要提交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在充分研究讨论后才能实施。
⑦加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提高公司科学化管理水平。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全方位的内部控制管理是实施股票期权计划的基础,也是长期激励机制得到有效发挥的前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