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简介与计算方式

简介与计算方式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的总和价值。其中本国常住者通过在国外投资或到国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叫做“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应该计入本国国民生产总值。

简介与计算方式

通过上一节的简单介绍,大家都知道GDP就是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但提到GNP,可能了解的人甚少,事实上,GNP更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高下,那么GNP指的是什么呢?要弄清楚GNP,我们先来给GDP和GNP这两个概念做一个表述。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这中间提到的常住单位,是指在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而涉及的生产活动包括三个产业在内的所有行业和部门,GDP在价值形态上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值之和。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指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的总和价值。其中本国常住者通过在国外投资或到国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叫做“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应该计入本国国民生产总值。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这两个概念,我们不妨举个例子进行说明。

某公司一年在本国的产值是1000亿美元,国外所有的分公司的净利润为2000亿美元,国内的外籍员工的工资是1亿美元。

那么,这个公司为国家创造的GDP,就是1000亿美元。而GNP既然包括国土内和国土外的所有收入,这个公司为国家的GNP做的贡献=1000亿美元(在国内的收入)-1亿美元(外国员工拿走的)+2000亿美元(来自国外的净利润)。也就是说该公司使GNP增加了2999亿美元。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是同一个公司,但是它对国家GNP和GDP的贡献却相差很大。由此可见,GDP和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虽然它们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但因为计算口径不同,二者反映的是国家经济的不同方面。

我们可以把GNP用数学公式来表述:

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国外净要素收入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掌握了上面这个公式,我们就可以轻松地算出一个国家在某一段时间内GNP的总值了。那么了解一个国家的GNP有什么实际意义呢?我们再来看下面一组数据。

据历年统计年鉴的数据测算,1993年至今,中国每年GNP平均要比GDP低1.65%左右,年均GNP要低于GDP大约114亿美元,但实际的GNP与GDP差额可能远高于此,这一点从外商直接投资的角度可“窥豹一斑”。作为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中国利用外资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40%。截至2005年底,我国实际使用外国资金额为6224.05亿美元,同时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所获得的年平均利润率高达16%~18%,由此估算,2005年外商就从中国赚走了1000多亿美元的利润。

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GDP总值一直高于GNP总值,如果按照上面的公式来算,GNP等于GDP加上国外净要素收入,既然GNP低于GDP,所说明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我国的国外净要素收入是负值!这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发达国家比较普遍的是GNP高于GDP,而在发展中国家一般是GNP要略小于GDP。

GNP与GDP之间差额即是海外净收益,它指本国投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减去外国投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用浅显的话说,就是我们国家在国外投资挣得钱,没有外国在我们国家投资挣走的钱多。以2001年为例,当年我国GDP为95933亿元,GNP为94346亿元,两者差额为1587亿元,也就是说,2001年我国的海外净收益为-1587亿元。

我国海外净收益为什么为负呢?略作分析可知,在海外净收益所得中的占比重较大的是投资收益,从这个方面来讲,因为我们国家走出去的企业还不多,而外资企业进入到我们国内的数量很大,因此,外资企业的盈利以投资收益的形式汇出境外,这就产生了海外净要素所得成为负值的现象。而且在严格意义上说,外商投资企业中外方所得的利润很容易通过价格转移的方式转移出去,以此来回避纳税。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方式主要是以加工贸易为主,需要大量的进口原材料、零部件,甚至进口一些成套设备,这些产品很可能是从它的母公司,或者是整个集团的其他子公司来进口,通过价格的方式,把它该盈利的部分转移出去。

一般说来,在GDP与GNP之间,欧美国家的工商界更看重GNP。因为GNP是一年当中由本国(本地)国民在国内外或市内外新生产的商品与服务的价值总和,更能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综合情况。

美国波音公司是个众所周知的大公司,它对GDP的贡献已经是足够大的了,然而它对GNP更是大得惊人,因为它的2万多种零部件在美国以外的40多个国家生产,而波音公司的总部只是一个装配企业。同样,美国沃尔玛的GDP也很起眼,它的GNP更是力压群雄,分布在世界各地的3000多家沃尔玛连锁店,创造了在世界500强中营业额排名第一的佳绩。(www.daowen.com)

因此,在那些跨国公司数量居多的发达国家,在GDP增大的同时,它们的GNP发展速度也十分迅速,产品的质量更好,企业的效益更高,整个社会经济由投资驱动型开始向技术创新驱动型转变,创造出实实在在的繁荣。在国内,也有一些先知先觉者开始把企业发展的重点转向追求GNP。海尔集团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它把分厂办到了“海尔”的故乡德国,把产销的触角伸向美国,甚至还建起了令中国人自豪的海尔路。

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发达国家的GNP就大于GDP的,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包括许多发达国家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GDP与GNP之间的差额甚微。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发展,GDP与GNP差距有持续扩大的明显趋势。许多发达国家的GNP都大于GDP,因为发达国家的企业到海外投资多,它们在国内和国外共同创造的总经济价值远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情形则截然相反,因为缺少大型的跨国企业,无法创造海外利益,这些国家的GNP常常小于GDP的增长。

是什么造成了GNP和GDP之间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呢?主要是各国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差异性以及跨国流动的不均衡性。在80年代初,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每年为500~600亿美元,到90年代初期达到了2000亿美元,而到2000年则一路飙升到1.4万亿美元。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资本输出国的日本,就是凭借着大量的资本输出,才实现了GNP的增长明显快于GDP的增长。我国在1993年以后,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中一直位居首位,但因为对外投资整体规模较小,因而在总量上GNP的增长还是慢于GDP的增长。

那么我们再来讨论一下,GNP对于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

在许多国家经济增长中出现了GDP与GNP的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越来越凸显出GDP指标的片面性。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加快,单纯地用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的指标,很容易造成对一些国家经济实力评价的偏颇,即高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而低估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因此,把GNP也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更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

GDP和GNP在核算方法上有所不同,在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上的侧重点也不同,因此,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政策上更为追求GDP或GNP,将会引发不同的经济增长战略。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策上更为推崇GDP,那么它在经济政策的取向必然就是单纯地追求GDP总量的增长,这样不论是本国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只要能把GDP做大就行,而在GDP增长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增加政府的税收收入。如果更为推崇GNP,那就不仅仅是要求经济的增长,而且要求必须是本国、本地区的企业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在GNP增长的过程中,政府不仅增加了税收收入,企业和民众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盈利。

出于这种不同的倾向,注重GDP的国家和地区更倾心于招商引资,会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注重GNP的国家地区则更重视本国企业的发展,会支持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内的本国企业在创造经济价值中的活动。接下来,我们列举两个例子来说明注重GDP与注重GNP的不同结果。

在一定的GDP水平下,以GDP作为经济政策的主要追求目标,都会导致本国人民的富裕程度不同。如果强调GDP,就会出现这种现象:四川的民工深圳打工,把创造的GDP留在了深圳,而把利润带回了四川,富裕的还是四川人;而外国企业在深圳设厂,把GDP留在了深圳,却把利润带回了本国或本地区,深圳人还是没有富起来。

但如果强调GNP,以GNP作为经济政策追求的主要目标,则意味着本国企业的公民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为自己实实在在地挣了钱、创造了利润,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是新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2004年随着苏州经济一路高歌,GDP总量首超深圳,新苏南模式似乎达到了中国经济发展样板的制高点。但这些掩盖不了新苏南模式的缺陷,被比喻为“只长骨头不长肉”,GDP上去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上去了,老百姓的口袋仍是鼓不起来,利润的大头被外企拿走,本地人拿到的只是一点打工钱。2004年苏州的GDP是温州的两倍,但苏州老百姓的人均收入几乎只及温州的一半。

由此看来,GNP更能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竞争实力和经济实力。

我们通过对GDP和GNP增长模式的比较还可以得出,推崇GNP更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我们还可以得出结论,无论对于国家和地区,还是企业和个人,GNP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