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来谈论一下什么是厂商?通俗地讲,厂商就是企业、生产者,有外在化的看得见的车间和流水线,有的厂商还很大,例如IBM、Microsoft等,它们的分支机构遍布全球。
然而,在经济学里,厂商只是一个简单的函数,它的自变量是生产产品所需要的投入,包括原材料、劳动和资本等,而因变量就是其产出。
经济学上把投入品数量与厂商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称为生产函数。例如,一定的投入可以产出100单位、200单位,但是最多能生产300单位的产量,300才是生产函数的函数值,这样定义的函数才符合函数的性质,因为对于每一个自变量,有且只有一个函数值相对应。
产量是边际递减的。边际产量是保持其他所有要素的投入量不变,单独增加某一个要素单位所能增加的总产量。例如烤鸭需要两种要素,一是炉子,二是烤鸭工人。如果炉子数量不变,只增加工人,新增加的一个工人所带来的烤鸭增加量叫做工人的边际产量。同样,保持工人数量不变,只是增加烤炉,新增加一个烤炉所带来的烤鸭增加量叫做烤炉的边际产量。
不过大多数情况下,经济学考虑资本不变,单独增加劳动时候的边际产量,即劳动的边际产量。
边际产量递减的含义是,在保持其他投入的量不变的条件下,让某一种投入要素的量不断增加,这种要素的增加引起的产量增加是越来越少的。
边际产量递减是一定会出现的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什么时候都递减。也许在开始的时候,边际产量并不会递减,反而会递增。假定烤炉不变,只有1个,如果是1个工人烤鸭,1小时能烤2只鸭子,再增加1个工人,炉子还是1个,可能1小时一共能烤5只鸭子,增加到3个工人,一共可以烤10只鸭子。所以第2个工人的边际产量比第1个工人大,第3个工人的边际产量比第2个工人大。这时候出现的就是边际产量递增,而边际产量递增是劳动分工造成的。
但是边际产量递增不是规律,也不是必然出现的现象,很可能一开始就是递减的,根本不会经历递增的过程,边际产量就递减。即使开始的时候出现边际产量递增,到一定程度后,也一定会出现递减,递减才是规律,而且是必定出现的。
上面的例子如果保持炉子数量不变,再继续增加工人,迟早会出现后面一个人的产量没有前边一个人的多的情况。因为无论是案板还是烤炉,烤鸭的工作都是有一定的配比的,人达到一定数量,超过了这个配比,就会出现排队窝工的现象。效率下降,就表现为边际产量的递减。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告诉厂商,当生产需要多种要素时,它必须确定每种要素的投入量,或者要素间最佳配比,它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假定厂商在一定时期内,购买生产要素的钱是一定的。那么它应该这样确定每种要素投入的量:即花在购买每种要素的最后一块钱所产出的边际产量是相等的。
同样是烤鸭的例子,假定烤炉和劳动力的劳动时间都可以无限细分(劳动时间的细分基本能做到,可以按小时或者分钟计算;把烤炉看成是租来的,烤炉的细分,就可以理解了,可以按照租借的小时或者分钟数来分,当然这只是假设),厂商要想实现最大利润,就应该让租烤炉的最后一块钱和雇工人的最后一块钱所带来的边际产量相等,也就是租烤炉的最后一块钱增加的产量,和购买劳动力的最后一块钱所增加的产量相等。
如果租烤炉的最后一块钱所产生的烤鸭产量,大于雇佣工人的最后一块钱所产生的烤鸭产量,那么把后者的最后一块钱拿过去租烤炉,烤鸭的总产量就会增加。反之,就把租烤炉的最后一块钱拿过来雇佣工人,烤鸭的总产量也可以增加。只有两者相等,总产量的增加才会停止,达到最大。
跟假定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一样,经济学假定厂商追求自己利益的极大化,表现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有的时候,厂商会打折出售产品,甚至是免费供应,但是这不过是厂商的一种手段而已,其最终的目的还是追求自己利润的最大化。
在经济学家眼里,利润的概念和一般人说的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一般人理解的利润是会计利润,也就是会计做账时的利润,企业就是根据它来缴纳企业所得税。会计利润是厂商的全部收入减去全部会计成本。收入就是厂商的销售数量与平均销售价格的乘积。会计成本就是厂商在生产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也就是历史成本,包括工资、原材料费用、利息和税金等。会计成本的特点是真的发生过。例如厂商的总收入是100万元,各种会计成本为90万元,那么该厂商的利润就是10万元。
可是在经济学家眼中的利润,与会计利润不同,它是总收益与厂商的经济成本,也就是全部机会成本的差。厂商有会计利润不一定有经济利润,而有经济利润就一定会有会计利润。
在会计看来,利润可以在多种场合出现,但是在经济学家看来,利润却最多只在一种场合出现,所以,对于企业家来说,如何选择投资项目是至关重要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赚钱很难,需要仔细考量,慎重决策。
困难在于如何计算这个根本没有出现的机会成本。虽然机会成本这个思想是对的,但不可能去计算这个没有出现的成本。经济学家给出了一种模拟的办法来近似地计算机会成本,大致来说,机会成本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会计成本。为什么会计成本可以看作是机会成本的一部分?因为这部分成本,如果用于其他生产场合,也可以产生相应的价值。例如,100万元的会计成本,总可以产生100万元的产出。因此,它可以看成是机会成本。请注意,会计成本毕竟不是机会成本。第二部分是企业自有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是利息。企业经常用自有的资金进行投资,可是这部分资金本来是可以借出去的。如果这部分资金不用于自己的生产,而是借出去,就可以收取利息。所以,企业使用自有资金是有机会成本的,这个机会成本,就是他把资金借出去所能收取的利息。因此,自有资金的利息,是企业全部机会成本中的一部分。
第三部分是企业所有者的自有时间的机会成本。很多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老板既是投资者,又亲自经营,有的还干着一般员工的工作。例如,很多饭馆的老板就是利用自己的时间来经营。可是,老板的时间本来可以有其他用途或者安排。如果他不经营饭馆,而是做其他的工作,也是有收入的。所以,他把自己的时间用于开饭馆是有代价的,这是他自己经营饭馆的成本,是必须考虑进去的。在他所放弃的所有机会中所能取得的最大收益,就是他利用自己时间的机会成本。请注意,机会成本只有一个,即那个最大值。
这三部分加起来,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厂商的机会成本。企业的总收益减去这些机会成本,可以看做是厂商的经济利润。(www.daowen.com)
企业把产品生产出来并出售后,获得的总收益要在对生产有贡献的人之间进行分配,这就是通常说的初次分配。初次分配的意思是对生产有直接贡献的人进行的收入分割。
对生产有直接贡献的人有:工人、资本所有者、土地所有者和企业家。因此,总收益被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工资,属于劳动者,也就是工人。
第二部分属于资本家所有,出资的是资本家,他得到的报酬叫做利息。请注意,在经济学里,资本家得到的报酬一般是指利息。
第三部分属于地主或者土地的所有者,这一部分叫做地租。土地是生产的必要投入,土地的特征是需求大,而供给却是固定的,所以它有价格,人们必须而且愿意付出代价获得。
第四部分是正常利润。正常利润的定义是:企业的总收益减去工资、地租和利息以后的余额。注意企业家得到的叫做正常利润。经济学的名言是:一切正常利润归企业家。企业家获得的收益是被其他所有者拿走以后的剩余,企业家让别人先拿,他自己后拿,正常利润可能多也可能少,一般是有的,如果没有,就不会有企业家愿意来经营企业了。
企业家能获得正常利润,是因为他也投入了重要的生产要素,即企业家才能,也就是他组织、管理和创新的能力。没有他,企业便无法运转。
如果市场是充分竞争的,企业的总收益就是以上各个部分的和,不会再有剩余了。正常利润是厂商成本的一部分,是企业家才能作为生产要素投入所得到的报酬。
如果企业的总收益减掉工资、利息、地租和正常利润以后还有剩余,这就是经济利润。经济利润也叫做超额利润,也就是超过正常利润以后的利润。正常利润归企业家,经济利润归资本家所有,或者归股东所有。
超额利润是非常难以见到的,所以不太“正常”。只有在个别情况下才有,例如垄断。所以,我们说资本家在正常情况下只能获得利息,不能获得经济利润。
经济利润是暂时的,能够获得利润的是企业家,他获得的是正常利润。
如果一个项目能够给厂商带来经济利润,厂商一定会做这件事情,因为根据经济利润的定义,做其他事情都不会有经济利润。可是,如果经济利润是零,既没有经济利润,也没有亏损,厂商做不做这个项目呢?还是一样会做!因为对于一般厂商来说,在竞争比较充分的情况下是很难获得经济利润的,只能获得正常利润,但是当经济利润为零的时候,厂商仍然获得了正常利润,所有的机会成本都收回来了。所以,一般来说,他还是会干的。
无论消费者还是厂商,做事的边界,即最佳临界点一定是:边际好处等于边际坏处。厂商新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毛收入,即总收益,叫做边际收益,也就是边际好处;而厂商增加这一单位产量必须付出的总成本,叫做边际成本,也就是边际坏处。
厂商决策的依据是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比较,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这一单位产量就应该有,而且还可以有下一单位产量;否则,这一单位产量就不应该有。所以,厂商生产的最后一单位产量是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那一个。
有一点微积分常识的人更能理解这一点,总收益的导数是边际收益,总成本的导数是边际成本,当两者相等时,其差额也就是经济利润达到最大。
边际收益容易理解,就是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收益。对边际成本的理解需要注意一点,那就是边际成本虽然是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而总成本是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和,但是边际成本跟固定成本没有任何关系,只与可变成本有关。
因为固定成本跟产量无关,新增加或者再增加一单位产量,并不需要增加总的固定成本,只需要增加可变成本就可以了。因此边际成本,实际上是新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可变成本。
当然这不是说,新增加的这一单位产量中没有固定成本。但是,新增加这一单位产量厂商不需要增加固定成本。因为,固定成本和此时的决策无关。
厂商就是这样来决定产量,进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当然这只是一个总的原则,具体如何做,还要看企业面临的市场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