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促进经济稳定增长,避免大起大落?

如何促进经济稳定增长,避免大起大落?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新时期的经济大国,中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从劳动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稳定潜在增长率,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效率,以新供给满足新需求;另一方面,挖掘消费、投资和出口方面的发展空间,从需求侧为实际增长率向潜在增长率移动、为新供给创造条件。从中短期看,经济增长仍要以投资为主;从中长期看,在潜在增长率下降的情况下,鼓励和促进消费是带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

如何促进经济稳定增长,避免大起大落?

作为新时期的经济大国,中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据此很多人判断中国时代已经过去了(保罗·克鲁格曼,2011;劳伦斯·萨默斯,2014),还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应该减速,即使掉到3%也没关系(国内某些经济学家)。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经济发展属于社会范畴,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其影响甚大,不同的制度、政策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纵观历史、横看全球,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表明,无论对经济大国还是经济小国,经济持续增长均至关重要[1]

在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和难以把握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宏观调控既要保持灵活性、应对各种挑战,更要保持战略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把发展经济、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目标,把自己事情办好。在新形势下,未来一段时间,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少可从两方面入手延缓潜在增长率过快下行。一方面,从劳动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稳定潜在增长率,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效率,以新供给满足新需求;另一方面,挖掘消费、投资和出口方面的发展空间,从需求侧为实际增长率向潜在增长率移动、为新供给创造条件。

在劳动力方面,一是继续推进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从控制人口增长的低生育率向保持人口均衡增长的合理生育率转变,通过推进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适度提高生育率和出生率。待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进一步放开人口政策。二是提高劳动参与率,利用宏观经济政策和积极的就业政策降低周期性、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促进城乡居民就业;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为应对未来劳动力供应的放缓,可以考虑提高退休年龄,提高高年龄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三是更加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进一步加大公共教育支出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在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水平;同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适应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的需要,改革教育体制,从批量化生产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培养大量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在中国人才“走出去”的同时,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国际高端人才“引进来”的力度。

在资本形成方面,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为”方面,继续缩减需核准的投资项目的范围并下放核准权限,减少替代市场对产能进行的直接干预;“有为”方面,着重于建立公平、合理的投资制度环境,加强信息的搜集与发布,完善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使资源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有效配置。(www.daowen.com)

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消除生产要素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利用竞争机制提高要素使用效率,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行政许可、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等方面,为非公经济提供平等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此外,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加大研究和试验税收抵免的力度;引导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同时健全创新的制度环境,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搭建科技创新信息平台,为创新转化为产业活动创造条件,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机制的融合发展。

为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应在消费和投资之间找到平衡点。从中短期看,经济增长仍要以投资为主;从中长期看,在潜在增长率下降的情况下,鼓励和促进消费是带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为保证潜在生产力的释放,未来要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促进消费的平稳增长。收入是消费增长的基础,要切实提高居民收入,特别要持续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加强社保体系的建设,增强人们对未来的稳定预期,促进当期消费的增加。培育和壮大新的消费增长点,支持消费结构升级。着力提升产品质量,推动国内消费品标准与国际标准或出口标准接轨。同时,还要提倡理性消费、低碳消费和文明消费,消除炫耀性消费、铺张浪费和破坏性消费,要把消费作为提升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手段,而不能成为目的本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