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20世纪70年代的宏观调控政策回顾

20世纪70年代的宏观调控政策回顾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3年又将美元与黄金的比价贬值10%。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后,美国经济又出现严重的失衡现象,财政赤字与贸易逆差并存,失业率增加,经济陷入衰退。但早期频繁的“扩张——紧缩”政策破坏了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初的稳定通胀预期。美联储于1979年10月6日公布了新的操作程序,试图恢复稳定的通胀预期,大幅强化了对货币供给量的重视和遵循,并将稳定通胀预期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尽管调控的导向有所转变,1970年代美国还是出现了“滞胀”现象:经济增长低迷(年均经济增长率仅为2.8%,而失业率则达6.2%),通胀率持续高位(CPI年均上涨率达7.1%)。“滞胀”的出现是对凯恩斯主义的极大否定。与此同时,美国又出现了巨额贸易逆差,市场上开始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狂潮。面对经济滞胀与内外失衡,美国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陷入了两难困境,以利率政策为例,若要刺激经济增长就需要降低利率,但是低利率又会引发资本外流,从而加大美元贬值的压力。权衡之下,美国调控选择了以内部均衡为主,优先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

为克服美国的经济滞胀和美元危机,尼克松总统于197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在于对内控制通胀、刺激经济回升,对外维持美元的经济霸主地位。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971年8月15日~1971年11月),冻结工资和物价,禁止外国用美元兑换黄金,征收10%的进口临时附加税;第二阶段(1971年11月~1972年12月),对工资和物价进行直接管制,将年通胀率控制在2%~3%,工资增长率不得超过5.5%,同意将美元对日元、马克、英镑等主要货币大幅贬值,并取消10%的进口临时附加税。第三、四阶段都以限制工资和物价增长率为目标。1973年又将美元与黄金的比价贬值10%。

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初,价格管控的确短暂缓解了公众的恐慌情绪,并为刺激性的货币政策创造了条件。美国的经济增长随之有所起色,国际收支也得到改善。然而好景不长,公众的通胀预期虽然暂时得到控制,但他们对当前政策可持续性的怀疑使其不得不考虑得更长远,对未来高通胀的担忧使大众形成了高通胀预期,进而抵消了扩张性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效果。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后,美国经济又出现严重的失衡现象,财政赤字与贸易逆差并存,失业率增加,经济陷入衰退。

图5-4 1954~2016年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和通胀率(www.daowen.com)

资料来源:Wind。

1977年卡特总统上任后,为刺激经济、增加就业,采取扩张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同时美元对日元和马克急剧贬值,以减少贸易逆差。但早期频繁的“扩张——紧缩”政策破坏了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初的稳定通胀预期。到1979年时,美国已基本丧失了由物价稳定预期所提供的名义锚。双松的政策又加剧了通货膨胀,美元贬值也削弱了国际投资者的信心,卡特政府又转而实行反通胀的紧缩政策。一方面降低了减税力度,并实行对物价与工资的自愿控制;另一方面提高联邦基金利率,从1978年5月的7.4%逐步提高至1979年10月的14.8%(图5-4)。美联储于1979年10月6日公布了新的操作程序,试图恢复稳定的通胀预期,大幅强化了对货币供给量的重视和遵循,并将稳定通胀预期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货币供给的收缩降低了高通胀预期,缓解了国内通货膨胀以及美元对外贬值的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