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宏观调控政策:二战后至70年代前的变革与探索

宏观调控政策:二战后至70年代前的变革与探索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时期,美国的宏观调控信奉凯恩斯主义[2],强调对总需求进行主动管理。与此同时,针对当时的外贸逆差及对外失衡问题,美国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并致力于消除贸易壁垒、扩大出口,同时对购买外国资产征税以抑制美元外流。在一系列政策的调控作用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增长,进入了所谓的“黄金发展期”。特别是1960年代中期,约翰逊总统推行战争加福利的政策,进一步恶化了赤字和通胀,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

宏观调控政策:二战后至70年代前的变革与探索

在这一时期,美国的宏观调控信奉凯恩斯主义[2],强调对总需求进行主动管理。其逻辑基于如下假定,即在短期内,物价水平具有一定黏性,不受货币政策影响;而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的预测,通胀与失业率之间又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这意味着通过管理名义总需求,一国可以平滑实际产出的波动。因而,凯恩斯主义主张以总需求管理为核心,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来刺激社会需求、创造就业机会和促进经济增长。

1961年肯尼迪总统上任后,针对当时国内经济的低增长、高失业状况,美国政府充分就业为中心目标,依循凯恩斯扩大有效需求的政策路径,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采购及公共开支,并大幅削减税收。与此同时,针对当时的外贸逆差及对外失衡问题,美国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并致力于消除贸易壁垒、扩大出口,同时对购买外国资产征税以抑制美元外流。之后美国的顺差不断扩大,外国银行挤兑黄金的压力也得以缓解,经济基本实现了内外均衡。在一系列政策的调控作用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增长,进入了所谓的“黄金发展期”。(www.daowen.com)

然而,在实践中,相机决策的凯恩斯主义总需求管理政策却严重破坏了早前物价稳定的预期。频繁的扩张——紧缩政策交替严重扰乱了公众价格预期的稳定性,也由此损毁了基于稳定通胀预期的名义锚。“双松”的财政货币政策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引起财政赤字扩大与通货膨胀加剧。特别是1960年代中期,约翰逊总统推行战争加福利的政策,进一步恶化了赤字和通胀,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之后,美联储转变了货币政策,逐渐紧缩银根,1961~1969年联邦基金年利率从1.95%提高到8.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