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供给侧改革:创新宏观调控思路

供给侧改革:创新宏观调控思路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中国经济呈现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缓慢、增长动力切换迟滞等问题。因此,只有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促进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在这一新形势、新任务下,搞好宏观调控工作的总要求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长期以来,中国供给和消费存在结构性失衡。

供给侧改革:创新宏观调控思路

基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中央提出要牢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当前,中国经济呈现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缓慢、增长动力切换迟滞等问题。这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结构性因素,但结构性因素是主要矛盾;既有需求侧因素,也有供给侧因素,但供给侧是主要矛盾。因此,只有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促进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在这一新形势、新任务下,搞好宏观调控工作的总要求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也就是说,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要将重心放在供给侧和结构性问题上,而不是单纯强调需求侧和周期性问题。

第一,搞好宏观调控必须寓改革于调控之中,特别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经济发展实践看,2011年以来,中国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和政策已经五年多了,但目前经济总体上还在下行,部分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过高,经营比较困难,效益有所下滑,部分地区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衰退,扩大投资的效果开始递减,仅仅刺激总需求的政策已经难以医治中国经济中的病症。针对产能过剩仍然比较严重、供给侧供给质量有待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显著上升等问题,在继续用好总量调控政策和工具的同时,更加注重结构性调控政策和工具的创新与运用,更多地从供给侧发力。特别是把握宏观调控的几个重点方向:一是通过产业政策有效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通过区域政策有力支持经济困难地区和贫困地区转型发展,尽快摆脱原有过度依赖重工业、资源能源或“两高一低”行业的发展模式;三是通过分类调控、因城施策,加快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第二,坚持需求侧调控和供给侧调控兼顾,更加注重加强供给侧调控。长期以来,中国供给和消费存在结构性失衡。在低端产品领域,中国居民消费热情消退,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而在高端产品和服务领域,国内供给难以满足当前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居民境外消费热造成大量消费外流。从供给侧看,中国经济结构过“重”、过“旧”,供给结构水平太低且升级步伐迟缓,与不断升级换代的需求结构不匹配,供求错位问题日益凸显。从需求侧看,全球经济复苏曲折复杂,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国内外环境变化决定了未来传统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要进行结构调整,作用要变化。综合供给侧和需求侧状况,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搞好宏观调控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供给侧,重点放在培育中长期发展动力上。(www.daowen.com)

第三,搞好宏观调控要注意防范风险,确保经济金融稳定,守住不发生经济金融危机的底线。以金融风险为例,近几年,中国防范系统性金融性风险的压力有所增大,甚至出现股市暴涨暴跌、房价泡沫化、汇率大幅波动等局部风险,对宏观经济健康稳定运行带来不利影响。在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中,更加注重加强金融监管统筹协调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中国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迫切要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经济健康发展。从国内看,当前中国金融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金融机构多样化、产品复杂化、交易信息化、市场国际化、经营综合化等特征明显,对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带来重大挑战。近来频繁显露的局部风险说明,现行监管框架存在着不适应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必须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这一要求同样应当体现在构建新的宏观调控框架中,新的金融监管体系应当适应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新思路,同时宏观调控也要与新的金融监管框架磨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