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历来受到高度重视,如何科学引导和管理预期,以更好发挥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积极作用,是各国宏观经济理论和调控实践中都非常重视的问题。在理论研究方面,以罗伯特·卢卡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将理性预期引入宏观经济分析,创立了“理性预期学派”,对西方经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调控实践中,美联储、欧洲央行等都常以会议公告或讲话的形式,对市场预期和行为进行引导。
传统的相机抉择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对预期重视不够,甚至有不少“任性”,在中国常常表现为放松过度或收缩过紧,特别是不时会出现“出其不意”“朝令夕改”的情况。政策的稳定性不强,影响预期的稳定性,对经济运行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的“价格闯关”中,未认识到预期的重要性。1988年8月中央通过了价格改革方案,当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价格闯关的消息,与此相关的宣传引起了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以为物价要全面放开,新一轮大涨价即将开始,导致抢购风盛行,当年物价涨幅达18.5%。(www.daowen.com)
2011年宏观调控首次提出了管理通胀预期。《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更加注重稳定物价总水平,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在2013年以来的“区间调控”也有稳定增长预期和政策预期的考虑。确定合理的经济运行区间,使企业和个人的决策处于稳定的宏观环境之中,区分常规政策和非常规政策,不用非常规政策代替常规政策,常规政策也必须机制化、可预期。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宏观调控政策就是常规性的,即使面对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也不搞强刺激政策,而是注重预期微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