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常常被理解成更多地关注短期波动。但在中国,宏观调控政策除了传统意义的财政、货币政策,还有战略规划、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土地政策等手段。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部门包括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三驾马车”。这种由中长期的规划和产业、投资政策与财政、货币政策构成的“三位一体”的调控模式具有浓烈的中国色彩,强调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并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协调配合”,远比西方主流教科书中讲到的稳定化政策内容要丰富得多。充分发挥规划、财政、货币三大调控杠杆的合力,既关注短期经济波动,又兼顾长远发展,实现了宏观调控的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的衔接。
作为转轨中国家,中国的宏观调控不仅要面对总量和结构问题,同时体制问题也经常和结构问题交织在一起。深化改革不属于宏观调控的范围,但可以为调控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通过体制改革的作用与宏观调控形成合力,这是转轨时期宏观调控的特殊需要。在近几次宏观调控中,中国在实施财政货币政策的同时,大力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实现了二者的良性互动。近十年尤其是“十八大”以后,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将短期调控与长期改革相结合,寓改革于宏观调控之中的特点越来越明显,短期政策调控效果与长期改革推进相互衔接。例如,在价格领域,在政府调价的同时,进行了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和透明。在财税领域,加大预算体制改革力度,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强化预算约束,建设“阳光政府”;改革地方政府融资体制,实施地方存量债务转换,多措并举盘活闲置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大力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这些改革举措,明显提高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在金融领域,将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相互配合,尤其是2015年,为了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央行多次实施降息降准。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对外开放方面,以自贸区为突破点,进一步推动金融等相关产业以及外向型经济升级。(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