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消费领域理论研究及成果综述

消费领域理论研究及成果综述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研究从一般性理论研究和区域性研究两个层面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成果简要综述如下。近年来,关于我国居民尤其是农牧区居民消费问题也逐步成为国外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学者们围绕消费领域中的众多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不少优秀的理论研究成果。

消费领域理论研究及成果综述

国外对于消费行为的研究总体表现出范围广、领域宽、角度多的特点,研究成果富有代表性。本研究从一般性理论研究和区域性研究两个层面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成果简要综述如下。

(一)一般研究

国外对于消费者行为的关注最早可追溯到18 世纪,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消费增加,英国出现了消费社会的发展迹象,由于大量农牧民涌入城市,城市新型居民开始关注自身的社会地位,重视那些能够表现自身社会地位的商品,人们对商品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购物环境、企业策略、广告营销越来越成为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进入19 世纪以后,消费型社会开始在美国和法国相继出现,推动了社会转型(保罗·彼德等,2000),与此同时,应对这种社会消费形态变化的需要,企业经营观念逐步由关注自身发展转向更多地关注消费者喜好。

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企业生产经营取向从以往过度重视生产的生产取向和重视销售结果为重点的推销取向逐步发展为以整体销售服务为核心的营销取向,市场营销理念充斥经济生活,在这种潮流的冲击下,企业生产服务理念发生变化,以围绕消费活动表象、总结消费者行为特征、揭示消费者行为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西方消费者行为研究逐步发展起来。这一研究领域注重从相关学科汲取营养,健全学科框架,扩大学科领域,壮大学科队伍,完善学科体系,成功地将生活方式这一概念从社会学引进到消费者行为研究领域。从此之后有关消费的研究成为人类生活方式研究的重要内容,社会学中的生活方式理论探索迅速演化为具体而个性鲜明的消费生活方式研究。与此同时,受跨学科研究需求强力推动,消费者行为学理念加快渗透和反作用于社会学,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学者将更多注意力投向了消费的社会性,这种变化使得消费外部性问题逐步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进入20 世纪80 年代后,关注消费问题研究的学者迅速增加,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纷纷进入人类消费行为的研究领域,市场营销理念、模式、推动力研究成为理论热点,新兴的跨学科、跨领域消费问题研究纷至沓来,消费社会学、消费地理学、消费人类学、消费政治学、消费历史学、消费符号学等研究领域相继问世并日益完善,这些新兴学科不仅丰富了消费行为研究的理论范式,同时也使得学界关于消费行为研究的成果更加符合实际,经得住实践检验(王宁,2001)。毫无疑问,上述跨学科、跨领域的消费者行为研究,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优秀成果为消费者行为研究奠定了广泛的理论基础,推动了消费者行为问题研究向纵深发展。伴随着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日益壮大,消费方式研究不断扩展,优秀成果不断涌现,最具代表性的是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消费者理性研究,其中又以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和理性预期理论最具代表性。这些优秀理论成果立足市场经济背景,以消费者理性为前提,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收入—消费分割稳定性为重点,着重测算了消费—收入比例的稳定性。进入70年代后,世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不稳定性更趋激烈,消费者支出倾向发生了重大变化,外生不确定性因素对消费者行为选择影响增强,消费期望成为消费者行为分析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传统上只讨论内生因素的理论由于难以解决实际问题而力不从心,反映消费者消费预期变化的消费者情绪指数被引入到分析模型中(奥托·埃克斯坦,1983),对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毫无疑问,从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诞生以来,理论界对消费函数的理论探讨始终没有停止,从早期的绝对收入假说理论、相对收入假说理论,到后来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持久收入假说理论,直到近期的随机游走理论、预防性储蓄假说理论、流动性约束假说理论等;理论演进从研究即期消费扩展到研究跨期消费,从研究确定性消费扩展到研究不确定性消费。近年来,关于我国居民尤其是农牧区居民消费问题也逐步成为国外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学者们围绕消费领域中的众多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不少优秀的理论研究成果。但是,由于研究视角不同、使用方法各异、数据来源有别,获得的结论也存在较大差异,概括地讲,大致分成两类:一是应用即有消费理论对我国农牧区居民消费行为进行检验,此类研究大多是解释性质的,由于国情差异,这种研究得出的结论往往与我国实际差距较大,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价值有限;二是立足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研究范式,从转轨时期我国消费实际尤其是农牧区消费实际出发,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消费者行为理论模型,并利用这些模型对我国农牧区消费者行为进行理论解读,借此将我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纳入规范分析框架。与前者相比,这一研究视角最大的贡献是运用普适工具,得出的结论更加符合我国国情。(www.daowen.com)

(二)区域研究

国际学界对于区域消费者行为问题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迅速崛起,这些国家数目庞大的农牧区消费人口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彰显,成为学术界与实业界关注的重点(Craig and Douglas,2010)。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农牧区消费市场相比,广大发展中国家农牧区消费还处在哺育期,表现出规模小、不健全和影响小的特征。Nana(2008)在加纳的研究显示,由于发展中国家农牧区金融服务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由此导致广大农牧区居民必须经历长时间的金融消费文化教育阶段。当然发展中国家农牧区居民有其特殊的消费行为特征,伴随着这些国家消费者行为研究成果国际化加快,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以新兴市场国家农牧区消费者为对象的优秀研究成果问世。近年来,印度学者特别关注农牧区市场开发、农牧产品营销、农牧区消费者行为问题研究,重点研究领域集中在子女与父母情感依附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包装对消费者购物行为的影响、外出购物行为对农牧区消费市场构建的影响、农牧区市场开发模式选择、农牧区消费者零售渠道选择及其惠顾行为等。

由于中西方国家农牧区存在较大的社会经济结构差异、市场发育差异、消费水平差异、消费观念差异,国外有关消费者行为尤其是农牧区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成果不能简单移植到我国,用于解释我国农牧区消费市场开发问题,学界必须立足于我国实际,开展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农牧区消费者行为模式和决策本土化探索,以此推动我国消费者行为尤其是农牧区消费者行为研究。

综上所述,由于不同区域消费者消费行为存在较大差异,而与经济发展国际不均衡和地区不平衡相比,消费者行为更多地受制于文化等区域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阶段性、文化性。依据上述逻辑,我国消费市场具有地域广阔、差异显著、特色鲜明的特征,且存在大量差异化细分子市场,因此研究我国不同区域消费者行为特征,对于深刻解读我国消费者行为、精确预测消费行为变化、追踪消费潮流时尚、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具体研究实践中,如何解决好不同区域消费文化构建和区域消费市场细分成为这一领域的两大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