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的界定
“区域”是区域科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英文用Region一词来表示区域。“区域”是一个意蕴广泛而又相对的概念。如何界定和划分区域,这是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中首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学术界对“区域”一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其大小也完全取决于研究的目的和问题的性质。“区域”概念之所以难以界定,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根据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和类型,区域的大小可以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变动;二是区域的邻接性问题,即在把国家划分成区域时,不能出现飞地;三是许多学科涉及区域问题,不同学者从本学科的研究目的出发,对区域的界定和划分往往有不同的看法。例如,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将区域看成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集聚区和聚落,承载着相应的功能;政治学家以及行政管理学者则将区域看作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
从更一般的角度看,区域“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的一定范围的空间,是因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并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有机整体”。[1]
(二)区域的特征
1.地域性
地域是一个地域空间概念,是某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是局部的概念。它指的是人类经济活动及其必需的生产要素存在和运动所依赖的“载体”——地域空间,这种经济活动的载体由于自然、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的等诸因素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有机结合体。地域空间的概念还有水平延展变化的特性,这是从平面上划分经济区域的依据所在。每一项经济活动都必须落实在一定的区域上,从空间维来分析,考察经济活动就构成了区域经济学的根本出发点,这是理解与解决区域问题的关键。
2.结构性
结构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层次性:如城镇体系就是一种区域的典型的层次结构,中心城市控制次级城市,次级城市控制小城镇,小城镇控制农村;层次性还体现在区域有大小之分,大的系统包含次一级小的系统。
(2)自组织性:主要表现为区域的竞争和集聚等方面,它往往反映了区域的系统性的一面。
(3)稳定性:是指区域的客观性及地域上的不变性,如果区域是不稳定的,那么区域的整体性难以体现。
3.可度量性
每个区域都是地球表面的一个具体单元,可以在地图上被画出来,它有一定的面积,有明确的范围和边界,可以度量。区域的边界可以用经纬线和其他地物控制。例如,我国的国界有明确的经纬度范围,国界线用界碑来控制。
与可度量性紧密联系的是区域和区域之间在位置上的排列关系、方位关系和距离关系。
4.系统性(www.daowen.com)
区域是系统的,区域的系统性反映在区域类型和区域内部要素的系统性两个方面。区域的性质取决于具体客体的性质,具体客体的多样性决定了区域类型的多样性,地表上的几何自然客体、社会经济客体都要落脚到一定的区域。
每个区域都是内部各要素按照一定秩序、一定方式和一定比例组合成的有机整体,不是各要素的简单相加。例如,每个自然区域是自然要素的有机组合,每个经济区域是经济要素的有机组合。
5.开放性
一个独立的区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它是在一国总体目标的指导下,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优化调整自身组织结构、发挥自己独特功能的单位。没有对外的开放性,就很难找准其生存的位置;失去总体目标的导向,就会走向无序、无度,陷于盲目、封闭、僵化、停滞之中。通常,各区域在发挥各自比较成本优势、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会随之建立起一套各具特色、专业化突出的经济结构,塑造自身在整体中的地位与形象。
(三)区域的分类
在研究区域经济问题时,应根据不同的目的和需要,分别从均质区域、规划区域和极化区域的角度去划分区域。
1.均质区域
均质区域是指“形态上内部性质相对一致,而外部差异性最大的地表连续的形态”。一个区域内部绝对的一致性是不存在的。采用均质区域方法就是在研究区域经济问题时,着眼于区域内部的共性及区域相对于广域而言的个性,重点把握每个地带的特点、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差别。
2.规划区域
规划区域“亦称计划区,是指政府在经济决策时,按照政策的目标而界定的区域”。规划区域即政府“实施经济决策的地区,这实际上赋予该地区一种同一性”。规划区域一般建立在均质区域或结节区域基础之上的。区域内自然条件、社会和经济特点的相似性,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是政府确定规划区域的两个重要依据。如果规划区域的划分没有考虑到区域内各地域单元的经济特点和功能联系,规划区域不加选择地界定,那么包括在规划区域之内的某些地区可能会与区域外的节点有着更高的相互依赖程度,这样将会影响规划决策的有效性。一般情况下,结节区域就是理想的规划单元。从这一点来说,结节区域与规划区域是一致的。
由于任何一项区域政策的实施都需要执行的权力,而这种权力更多是由政府而不是私人机构掌握,因此规划区域的划分还必须考虑到行政区划因素。其边界的确定一般以现有行政区域体系为基础,适当照顾到行政区域的相对完整性,以有利于基本数据的收集和政策的贯彻实施。正如胡佛在论述区域的性质时所指出的:“最有用的区域分类,也就是那些遵循行政管理范围的边界划分而成的区域了。”
为了便于政策的实施,提高政策的效果,规划区域一般要求有明确的界线,其地域规模也不宜太大。否则,如果地域界线不明,各项政策措施将难以具体落实到地区,因而也就难以真正得到有效的实施;如果规模太大,政府在制定和实施政策的过程中,将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政府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
3.极化区域
“这是中心地与周围地区在经济上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异质连续的经济地理范围,通常是指由中心城市作为增长极,其影响沿交通线向周围地区辐射、扩散而形成的区域。”中心城市是极化区域经济的重心,周围地区得益于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而发展。在中心城市的引力作用下,中心以外的各个部分向它聚集,形成相互间紧密联系和一体化的经济区域,其中的核心即佩鲁增长极理论中的“发展极”。采用极化区域方法研究区域经济问题,是要突出区域的经济重心,通过区域中心地与周围的联系来认识区域。把握好区域经济重心的发展;同时,在研究区域与其他区域的相互关系时,把握好区域之间相互作用的着力点,即中心地。此时,可将极化区域看作一个点,故极化区域又可称为节点区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