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经济发展统计度量的难点及对策

经济发展统计度量的难点及对策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度量经济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目前,人们一般更多地使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尺度。第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能全面反映社会生活的诸多问题,如贫富差异、就业状况、社会福利、期望寿命、教育卫生事业发达程度、社会公平、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成本等,而这些方面又是与衡量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问题。

经济发展统计度量的难点及对策

度量经济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从理论上说,对经济发展的度量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含义及其基本目标,这就要求既要反映经济发展的数量方面,也要体现经济发展的质量方面;既要反映经济方面的发展,也要体现非经济的社会方面的进步。同时,度量的标准与指标应简单易行,符合科学原则。显然,在实践中要做到上述各点,还是有相当的难度的[5]

目前,人们一般更多地使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尺度。该指标考虑了人口增加与国民产出水平的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生活消费水平。学术界一般认为,单纯使用这一指标来作为经济发展的衡量标准或尺度也存在不少的问题:第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未能清楚地显示出产品和劳务的类型与构成以及使用它们所能带来的实际福利究竟有多大。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了全部产业的增加值总和,但人们得到的福利不一定与该总和的变化方向一致。例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可能伴随人们闲暇时间的减少,闲暇带来的福利就会减少。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未能清楚地显示收入是如何分配的,在收入分配上是否存在不公平现象,贫富差距究竟有多大。第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高低并不一定能够真正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拥有的经济实力,经济实力是由多要素构成的。第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数量方面,而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方面。经济发展既有数量特性,又有质量属性。经济发展的质量属性也是多元的,期望通过某个指标来反映这些属性也是不可能的。第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度量了正规经济的发展水平。第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能全面反映社会生活的诸多问题,如贫富差异、就业状况、社会福利、期望寿命、教育卫生事业发达程度、社会公平、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成本等,而这些方面又是与衡量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问题。

当然,任何一个统计指标都会存在某种或某些缺陷,国内生产总值也不例外,我们不可能设计一个万能指标来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的数量与质量。在现阶段,还没有其他任何一个指标能够完全代替国内生产总值来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比较现实的方法是,应该设计一套指标体系,对经济发展过程与结果的数量特征与质量特征进行反映。

除了上述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外,人们有时也使用贫困程度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贫困是经济不发达的集中表现,人们满足其基本需求所必需的最低水平被视为贫困状态,这个最低水平通常被称为贫困线。一旦用贫困线将穷人区分出来后,衡量一国贫困程度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计算穷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即人头指数。人头指数的缺陷是无法对贫困程度进行度量。但是,收入不足量或者说贫穷差距(指穷人总收入短缺数额占总消费的比例)弥补了这个缺陷,该指标衡量的是为消除贫困现象而将每个穷人的收入提高到贫困线以上所需的转移支付额。

人们还使用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经济发展水平。洛伦茨曲线是由美国统计学家洛伦茨首先提出的。通过洛伦茨曲线的比较,可以反映不同阶层、不同国度的收入差别状况,或同一阶层、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收入差别变动状况。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科拉多·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的性质提出的用以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个指标。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分配差别越大,反之则越小。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为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人全部占有;后者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完全平均,没有任何差别。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表示相对平均,0.3~0.4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贫富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由于基尼系数比较明晰地测度了阶层之间的贫富差别程度,便于政府监测财富的分配情况和采取措施防止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但基尼系数也存在一些缺陷,它不能反映个别阶层的收入分配的变动情况,对低收入阶层收入比例的变化不敏感,在国际比较中容易忽略对不可比因素的消除。

除了使用单个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之外,许多学者还提出了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将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另一类是用生活质量来衡量发展水平。

在各种综合性发展指标体系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70年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设计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中、小学注册入学人数,每间居室平均居住人数等七项社会指标;人均消费电力的千瓦时数、人均对外贸易额等九项经济指标。该指标体系虽然涉及方面多,但缺乏层次与逻辑结构,并不能系统地反映地区或国家的综合发展。(www.daowen.com)

世界银行也设计了一套反映一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主要特征的世界发展指标体系。与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设计的指标体系有所不同,世界银行的发展指标是从几个方面分类加以考察。该指标体系涉及一国的经济概况、生产情况、财政和货币账户、贸易和国际收支平衡、外部融资、人力资源六个方面的内容,共32项一级指标。

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和世界银行的发展指标体系均属于前文所提及的第一类指标。而用生活质量来衡量发展水平的指标主要有物质生活质量指数和人类发展指数。

物质生活质量指数是由莫里斯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创的。他们用人们1岁时的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三个指标组成一套简便的综合指数。每项指标都用100分制来表示每个国家的成绩,其中,1表示一个国家的成绩最差,100表示最佳。预期寿命的上限为77,下限为28。各国的预期寿命都在这个上下限之间,从1~100评分。婴儿死亡率的上限为9%,下限为229%。识字率用1~100的百分比来衡量,可直接用百分制划分等级。将一个国家的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按百分制给分后,用同样的权数平均,即可计算出该国家的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人类发展指数是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在1990年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来的。该指数由出生时的预期寿命、社会教育水平和人均收入三项指标构成。对这三项指标分别计分,然后取三项分数的平均值,就得到一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分为三组:低人类发展指数(0.00~0.50)、中等人类发展指数(0.51~0.79)、高人类发展指数(0.80~1.00)。

度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应该包括经济发展数量方面的指标和经济发展质量方面的指标两大模块。前文所介绍的关于经济发展的度量指标由于考察面不全,没有对经济发展过程与发展结果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反映,因此都不能成为系统度量经济发展的数量与质量的指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