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引领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北京、天津两个超大城市的发展集聚了周边的大量资源,而辐射带动能力较弱,这进一步强化了河北省在京津冀发展中的弱势地位,导致河北省城市体量相对较小,综合实力较弱。而北京与天津在发展中,将城市利益放在第一位,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长期的明争暗斗、恶性竞争形成区域之间的森严壁垒,忽略了区域整体利益,严重制约限制双方的共赢发展。这导致了京津冀发展的无序性与不平衡性。要实现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就必须通过规划手段,引领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要根据区域发展目标与城市各自的优势,合理确定城市发展方向,明确各自的主导产业,避免无序竞争。要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带动作用,合理调整城镇体系格局,优化区域人口和生产力布局,推进中心城市之间的高铁、铁路、公路网络建设,改进交通基础设施,完善道路交通体系,为京津冀城市群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推进京津冀城市群早日建成世界级城市群。
明确功能定位实现错位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京津冀地区整体定位及三省市功能定位做出了明确说明。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北京市的城市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的城市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的城市定位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三省市要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功能定位,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产业链上下联动,三省市错位发展,最终实现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增长极的作用,通过极化与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当前京津冀地区城市发展不均衡,北京、天津两市城市规模庞大、经济发展水平高,“虹吸效应”显著,而河北省城市综合实力相对较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通过规划手段,既要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难题,又要对河北省环京津城市群发展予以支持。北京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合理规划与定位各区发展方向、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等方式解决“大城市病”难题;天津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形成“双核结构”;河北要在现有地级市的基础上培育可以与京津比肩的大城市,形成“反磁力中心”,截留原本流向京津的人口,并沿主要交通干道培育节点城市,做大城市规模,提升人口吸纳能力[24]。京津冀地区通过合理调整城镇体系格局,优化区域人口和生产力布局,改进交通基础设施,完善路网体系建设,缩短城市的时空距离,形成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局面,最终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的“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以重要城市为支点,以战略性功能区平台为载体,以交通干线、生态廊道为纽带的网络型空间格局”。“一核”指首都北京,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是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双城”指北京、天津,要增强北京天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三轴”指京津、京宝石、京唐秦三个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其中京津发展轴主要发展科技研发转化、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等主要产业,京保石发展轴主要发展先进制造业,京唐秦发展轴主要打造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带和城镇发展聚集轴。“四区”是指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其中,中部核心功能区主要包括北京市平原地区、天津市平原地区、河北省廊坊市和保定市平原地区,是要素资源集聚、产业层次高、创新能力强、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区域,要增强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东部滨海发展区包括天津市和河北省的沿海地区,对外开放优势明显,应该重点大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南部功能扩展区主要包括河北省石家庄市、邯郸市、衡水市和邢台市平原地区,是城乡统筹的重要示范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等;西北部生态涵养区主要包括北京市山区、天津市山区、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地区和其他山区,重点发挥生态屏障作用,涵养京津冀地区的水源,为区域提供绿色农产品。“多节点”指发展河北省有增长潜力的区域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打造河北省区域性增长极。重要的节点城市主要包括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张家口、廊坊、秦皇岛、承德、沧州、衡水、邢台等城市。要增强节点城市的吸引力与带动作用,推动人口和产业往节点城市集聚,扩大节点城市的规模。
加速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在新的一体化要求格局下,立足交通一体化先行,推进海陆空立体交通建设,加快实现交通互联互通。京津冀地区公路网密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倍,高速公路路网密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3倍。区内还有8个通航运输机场、4个沿海港口。丰富的交通运输资源领先全国诸多地区。然而,作为全国路网密度最高、交通运输最繁忙的地区之一,也是最不均衡的地区之一。河北的高速公路密度仅为北京的1/2、天津的1/3。各种因为“断头路”和“一公里壁垒”而形成的交通断崖十分普遍。京津冀地区客流存在着严重不平衡。首都国际机场已趋近饱和,2013年吞吐量达8371.2万人次,货运170多万吨。天津机场拥有年吞吐量2500万人次的能力,但2014年实际仅有1000万人次。石家庄机场年吞吐量1800万人次能力,2014年实际仅511万人次。因此,要加快建成多种方式并举、网络布局完善、运输便捷高效、管理协调通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快实现海陆通道的有效对接,打通中西部腹地和东部环渤海通道,又要协调京津冀区域的公路、铁路、海港、空港的发展,完善京津冀交通动脉与纽带,实施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缩短三地的空间距离,实现优异交通资源的共赢共生,交通领域一体化发展。
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京津冀地区将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发挥重点治理工程带动作用,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形成区域良好生态格局。一是建立生态保护规划协调机制。国家将制定京津冀整体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研究建立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将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基金、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共享、区域污染预警、会商及应急联动等方面建立机制;二是将重点推进生态环境的联防共治。近期以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特别是对区域内企业的脱硝治理工程,实施机动车燃油标准,新能源车的推广应用、区域联动执法等方面共同治理重点污染源。长远以扩大森林、河湖、湿地面积和改善能源结构为重点,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海整体修复工程和重大能源项目建设,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竞争优势。另外,在水资源管理、推进清洁能源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处理、建设区域生态走廊等方面也将展开广泛的区域合作。
加强产业对接与协作。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产业有序转移承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良性互动、集聚发展的区域产业发展新格局。一是建立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北京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重点发展金融信息、科技商务、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天津发展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河北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二是加强产业链融合发展。北京侧重研发设计、销售服务,天津集中于高端制造、测试转化。河北重点承接技术转移、配套生产环节。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合作招商、共建园区等方式加强产业对接协作。三是加强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建设。立足三省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定位,围绕形成北京新“两翼”,构建和提升“4+N”产业合作格局,打造若干优势突出、特色鲜明、配套完善、承接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承接平台,增强河北雄安新区与北京副中心高端产业吸引力,集中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张(家口)承(德)生态功能区、天津滨海新区,发挥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河北产业化的优势,合力打造一批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四是推动产业精准转移与集聚承接。北京制定产业转移目录,重点转出高消耗产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部分医疗、教育、培训机构,部分行政、事业性服务机构以及总部经济等。河北、天津制定产业承接目录,明确各自的承接重点,以产业园区与产业基地为平台,积极承接北京产业转移。(www.daowen.com)
推动协同发展的创新支撑。创新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动力。京津冀地区经济实力雄厚、各类创新要素集聚、产业体系较为完备,具备推动协同创新的良好基础。第一,要提高创新能力。三地要立足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合理分工,形成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要提高北京的原始创新能力、天津的研发转化能力、河北的成果应用推广能力。北京要尽快建成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积极整合区域优势资源,促进创新要素尖端化,打造技术创新总部集聚地。天津要优化创新环境,打造全国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建成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加快天津滨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要利用好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尽快补齐创新环境不佳的短板,优化产业结构,支持科研机构与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河北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科技成果应用与推广示范区。第二,要推进协同创新。构建京津冀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体。依托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搭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金融服务机构的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创新型人才合作交流平台,建立三地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整合三地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水平与学生素质,鼓励并支持人才开展国内与国际交流合作,建立国际交流机制。促进京津冀地区创新资源、创新成果、创新人才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最大限度的激发区域的创新活力。
推动共享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前提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本质要求”。并提出了“到2020年,河北与京津的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提高,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体制机制初步形成”的战略目标。第一,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对接合作。提升重点地区教育承接能力,在保定、廊坊等地建设教育改革示范区,加大承接北京高校投入。通过共建高校、建立分校、共建特色学科等方式,探索建立“京津冀高等学校联盟”;建立区域医疗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区域医疗资源信息互通共享,鼓励在京医疗资源在天津、河北建设分院,并建立合作帮扶关系。建立文化共建共享平台,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建立京津冀电子图书馆、电子博物馆,实现文化资源共享。第二,要推动重点领域公共服务政策和制度的衔接。打破教育制度壁垒,疏通教育政策衔接渠道。成立京津冀义务教育改革协调小组,统一小学和中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制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水平提升计划,开展教师招聘和薪酬待遇等方面的制度创新,简化手续,实行绩效工资,减少京津优秀教师向河北流动的成本。加快完善京津冀异地就医结算系统。扩大医疗结算定点机构,实现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直接结算;打破行政壁垒,落实养老保险跨区域转移政策,破解区域养老服务难题。
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一直以来,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处于不协调不平衡的状态。京津两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河北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且长期存在“环北京贫困带”。北京、天津处于后工业化时期,河北处于工业化中期。要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方针,在实现北京、天津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大对河北地区的支持与反哺力度,助力河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建立跨区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大对生态涵养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张家口、承德地区采取生态扶贫的路子,坚持生态保护修复,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京津两地要加大对河北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支持。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去河北贫困县进行技术指导,因地制宜制定脱贫方案。鼓励京津产业链往河北延伸,在河北建立科技成果推广基地,助推河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河北地区也要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主动淘汰与升级一批落后产业,积极对接北京,根据自身优势主动承接北京对口产业转移,高标准建设好雄安新区,改变以往在京津冀地区所处的弱势地位,促进京津冀地区的平衡与协同发展。
提高区域自然资源承载能力。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是以区域内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的。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与产业大量集聚,使得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系统异常脆弱,区域内的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都处于高负荷状态。京津冀地区要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强化自然资源承载力评估。一是要加快建立京津冀重点领域承载力预警系统。建立水资源承载力预警系统,重点监测河流水质、河流主要污染物、地下水资源量和可开采量、水资源可利用量等;建立土地资源承载力预警系统,对耕地资源、永久基本农田、生态红线、城市开发边界、矿山等统筹进行监测;建立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重点监测电子垃圾、光化学污染物、微污染有机物等新型污染源。二是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速区域资源承载系统的修复。优化能源结构,改变以煤、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费模式,扩大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盘活存量土地资源,防止城市“摊大饼”式扩张。三是要建立区域联防联控合作机制与对话平台。按照“统一规划、严格标准、联合管理、改革创新、协同互助”原则,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一体化环境准入与退出机制、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和京津冀一体化生态保护体系;建立区域资源有偿使用交易市场和生态跨区域补偿机制,实现区域内生态服务市场化交易,为生态保护提供经济保障。
推动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众多亟待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如缺乏跨区域的财政补偿机制,导致生态涵养区经济发展落后;缺乏跨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导致“断头路”的存在等。要尽快建立区域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创新投融资机制。建立以京津冀共同发展基金为主体,大气污染治理基金、产业结构调整基金等专项基金为补充的基金项目体系。研究设立京津冀开发银行,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顶层设计和规划蓝图,筹集和引导社会资金,以融资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为京津冀地区区域交通一体化、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生态涵养区经济发展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引导商业银行、保险等社会资本参与区域内大型跨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改革现行财税体制。打破行政壁垒,建立京津冀地区统一的金融体系。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政策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征收大气污染税和机动车污染税,促进环境改善和绿色消费。三是健全社会设施建设及共享机制。中央要加大对河北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公共服务互惠机制,推进京津冀区域内重大科研设施、优质教育资源相互开放和共建共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