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框架机制。2013年统一了重污染天气预警标准,建立健全雾霾防治的跨区域联动和联防机制。2014年3月北京市环保局首设“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协调处”,负责京津冀大气污染治污联络工作;2014年5月,召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会议,把治理大气污染和改善环境生态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区域协同统筹治理大气污染;2014年8月,北京市与天津市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协议》,天津市与河北省共同签署《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2014年12月京、津、冀、晋、鲁、内蒙古6地联合成立机动车排放控制工作协调小组;2015年12月,京津冀地区正式启动“京津冀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建立定期会商和联动执法制度,对同时涉及京津冀的重点环境违法案件联合进行环境行政执法后督察。签署“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联合印发“共同应对区域空气重污染的通知”[11]。
开展生态补偿实践探索。京津两地作为河北省提供生态资源的受益者,逐步开始向承担生态环境保护的河北省提供补偿。京津冀率先开展水资源生态补偿。北京市通过《北京市水环境区域补偿办法(试行)》,首次试行水环境区域补偿制度:向下游区县排水水质不达标或比上游来水水质变差一个水质功能类别的区县,将按照每个断面每月30万元的标准对下游区县水源地保护和水环境治理项目建设。天津与河北两地签署《关于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协议》,确定《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实施方案》,明确津冀两地共同承担栾水环境保护责任。两地共同筹备水环境保护资金,用于引滦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流域综合整治、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等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造林工程稳步推进。河北省大力推进生态造林工程,四年来,累计造林2082万亩,形成环卫首都的生态屏障。河北省多市积极实施多项造林工程,造林成效显著。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完成造林100万亩,“两山一带”工程完成造林536万亩,京津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工程完成造林10万亩。沧州市完成造林11万余亩,廊坊市造林150万亩。张家口市以减少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为重点,仅2017年一年完成造林200万亩。承德市塞罕坝林场始终秉持“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宗旨,坚持造林,建起了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场,使当地森林覆盖率高达80%,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www.daowen.com)
生态环境治理初见成效。京津冀三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生态合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气治理方面,京津冀空气总体质量逐步好转,北京、天津和河北的PM2.5浓度均有所改善,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比例明显增大;2013年—2016年,北京市空气质量状况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由167天增加至186天,天津市由145天增加至216天,石家庄由49天增加至180天。风沙治理方面,二期工程完成林业建设任务1.31万公顷;节能减排方面,京津冀地区其他城市与北京的差距正越来越小,京津冀城市群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