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数字化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数字化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数字化创新能力的构成创新能力是组织在技术和组织方面的知识的总和,其主要体现在组织的人力资源、技术系统、信息系统和组织管理体系中。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组织)产生新思想(新概念),并运用研究与开发、营销和工程化能力实现新思想,以促进支持创新战略的综合能力。从知识角度来看,技术创新能力就是将企业内外部知识激活,进行整合与创造并实现其价值的能力。

数字化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数字化创新能力的构成

创新能力是组织在技术和组织方面的知识的总和,其主要体现在组织的人力资源、技术系统、信息系统和组织管理体系中。

技术创新是组织专有技术知识的最重要来源,由此必须改进技术创新过程,特别是研发过程中的知识管理。

1.技术能力的内涵

技术能力是企业创新的基础,企业获得骄人创新业绩并创造财富,需要强大的技术能力作为支撑。提高技术能力是一个具有长远性的战略举措,是一些长寿公司不断创新的源泉。

技术能力是附着在企业员工、技术设备系统、技术信息和组织管理等诸要素上,并体现为各要素所有内生知识存量的总和。它是一个描述企业内在技术潜能的概念,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和实现技术创新的技术基础,也是企业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

企业技术能力不足会造成一些显著的负面影响:一是技术引进(包括购买硬件、许可证和专利等)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二是技术合作(包括合资、合作研发等)中得不到合作方重视,吸引不了优秀合作伙伴;三是自主创新在较低水平上重复进行,技术创新能力缺乏基础和后劲,影响企业的产品和工艺创新。这些影响最终使得企业难以形成技术核心能力,技术战略缺乏支撑,不能支持企业实现战略意图,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

2.技术能力的分类

根据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五种最主要的形式来划分,一般的技术能力可按发展的层次与难度分为五种。

(1)技术监测能力

技术监测的意义在于它既是企业的一项经常性的信息工作,又是企业在获取技术前重要的先行工作。即使在研究与开发技术很薄弱的小企业,也需要设置专人从事技术监测,获取企业进行战略研究所需的技术信息。

首先,企业的技术监测能力取决于监测人员的数量与能力,没有足够的人员就无法进行多方面、多渠道的跟踪与探寻。监测人员的能力反映在其教育背景和职业经历上,既要有关于企业核心技术和辅助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基础,又要有广博的科学技术知识,还应十分清楚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

其次,外部信息和知识网络是必需的,这包括外部联系和内外部界面两方面内容。与顾客、供应商、政府部门、高校、研究部门、行业协会、竞争者等的外部联系对形成一个广泛而有效的信息和知识交流网络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要形成内外部信息知识网络的交互界面,使外部知识能够顺畅地进入企业。

最后,先进的信息设备是建立技术监测能力和提高效率的重要物质条件。技术监测人员在进行信息搜索、分析和处理时,离不开先进信息工具的帮助,特别是在国际信息网络(包括互联网)日益发达的条件下,企业应在这方面进行投资,不断完善其信息基础设施。

(2)技术引进能力

技术引进是一个广泛使用的概念,是将外部技术知识经过选择、评价和谈判引入企业内部的能力。具体途径有很多,如购买成套设备、购买专利、购买许可证、购买设计技术、委托研发等。总体来说,技术引进可分为两类:购买硬件(如成套设备)和购买软件(专利、许可证、设计技术、委托研发)等。

提高技术引进能力,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加强技术监测能力,了解技术的进展情况,防止盲目引进落后过时的技术;其次,要增强技术选择能力,能通过对不同备选方案的分析、比较和技术经济评价,最终选择出适合企业条件但又不拘泥于自身落后状态的先进适用技术;最后,要加强技术谈判能力,即能够与技术供应商进行迅速有效的谈判,获得所需的技术。

因此,从根本上讲,技术引进中必须拥有精干的技术经济分析人员、谈判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此外,建立与技术供应商如高校、研究所、国外企业等的良好外部关系也非常重要。

另外,一个企业的技术引进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其资金供应能力的限制,如果没有强大的资金投入,往往无法进行一些大型设备和先进技术的购买。在有限的资金供应条件下,如何进行最有效的引进,则应取决于技术评价和选择的能力。

(3)技术吸收能力

技术吸收能力是识别新的外部知识的价值进行吸收,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商业目的的能力。它能将引入的外部技术知识经过应用整合到企业内部知识体系中,转化为企业自身能熟练应用的知识。理论和实践表明,技术吸收能力首先取决于先前已有的相关知识基础。这种相关知识基础不仅使企业有能力去识别新知识、新信息的价值(技术评价),也使企业有能力应用新知识并将新知识整合进入自身知识体系(技术吸收)中。

为了培养有效的技术吸收能力,特别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去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即组织的吸收能力不能停留在获得和消化新信息,而是要加以运用。因此,企业要做好知识与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流动,建立起信息流转系统: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加强部门间的信息联系和组织内的信息联系。由于存在着部门间的隔阂和同外界的隔阂,因而技术桥梁人物非常重要,他们能打破组织界限,促使信息流动。企业的吸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批技术关键人物。

加强组织吸收能力的另一个方面是完善跨功能吸收能力。企业的吸收能力是建立在企业各功能部门协调一致进行工作的基础上,需要企业的中央研究发展部门与各下属经营单位的研究发展部门协同工作,也需要研究发展部门同设计、制造、工艺、营销、财务、供应等各部门协调一致。这就需要做好界面管理,需要一批能从事界面管理的人才和协调机制。从事界面管理的人员需要具有技术、经济、管理等多方面知识及丰富的实践经验。

增强组织吸收能力的第三个重要条件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这也是吸收能力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凡是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多的企业,其吸收能力就强,就能更好地运用外部的信息。生产制造经验丰富的企业,才能更好地吸收国外先进制造技术;那些重视职工培训与教育的企业,一般吸收能力也较强。

从组织资本的角度来看,应将个人吸收能力转化为组织吸收能力。必须看到一个组织的吸收能力取决于组织中的个体吸收能力。因而,组织必须大力投资发展其成员的吸收能力。

(4)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组织)产生新思想(新概念),并运用研究与开发、营销和工程化能力实现新思想,以促进支持创新战略的综合能力。从知识角度来看,技术创新能力就是将企业内外部知识激活,进行整合与创造并实现其价值的能力。

研发设计能力是技术创新能力中最重要的部分,发挥着实现知识激活、整合与创造的作用。营销能力和工程化能力也是实现技术知识价值所必不可少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具有独创性、商品化和系统性三个特征。独创性是创新能力区别于仿制和模仿能力的主要标志,越是重大的技术创新其独创性越明显。商品化是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特征,意味着企业必须赋予其创新产品一定的市场价值,技术创新必须符合用户的需要。商品化能力主要体现在市场研究能力和营销能力上。系统性是技术创新能力的第三个主要特征。

技术创新能力是需要多种功能相互配合的能力,其核心部分包括研发设计能力、营销能力、工程化能力(包括设计、工艺、工装、生产等能力)。支撑部分包括创新资金筹措和运用的能力、关键人才的吸纳和凝聚能力、企业家精神和战略管理能力、以界面管理为重点的组织与协调能力。

(5)技术核心能力

技术核心能力是长期创新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更为系统的、令竞争者难以模仿的技术能力。

3.核心能力

简单地说,核心能力应是长期创新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更为系统的、令竞争者难以模仿的能力。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群体学习,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的技术流。作为一种整合能力,企业核心能力分为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两个方面,而内部整合又可以分为企业经营整合和技术整合。核心能力存在于企业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技术能力之中,是三者核心能力的整合。它贯穿于环境、企业经营、技术三个环节中,与企业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技术能力都相关。

企业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技术能力中的能力成分要想成为核心能力,至少要满足以下三条准则:第一,能提供进入各种各样市场的潜力;第二,能为用户从最终产品感知到的价值做出重大贡献;第三,竞争对手难以模仿。(www.daowen.com)

核心能力还是一组技能集合,可以用一个技能网络来表示核心能力。建立了公司的技能、产品数据库后,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使技能到核心能力的过程实现计算机化,使核心能力的管理实现可视化。它为公司信息网络的应用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4.核心能力的鉴别标准与特征

鉴别核心能力的三个标准是:①能提供范围广泛的潜在市场;②能使顾客在使用最终产品时获益;③使竞争者难以模仿。

核心能力的三个核心特征是:①独特性。这种能力是公司所特有的,是“独一无二”的。②增值性。这种能力能使公司为用户(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获益更多。③延伸性。这种能力可以给企业衍生出一系列的新产品或新服务。

除以上三个核心特征外,核心能力还具有如下特征:①动态性。核心能力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推移、环境演变、市场需求以及相应的战略变化,核心能力必须予以重建和发展。②综合性。核心能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多种能力和技巧的综合。从知识角度看,它不是一种学科知识的积累,而是多学科知识在长期融合作用中积累起来的。③不可模仿性。它是用来识别核心能力和非核心能力的一个重要判别标准,这也是规划建立企业核心能力时的一项重要原则。

5.核心能力和战略的互动关系

首先,核心能力是战略管理的基石所在。其次,战略必须促进和培育核心能力。再次,企业战略必须着眼于及早形成自己独有的核心能力,并以此为依据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使企业不仅具有当前的竞争力,且拥有未来的竞争力。最后,注重核心能力长期培育。

(二)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

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特点,采用经济适用的技术创新能力积累途径,一般来说分为内部途径和外部途径两类。

技术能力积累的内部途径主要是指内部研发设计。其作用有:①以重大或渐进创新不断完善现有技术体系,提高技术能力。②以重大创新成为新技术体系的开创者,提高技术能力。③在创新中有时会产生技术“副产品”,不属于现有的产品和生产技术体系,可独立成一个新的领域。④对引进技术进行模仿或改进性的研究开发,促进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内部研发设计对技术能力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技术知识具有环境依赖性,企业放弃研发设计活动,就意味着失去新知识产生的环境,将严重损坏企业的创新能力,内部研发设计还提供潜能去保护现有能力并且发展新的能力。因此,通过技术创新尤其是内部研发设计来优化和扩展企业的技术知识存量,这是提升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

内部研发设计要求企业具有较多的资源和较强的能力,并且通常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因此,适用于产品推向市场的时间并不是特别重要的情况。但是,内部研发设计具有易于控制和熟悉的优势,能够很好地控制时间和进行判断,具有先发优势,并能够将技术和管理诀窍留在企业内部。

内部研发设计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因此,许多落后企业为加深企业对先进技术原理的理解和积累自身研发能力,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成功者的先进技术进行重复性开发。同样,对失败创新项目的评价同样也必须考虑其对于技术能力提高的潜在效应。

从战略意义上说,内部研发设计可以使获得的新能力融入于企业原有能力体系中,短期内难以模仿。因此,企业内部研发设计是最具有战略重要性的根本的能力积累途径。

(三)知识学习与创新

1.知识学习的方式

知识学习包括多种形式,主要有“干中学”“用中学”“研究开发中学”和“组织间学习”四种方式。

(1)“干中学”和“用中学”

“干中学”和“用中学”主要体现在生产过程中重复操作效率的提高,是操作知识的积累。它们是程序化学习的两个著名特例。这两种学习构成技术能力积累的基础。与世界先进技术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尚处于技术能力积累的初始阶段,企业的研发能力普遍较弱。在此阶段,“干中学”“用中学”是学习的主导模式,对技术能力提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研究开发中学”

“研究开发中学”是在研究开发的创造性过程中进行知识吸收的学习过程。对“研究开发中学”的过程模型的研究认为,研究开发可分为四个阶段:发散、吸收、收敛、实施。其中,发散阶段产生创新思想,经过吸收和收敛阶段产生解决方案,实施阶段执行解决方案。与此对应,“研究开发中学”可分为连续循环的四个阶段:具体的体验、沉思的观察、抽象的概念化、积极的实验。该模型在研究开发活动和学习过程之间建立了理解的桥梁,正是在此基础上,可以认为研究开发是一个学习系统,进行循环往复的持续性学习。

研究开发不仅是一个知识整合与创造的过程(发散阶段),也是一个对整合与创造后的知识不断再学习的过程。而且,研究开发所产生的新知识有许多是企业特有的隐性知识,是竞争对手所难以模仿的,这些知识的吸收和学习不仅使技术能力获得量的积累,也得到质的提高。所以,“研究开发中学”属于能力学习层次,对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比“干中学”和“用中学”更为重要。

(3)“组织间学习”

与前三种学习方式相比,“组织间学习”具有更多的战略性,一般是在战略性合作的过程中,组织向合作伙伴进行知识的吸收,提高自身技术能力。“组织间学习”涉及的知识不仅包括显性技术知识,还包括许多隐性的技术知识,因此能有效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特别是在战略性合作中,合作双方的吸收过程就是一个“组织间学习”过程。

“组织间学习”的有效性取决于两个组织在以下几方面的相似性:①知识基础;②组织结构和补偿政策;③主导逻辑(文化)。合作者在基础知识、低管理正规性、研究集中、研究共同体等方面的相似性有助于“组织间学习”的进行。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国外技术的引进被认为是提升自主技术能力、调整产业技术结构和发展经济的有效方式。因此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发展呈现出从技术引进和吸收,到技术改进,到自主技术创新的发展道路。

2.探索性学习与利用性学习

探索性学习是指那些可以用探索、变化、承担风险、试验、尝试、应变、发现、创新等术语来描述的学习行为,其本质是对新选择方案的试验。而利用性学习是指那些可以用提炼、筛选、生产、效率、选择、实施、执行等术语来描述的学习行为,其本质是对现有能力、技术、范式的提高和拓展。这两种学习对组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探索性学习和利用性学习越来越成为技术创新、组织学习、组织设计、团队建设、战略联盟、能力开发、竞争优势构建和组织生存研究的主要分析对象。探索性学习有可能导致组织偏离其现有的技术基础,而涉足全新的隐性知识。相反,利用性学习的不确定性比较小,这是因为组织已经积累相关经验和知识。因此,探索性学习的回报在时间、空间上比利用性学习更为遥远而又不确定。

探索性学习和利用性学习的特点使得组织倾向于选择对现有方案进行利用性学习,而放弃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性学习。只进行利用性学习的组织会产生技术惰性,过去的成功会导致组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短视,从而阻碍组织学习新思想,最终导致僵化,陷入“次优的稳定平衡状态”。只进行探索性学习的组织需要承担大量的实验成本,它们往往拥有大量未得到开发的新创意,但却没有能力开发全部的创意;或者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无法成功开发这些创意,因此也就没有能力从新知识中获得回报。

因此,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组织不应该实施单一的探索性学习或利用性学习。组织能力的动态发展同时依赖于挖掘利用现有技术和资源来确保效率得到改善,以及通过探索性创新来创造变异能力,探索性学习和利用性学习的平衡是系统生存和繁荣的关键。

组织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必须既要进行充分的利用性学习,深化和提升现有技术,又要投入充足的资源进行探索性学习以确保未来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