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化企业的自主创新与自主研发
自主创新研究源自发展中国家或者新兴工业化国家对技术创新道路的选择。在“自主创新”的概念明确提出之前,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本土创新”和“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等。“自主创新”其实等同于“技术创新”或者“创新”的概念。近年来,我国特别强调“自主创新”,其是针对以前过多模仿引进而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而言的。
1.狭义的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的内涵多从狭义角度出发,集中在微观层面上,如将自主创新界定为:企业主要通过自身努力,攻破技术难关,形成有价值的研发成果,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成果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的创新活动,其主要面向技术吸收与改进后的技术发展阶段,强调一种技术学习。后来,自主创新的含义演化为企业积累和提高技术能力的过程或行为,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合作创新共同作为技术创新的构成要素。
自主创新是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或联合攻关探索技术的突破,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获得商业利润,以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创新活动。
2.广义的自主创新
随着认识的深入,自主创新不一定是技术方面的创新和突破。自主创新是在自主掌控下,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形成体制、机制、产品以及技术上的竞争力,并形成持续创新能力。自主创新也不是鼓励从头做起,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改进也是自主创新的组成部分。提倡“自主创新”主要是指应尽量争取规避完全受制于人,减少路径依赖。
综上所述,自主创新是指在创新中不单纯依赖技术引进和模仿,而是在以创造市场价值为导向的创新中掌握自主权,并能掌握全部或部分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打造自主品牌、赢得持续竞争优势为目标。自主创新不一定是单纯技术(新产品、工艺等)层面的,管理、制度、战略、市场、文化乃至商业模式等非技术方面都为自主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
3.自主创新的内涵与构成
自主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二)数字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1.自主创新能力构成
第一,关于自主创新主体的问题。国家与区域等层面,自主创新的主体是我国公民或创新的相关法人组织机构,它们是自主创新中核心利益的相关者。
第二,关于如何开展自主创新的问题。这里包含两个维度:首先是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个人或组织主导推进创新活动,最终通过利益攸关主体的参与,将创意转换成为创新果实,实现创新价值输出与回报的过程;其次是自主创新的主体通过投资其他利益攸关主体,并在一定的法律与规范框架内实现创新商业化,并获取价值输出与回报的过程。
第三,关于自主创新程度的问题。自主创新的程度反映在国家与地区创新主体实施创新活动时,对自身及国外创新资源与能力的依赖程度。自主创新并非完全依赖自身的实力实现创新成果的输出。网络化与开放式创新的背景下,技术引进、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与合作、全球资源整合、跨国合作与并购等使得自主创新对外部资源的依靠成为必然。
2.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途径
自主创新能力是指企业依赖嵌入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的核心技术知识,是企业研发(独立研发或合作研发)/使用核心技术的能力。
从企业创新主体与创新流程角度出发,其包含两个个体层面和四个组织层面的关键要素:研发人员个体的自主创新能力,领导在面向创新活动涉及的研发、生产动中的个人能力,企业对自主创新活动的投入强度,企业面向自主创新活动中各类资源的联结与协调程度,企业信息获取与识别能力,以及企业通过自主创新转换创新成果的能力等。
伴随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结构转型的基本趋势,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全球竞争优势的提升对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出了重要的要求,也为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基于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可行性与潜在问题分析,研究面向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议题,形成了自主创新的路径讨论。主要表现在:
第一,进行思维创新,克服思维惰性和能力刚性,形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自主创新包含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三个方面,鉴于中国企业技术与人才能力储备的弱势,我国企业早期主要依赖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再创新两种途径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能力、资金、知识、人才的积累条件下,企业应当在思维上破除能力刚性,逐步强化自身的原始创新能力,逐步转型实现自身在研发与品牌两端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提升。思维与理念的变革成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前提条件。
第二,加强组织学习和技术学习,打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基石。组织学习与技术学习是我国企业吸收消化国际先进技术,同时实现自身技术再创新、技术跃升、组织技术能力提升、吸收能力积累等的重要手段。技术学习与组织学习的方法涉及反向工程、反向创新、模仿与复制、知识管理、信息挖掘、技术研发等手段,这些方法最终引导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积累、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技术研发与研发能力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加大研发投入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最直接方式。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研发投入经费在企业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应当成为企业打造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规律。
第四,有效整合外部资源,以开放式创新带动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开放式创新已成为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与竞争优势的重要范式,依赖外部资源的整合,我国企业可以通过跨国兼并收购、雇佣高技术人员、强化区域与国际战略联盟合作、产学研协同创新、参股或控股目标企业等方式,进一步整合全球化的互补性资源,实现公司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整合自主创新的机会选择、自主创新的战略决策、创新的市场选择结果,建构了面向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渐进变革机会—拓展主导型决策—范式强化”路径,以及“突破变革机会—开发主导型决策—范式变革”两条主路径,以及“渐进变革机会—开发主导型决策—范式变革”和“突破变革机会—拓展主导型决策—范式强化”次路径,强调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行业创新结构、市场集中度、企业技术能力累积性、外部资源联系等因素,并实现这些因素与研发投入决策、技术分散度、创新组织形式的匹配,最终引导企业市场份额提升与创新能力的开展。(www.daowen.com)
(三)数字化企业的自主创新模式与政策
自主创新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创新与技术研发,其更是创新资源、创新模式、创新动力、创新价值的复杂整合,并最终在国家与区域层面实现经济与技术的良性互动。因此,自主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1.自主创新的模式
对于发展中的中国,社会在市场规模、文化基础、人口水平、民生议题等方面的差异化使得学者与实业界认为中国自主创新的模式不能完全照搬相关发达国家的经验,必须探索自有的自主创新模式。
中国本土企业由于在核心技术能力、设计能力以及研发资金等方面存在缺陷,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实现自主创新,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并可利用自主开发、合作创新、跨国兼并三种自主创新模式完成从本土市场向国际市场的跨越。
自主开发模式是在创新风险可承担条件下,确保研发人员与工程师参与到新思想、研究与开发、设计与制造等一系列创新活动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之中,通过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互动提升研发人员与工程师的学习能力与知识水平,从而掌握核心技术原理。合作创新是整合内外部创新利益相关主体,通过风险与收益分摊的方式实现创新成果的溢出与价值的获取。跨国兼并模式有利于中国企业快速整合全球资源,快速获取国际创新互补性资产,提升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全球竞争优点。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应当遵循“确立自主创新目标—自主创新设计—存量技术扫描—创新—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必要的知识产权引进—自主实施”。
2.自主创新的政策
我国提出,自主创新的本质是在国家工业化与信息化及经济结构与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家科技创新面向发达国家实施技术追赶的一种策略的解释。这要求企业、政府、高校与科研机构等利益攸关主体实施协同互动,通过自主创新的政策驱动,以及多利益攸关主体的资源整合,在自主创新模式的引导下,实现知识溢出与创新价值,更多地依赖科技、经济、社会的多元互动,提高国家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
在政策层面,我国政府面向自主创新政策体系搭建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自主创新政策,主要可分为重构科技体制,建立研发投入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全面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四个阶段。创新政策也实现了四个转变,包括从不协调的、零散的政策制定方式向协调的、具有系统性的政策制定方式转变;从单一化的政策执行主体向多元化的政策执行主体转变;从内部评估的政策评估方式向外部评估的政策评估方式转变;从失范的政策终结行为向规范化的政策终结行为转变。
尽管国家自主创新政策的演进与自主创新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当前我国创新能力提升与国际竞争优势获取仍然面临创新环境不完善、创新产出投入比重较低、企业与产业创新能力较弱、创新人才能力较低等问题。结合当前我国经济机构转型与深化改革的大背景,我们从自主创新的企业层面与国家层面提出了我国自主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制定自主创新决策,设置自主创新短期、中期以及长期的技术和市场发展目标,解决企业自主创新的结构性和方向性问题。
第二,制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规划,培育自主创新阶段转型的能力基础。
第三,积极培育自主品牌,解决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体缺位问题,推动价值竞争。
第四,建立开放性的技术创新体系,解决自主创新的资源不足问题,以国家公共创新平台为基础,建立包括产学研、价值链、跨职能的技术创新体系。
结合我国发展的现实问题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标导向,以及政府政策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基本定位,提出了系统化的国家自主创新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国家及行业科技发展规划,解决企业自主创新的方向性信息失调问题。
第二,制定科学的产业支持政策,重点解决我国企业技术引进、技术合作、技术产业化的问题。
第三,制定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政策,以知识产权、公平竞争为核心,规范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间的公平性竞争问题。
第四,积极推动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以创新过程服务、创新成果服务为中心,整合全国创新资源服务于我国本土企业自主创新。
第五,制定与实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
第六,改变科技评价体系,提髙科技创新的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