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寻文物保护之路:互联网+时代的新机遇

探寻文物保护之路:互联网+时代的新机遇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互联网+”中华文明,让文物走出“深闺”由于在商品经济时代缺少市场价值和使用场景,加之多以“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相传,不少宝贵的文化遗产都濒临失传的困境。而以技术为内核,“今日头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承与发扬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创新模式。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网络强国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都展现了国家对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迫切要求。

探寻文物保护之路:互联网+时代的新机遇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不断发展和变迁的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文化、艺术、历史科学价值的印记和证明,它是前人留下的不可复制的珍贵遗存,其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不言自明。这些宝贵的历史遗存,需要我们对其加以保护,确保其进一步传承。为此,我国还专门出台了相应的文物保护法,将文物保护这一重要命题提高到法律层面。当“文物保护”遇到“互联网+”,他们一个是标准的传统文化,而另一个是新兴的现代行业,二者的碰撞和融合会产生怎样的新的火花,值得期待。

(一)“互联网+”中华文明,让文物走出“深闺”

由于在商品经济时代缺少市场价值和使用场景,加之多以“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相传,不少宝贵的文化遗产都濒临失传的困境。而以技术为内核,“今日头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承与发扬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创新模式。“今日头条”的内容精准分发依托于人工智能技术,可将优质的传统文化内容推送给匹配的受众。得益于强大的信息分发和传播能力,包括“非遗”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得以深度触达更广泛的用户群体,让原本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甚至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更加鲜活、灵动的方式,传授给年轻受众。

“互联网+中华文明”有潜力成为传统文化领域未来发展的新蓝海,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禀赋相对独特。从绵延不绝的长城到各色古遗址,从作为世界奇迹的秦俑到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这些文化瑰宝拥有着无可比拟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第二,基于丰富的资源以及其目前尚不成熟的发展现状,可以推断出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网络强国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都展现了国家对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迫切要求。这就要求,在传统文化领域进一步推进文物资源的数字化,将相关数据开放共享。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单纯靠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大量的好故事和优质内容,传统文化刚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这些都是“互联网+中华文明”计划未来发展的优势所在。第三,消费者的需求日趋旺盛。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传统的物质需求逐渐演变到更加广泛和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二)文物是属于民族文化的大IP

一个民族的文化史其实就是一个民族的IP史。因为文化是人类所有物质精神的总和,绝大多数的文化产品随着时间的流逝都会逐渐被遗忘,经过时间和历史的大浪淘沙,最后留下来的传承到今天,往往就可以作为IP。因为其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显性表现。文物作为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物质载体,其本身就可以看作一个民族文化的大IP。

IP作为一个舶来词汇,原意是指知识产权,而在中国,我们谈论的IP,往往是使用它的引申义,即IP是经过市场验证可以承载人类情感的符号。这是由腾讯的程武首先提出的,并逐渐被业界和学界认可。从这个定义中可以抓住两个要点。第一,IP并不是冷冰冰的符号,它具有情感内核。这也是IP之所以会具有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基础。第二,IP的产生和发展要经过市场检验。这个定义,一方面在客观上说明了IP自身具备的商业价值,同时也解释和印证了IP所承载的情感,不是单体的情感,而是大众集体的情感,因此才可以通过市场的考验。文物恰恰跨越了千年,承载了一代一代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和价值观,由此文物是民族文化的大IP。

(三)文物衍生品受追捧,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衍生品是与博物馆相关联的一种文化产品,和博物馆的收藏、展示、研究等有着很强的关联度。它在博物馆中是不为专业的专业,属于博物馆中的“另类”。因为它是让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具体而实在的内容。显然,这些衍生品与博物馆的藏品和博物馆的展览之间有着特别的关系,它们或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或是某个展览中的代表性作品,而这些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反映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因此,世界上很多博物馆都设计和生产了许多衍生品。这是一种潮流,反映了博物馆发展的水平和高度。(www.daowen.com)

近年来,国内的博物馆也很关注衍生品的开发和生产,博物馆的商店因此而丰富起来。客观来说,各级博物馆中衍生品的开发和生产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有个别产品获得了社会关注,但不具有普适性。实际上,博物馆的衍生品能够成为“时尚潮品”的可能性非常有限,因为它的局限性也正在博物馆之上。核心问题是:“时尚”“潮”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与博物馆关联及其关联度。

可以想象的是,没有一流的博物馆,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没有一流的展览,也不可能有一流的衍生品的设计。博物馆的衍生品与博物馆的藏品、展览之间的关联是最为浅显的道理,可落实到现实之中。

当下比较热门的博物馆衍生品的开发正形成影响博物馆主业的潮流,其实际上走入了一个误区。事实上,能够吸引公众关注、让人们真正将博物馆中带回家的产品非常少。当然与过去相比,我们看到了成长和进步,但是也必须看到其自身的弱点。

第一,博物馆缺少自觉。在一些博物馆高度发达的国家,不管是文创,还是衍生品都将关系到许多博物馆的生存。

第二,衍生品的开发依附于藏品和展览。因此要求博物馆能够有具备广泛知名度而又能被公众接受的藏品。

第三,停留在衍生品的通用性的层面,缺少有针对性地开发。中国的不少博物馆一年往往有几十个展览,而有的只办一两周,如果对其中每一个展览都进行衍生品开发是不切合实际的。

博物馆文创想要做好很难。首先,需要有一个吸引人的创意,这个创意要具有文化内涵还要兼顾功能需求,这是做好衍生品的关键。其实,就需要进行市场分析。没有商业价值和市场受众的创意,则没有实现的基础。其次,需要一个懂得市场的团队来进行市场调查并分析得出结论。最后,专业化的运作比如宣传、推广等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做好博物馆文创作品,绝不能仅仅依靠博物馆。但是很遗憾,目前行业都看好文创产品的市场,却没有人愿意花很大的精力和成本真正地去培育其专业的创意团队。不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年轻的网生创意群体会为这个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