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经济学基本假设的冲击
1.资源稀缺性:从相对稀缺到相对不稀缺
在传统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虽然经济发展与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依靠于劳动者技能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更突出地表现为对自然界资源的掠夺性索取与破坏,这种发展方式不仅不可持续,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大量耗费,还将给下代人的生活带来负担与压力。因此,在传统经济中,各类资源的获取需要付出大量成本,再加上资源相对于人类的无穷的欲望而言总是稀缺的,这就是传统经济学资源稀缺性的基本假设。然而,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将成为最重要的关键性资源,不仅具有非排他性,可被多人同时重复利用,而且可以再生与急剧增加,因此资源的稀缺性有可能不再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但要指出的是只有经过收集、加工、整理后的数据才会变为富含价值的信息,而这中间需要耗费人力、财力与物力,所以也是有成本的,这样知识和信息特别是高价值的知识和信息仍然稀缺,可能还得为之支付高昂费用,但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向前发展,获取有价值的数据可能也会更加容易,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相比,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资源稀缺性可能会相对没那么严重,或相对不稀缺,但数据更多依赖于经济主体的消费、投资等经济行为。
2.信息完全:从信息不完全到信息相对完全
在古典经济学中假设信息完全,其实传统经济学认为信息是不可能完全的,这是因为信息的获取会受到信息的分散性、获取信息的成本、人们的认识水平以及个人机会主义的限制。但在交互性和实时性更强的数字经济下,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人们可克服信息的分散性,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相对传统经济时代可以更迅速、更低成本地获取各种市场信息,使得信息不对称程度比传统经济时代有所降低与弱化,但由于人们自身知识结构与认识水平的缺陷以及机会主义的存在,再加上每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都会在获取信息的成本与收益之间权衡,他们也做不到信息完全与信息对称,只能比传统经济时代更完全或相对完全。
3.理性经济人:从有限理性到高度理性
在传统经济理论中,假设经济人可以不用花费任何成本就可及时获得充分的信息,也即在信息完全的情况下,人们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也即经济人的完全理性假设。后来的研究发现,获取不同的信息需要花费成本甚至付出高昂的代价,经济人就会在信息完全与否之间做出选择,大多情况做不到信息完整,由此经济人的理性也做不到完全理性,而是有限理性。
然而,在数字经济时代,人、财、物等信息高度互联互通,市场信息也极为丰富,经济人能够比原来更低成本、更及时地获取较为充分的市场信息,并据此做出更为科学和理性的决策,所以,经济人的理性将大大超出“有限理性”,变为高度理性。此外,人们通过获取到的相关信息就能够广泛得知他人的行为,从而“随大流”形成互联网的聚合行为就会成为经济人的主流选择,所谓的“流行性”越来越操控着人们的选择行为,此时的市场具有了自我放大的机制,原来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机理已经发生了变化。例如,人们相信口碑和好评率是经过他人智慧筛选过的集成信息,但是有时获得的信息不一定是准确的,如靠对网上产品的口碑或好评率决定要不要购买,有时会不太理性,即使好评率是发自消费者内心的,不是被迫好评,不同消费者对不同产品的质量、颜色、款式的偏好都是不一样的,而仅依据口碑或好评率就决定要不要购买甚至也只能通过查看好评率来决定要不要购买,一定程度上并不能算作理性。但如果产品没有消费者的口碑或好评那么高的质量,或者是别人认为好的不一定适合自己,甚至最后有消费者发现口碑和产品不符,有不实评论,相信口碑和好评很快就会消失。所以要通过有效监管让好评和差评都能让消费者看到,确保评论的真实、客观、有效,方能表现出极强的市场信号意义。此外,分析数字经济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除了置于经济学的市场机制框架下之外,还有赖于综合心理学、社会学等许多学科理论的融合创新,但总体来说,数字经济时代还是比传统经济下信息更加充分,人们的行为方式也会变得更加理性。
4.完全竞争:从完全竞争到协作创新
在传统经济理论中,假定有无数个买方和卖方,把竞争作为经济人之间发生联系的重要方式,并认为竞争是完全的,即完全竞争。即使后来经多次修正,承认现实其实是竞争与垄断并存的,但总体来看,传统经济理论更多还是强调竞争;而在数字经济时代,将更多强调合作和创新,强调企业主通过与上游供应商、中游竞争对手、下游顾客的协作创新,实现“双赢”与“多赢”局面,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进而提升自身竞争力,以应对外部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需指出的是,名义上是平台、供应商和消费者借助平台合作,供应商和消费者通过平台桥梁发生了更紧密的联系,如消费者通过平台参与厂商的研发、设计、生产全过程,而供应商依托平台促进营销与售后服务,都脱离不了平台,产品从厂商到消费者手中虽然少了一级代理、二级代理、批发商等中间渠道,但多了一个平台,就像传统经济下离不开代理商、批发商,数字经济下厂商和消费者更离不开平台,所以不同平台之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而且大的平台更容易吞并小平台,形成垄断之势。协作创新则是指平台上不同企业通过协作加速产品、流程、工艺、功能等尤其是技术的创新活动,使竞争方式发生转变,从而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以此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所以,其实一个平台生态里面的主体更多的是通过协作创新共同把“蛋糕”做大,但不同平台之间则更多的是充满大鱼吃小鱼的激烈竞争,而且大平台更有可能形成增加垄断之势,与传统经济下的竞争原理有很大不同。
(二)对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的挑战
1.传统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与数字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增
不论是传统经济还是数字经济下的边际效用递减或递增,都应是从需求侧的角度,对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行为的分析。
传统经济下的边际效用递减,是指随着消费者消费的商品数量的不断增加,最后增加的一单位同种同质传统产品的消费给其带来的冲击及满足感,也即效用是不断降低的。这样富人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穷人,如果整个社会能把富人的财富适当转移给穷人,则能实现社会整体效用的增强。但传统经济下的边际效用递减,强调消费者获得的是用于满足人们有限的物质需求或基本生理需要,在质量和性能上属于同质的产品。如对某一食品简单重复消费给其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若消费者获得的是在质量和性能上更优的产品,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带给其的效用应该也会递增。
数字经济下的边际效用递增,是指某一数字平台或数字产品,用户使用量或用户规模越大,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带给每个消费者的效用就会越大。例如,微信使用者的增加,就会给使用微信的人与更多的人沟通交流带来极大的便利,获得更好的协同价值,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会增加。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与财富存在的是边际效用递增的规律,即经济主体拥有富含信息的数据越多,数据的增加可能会使经济主体对相关标的了解越全面,减少信息不对称,每增加一条富含信息的数据,该主体的边际效用也就增加得越多。但是这里面没考虑到数据的质量问题,数据富含的信息越多信息越充分,信息不对称越小,可经济主体不但要考虑数据的数量,更要考虑数据的质量与准确性,这就有赖于对数据的筛选,进而萃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总之,不是数据量越大越好,而是高质量、更准确的数据越多越好。
可见,数字经济下的边际效用递增则是指随着消费者对满足其社会或精神的无限需求、质量、性能不断改进的数字产品的消费不断增加,给其带来的满足程度或效用是不断递增的,如消费者获得的异质或不同的知识不断增加,则会实现融会贯通,产生更大的效用,给其带来更大的满足感,进而希冀获得更多的知识,因为新知识的接受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一个缺乏知识的人,获得新知识后可能发掘不出多少价值,但知识渊博的人新增一条知识就会发掘更多的意义,获得的知识越多累积效应就越强。但如果让消费者花同样的钱去消费同质的数字产品,给其带来的效用也会边际递减,如增加同一位歌手的数字音乐消费,消费者一定不会为第二件同样的产品付半分钱的费用,但如果是在音质上有更大的改善,消费者就愿意为之支付更高昂的费用,因为给其带来的效用更大。
所以,边际效用递增还是递减其实与数字经济没多大关系,与传统产品和数字产品也没多大关系,关键是看消费者消费的产品是在质量性能上同质还是更优,其目的是满足有限的物质与生理需求还是满足无限的精神或社会需求,是知识与技术含量较低的简单产品还是知识与技术含量更高的复杂产品。
2.传统经济学的边际成本递增与数字经济学的边际成本递减
不论是传统经济学的边际成本递增还是数字经济学的边际成本递减规律,都是从供给侧的角度分析厂商如何供应产品,进而达到利润最大化的行为,但二者仍有差别。
传统经济学中的边际成本递增,是指假定生产产品只有两种要素,当其中一种要素固定,增加另一种要素,在两种要素达到最佳配比之前,每多增加一单位要素的边际产出是递增的,但增加到两种要素达到最佳配比之后,再增加该种要素的边际产出就是递减的,因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都处在边际收益递减阶段,所以就把此规律叫作边际收益递减或边际成本递增规律。(www.daowen.com)
数字经济下的边际成本递减。在数字经济下,与厂商供给相关的成本,一是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二是富含信息和知识的数据传输成本,这两者与使用者人数没有关系,并不存在边际成本的问题。只有数据收集、处理、加工、提取成本随使用人数的增加、数据量增大,总成本才会不断递增,但边际成本是递减的,随着产品产量的不断增加,从综合设施建设、数据传输与数据加工成本来看,数字经济下,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会随着用户与产量的不断增加呈现边际递减的趋势。特别是对于软件、芯片等数字产品,第一份生产成本可能较高,之后就可以以近乎零边际成本无限制地复制粘贴。
3.传统经济下的按劳分配与数字经济下按知识和信息分配
不同于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时代的繁荣直接取决于土地、资本、劳动力和企业家才能这四大生产要素的数量与质量。在数字经济时代,富含更多信息和知识的数据成为关键的生产要素,这些数据成为数字经济直接的内驱动力。更轻资产、更重信息即知识的一些高科技公司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内创造财富神话,可能更多的功劳应归于软盘和软盘中储存的知识与信息,随着知识和信息的价值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越来越得到充分的发挥,附加值将越来越多地向知识、智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国民收入及社会财富的分配也将更多地以知识和信息的含量为标准,传统经济下的按劳分配,取得的职务工资等要素报酬将更多转变为数字经济下按数据分配的知识拥有者的报酬与数字技能工资,知识就是财富,数据为王在数字经济时代将得到最完整的证明。
4.传统经济中的正反馈与数字经济中的正反馈
传统经济中的正反馈来自供应方或生产商的规模经济,既指大公司与小企业相比规模更大,进而成本更低,更易达到规模经济,也指原有企业因新加入企业的增加形成企业集聚而导致的效益提高,使整体的供应效率提升。传统经济不同产业在早期都会经过正反馈,在达到规模经济以后,负反馈就会起引导作用。
在数字经济下的正反馈更多来自需求方的规模经济,而不仅仅是供应方。其具体是指消费者的效用会随着消费该产品的消费者数量增加而增大。例如,微信、今日头条等使用者认为其有价值是因为其被广泛使用,随着使用的人越来越多,既增加了不同的人群交流范围,同时方便来自四面八方的形形色色资讯的获得。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各式各类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上限,才能实现规模经济,加深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然而,数字经济条件下开始涌现出一些新型企业甚至是个人,这些企业和个人核心竞争力是利用拥有的技术与数据,实现持续不断的快速创新,虽然规模较小,但其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却优于同行业中的大企业,且常出现“以小搏大”的局面。因此在数字经济时代,由于要素的变化,之前所说的劳动力、资本规模扩大表现出的规模经济越来越被拥有更多知识和信息表现出的规模经济取代。此外,在数字经济下的正反馈,供求双方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不管是供给还是需求增加,都会使另一方增加,形成供求双方相互促进的形势。
5.传统经济下的市场均衡与数字经济下的反均衡
(1)数字经济的外部性
数字经济中的网络效应具体指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用户的规模,消费者从使用某一商品中得到的效益依赖于其他用户的数量,当某一消费者因其他使用者的增加导致其消费某一商品的效用增加而又不需要支付额外的报酬或补偿时,就存在正的外部性。
在网络外部性作用下,市场的效率可能遭到破坏,其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与传统经济一样,实际产出小于有效产出。当存在正外部性时,因其他使用者增多,消费者就消费某一商品得到的效用增加,因此他们愿意为之支付更高的价格,但生产者没能要求消费者因他们所得到的外部性收益而支付报酬,此时商品的价格低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出现生产者的供给小于消费者的需求,进而导致实际产出低于有效产出,没达到市场均衡,破坏了市场效率。
第二,与传统经济区分,次优技术占据市场。在数字经济下,一旦由于某个因素使行业内某个厂商出现了外部性,使用其产品的消费者就会不断增加,这时哪怕有更优的同类产品出现,由于消费者使用的路径依赖、锁定效应及转换成本,其也不可能在现在使用的次优产品与新出现的最优产品之间进行转换,导致次优产品与技术占据整个市场,这就扭曲了传统经济下的市场竞争机制,使市场失灵,降低市场效率,对传统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提出挑战。
数字经济在网络外部性与正反馈的作用下,市场变得不稳定,这种次优产品或技术占据整个市场的局面不一定能一直维持,虽然数字技术下实物流、资金流、数据流的方便快捷传递进一步促进了外部性和正反馈的形成,但同时新的标准、新的产品、新的技术也可能会更容易被传播与接受,这样就会减少消费者的路径依赖、锁定效应与转换成本,进而使原来产品的外部性大为降低,打破原来的均衡状态,正是因为数字经济下均衡状态失去唯一性,才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
(2)传统经济下的负反馈与数字经济下的正反馈
传统经济的负反馈是指随着厂商产品供应的增加,特别是当市场上该产品供过于求时,产品的价格就会下降,消费者的需求增加,而厂商产量降低,直至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厂商价格就会提高,进而再增加产量,消费者需求减少,直至最后实现供求相等,这就是传统经济下的价格调节机制。
而价格调节市场供求均衡机制在数字经济下失去效力。数字经济下的正反馈是基于需求方的正反馈,而非供应方。由于数字经济外部性的存在,如阿里巴巴电商平台,随着市场占有率与市场份额的增加,用户对其竞争力更有信心,进而引起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增加。相反,如果某一数字平台用户较少,使用其的消费者就会进一步减少,进而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进而出现垄断,这样数字经济下市场的供求关系就不会在价格机制的调节下实现均衡,甚至完全就是反均衡的。
只要市场上产量在临界点以上,供方规模越大,用户越多;则供应产品越多,边际成本也越低。越有竞争力,其规模越大,消费者对其产品的需求就越大,愿意为其支付的价格就越高,厂商就会越增加产量,进而获得巨大的超额利润,实现爆炸式增长。这样厂商的边际成本和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会出现矛盾,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就不会有交点,整个市场找不到合适的均衡点。
相反,在市场上产量处于临界点以下,当企业规模小,产品边际成本高,而消费者因对缺乏竞争力的商品不愿意支付高价格,导致需求减少,厂商产量减少,规模越来越小,边际成本越来越高,消费者愿意为其支付的价格却越来越低,也出现一旦消费者愿意为其支付的价格与边际成本背离,厂商就得亏损直至消失。这样只要偏离均衡点,就不会出现供求曲线的相交,不会实现供求均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