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市制造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案例及分析

城市制造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案例及分析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案例]某市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报告(一)该市制造业的现状分析1.背景状况自然条件 略。从表1-1可见,2006年以来,该市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国内生产总值、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又实现新的突破,人均GDP达37067元。其中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全市总量的近66%,其万元工业增加值COD的排放强度均超过了全市平均水平,达到全市机电制造业的40倍左右。

城市制造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案例及分析

[案例]某市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报告

(一)该市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1.背景状况

(1)自然条件 略。

(2)社会经济状况 表1-1所示为某市2006—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及产业构成。从表1-1可见,2006年以来,该市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国内生产总值、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产业结构来看,2008年第一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很快。20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突破了1300亿元平台,达到1303.4亿元,增长18.4%(按可比价格计算),增幅创最近10年来的新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又实现新的突破,人均GDP达37067元。从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来看,投资总量再创新高,投资拉动成效明显。2010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9.80亿元,比上年增长30.7%;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1902万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64.9亿元,比上年增长34.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03.8亿元,增长25.1%。基础设施及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2010年基础设施完成投资335.1亿元,比上年增长29.8%;工业投资459.8亿元,比上年增长34.2%;民间投资479.9亿元,比上年增长35.8%。

外贸出口快速增长,高新产品比重上升。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83.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进口22.09亿美元,增长0.91%;出口61.24亿美元,增长29.8%。

表1-1 某市2006—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及三个产业构成

978-7-111-33923-6-Chapter01-2.jpg

(3)资源环境现状

1)土地资源。2009年底全市土地总面积为437.5千公顷(1公顷=0.01km2)。耕地面积为176.32千公顷,占全市土地40.3%;建成区面积为13.48千公顷,占全市土地3.08%;工业用地约3.657千公顷,约占建设用地的27.12%;交通用地面积为9.33千公顷,占全市土地2.1%;水域面积为96.72千公顷,占全市土地22%;未利用地面积为6.05千公顷,占全市土地1.4%。可见该市土地开发已经趋于饱和。全市人均占有土地仅0.13公顷;人均耕地仅0.06公顷,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水资源与水环境。全市81条河流、4个湖泊、10个水库中划分出114个水环境功能区,其中Ⅱ类标准的水环境功能区为长江的4个断面、沙河水库等6个水库,39个Ⅲ类标准的水环境功能区大多集中在湖西水系;本市水体基本上划入了Ⅳ类标准的水环境功能区,仅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用水。

近两年全市33个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显示,除pH值能全部达标外,其余指标均有超标现象,其中执行Ⅲ类水11个断面中溶解氧、氨氮、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普遍超标,水质达标率接近0%。执行Ⅳ类水的14个断面上述指标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目前33个断面中仅有11个断面的年均值能达到相应标准,水质达标率为33.33%。

该市地表水资源、水环境主要存在水环境容量枯竭、水体污染严重、生态功能整体下降,成为典型的水质性缺水地区。

该市地下水水质总体状况良好,但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氟化物指标值增加迅速,地下水水质污染应引起重视。同时,由于以往地下水过量开采,地面沉降,沉降漏斗中心累计沉降超过1200mm。

3)大气与声环境。2010年该市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情况的统计结果显示,市区大气环境质量总体良好,SO2、NO2浓度年均值指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情况比较严重,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该市声环境质量呈改善趋势,交通干道噪声改善较为明显。目前影响市区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声源依然是交通噪声和生活噪声。

4)其他资源

光热资源:全市年平均日照时数2006.8h/a,年日照百分率45%;年均太阳辐射量4700MJ/(m2·a)左右。全年光能生产潜力为2950kg/亩(1亩=666.6m2)左右。

②生物资源和退化的自然生境: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以及良好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本地区历史上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但随着最近30多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地区原有生境处于不断退化、破碎、缩小、孤立及消亡状态,生物自然栖息地消失率均为78%。

矿产资源:该市矿产资源有限,基本都需要从外界输入。本地发现可供利用的金属矿产有铁、锰、铜、金(均为小型矿),非金属矿产共有18种。全市有矿产地约35处。已探明的矿泉水储量为2.7万t/d以上。

2.制造业现状特点

1)制造业经济总量比重突出。

2)制造业产业结构日渐完善。

3)制造业空间布局日趋合理。

4)制造业规模效益显著。

3.水资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

2010年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61%。制造业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三大高耗水行业消耗了近70%的工业用水,拉高了全市制造业平均单位水耗。

2010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34519万t,COD排放量为51578t。其中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全市总量的近66%,其万元工业增加值COD的排放强度均超过了全市平均水平,达到全市机电制造业的40倍左右。

4.能源消耗及大气污染物排放

2010年全市制造业消耗能源合计1396万t(标煤)。

能源消耗量前五位的行业分别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纺织业、机电制造业,占总量近80%。

单位能耗前四位的行业分别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纺织业。

2010年全市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86215t,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等四大行业占总量的92%。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是全市最大的烟尘、粉尘排放源,其烟尘排放量占全市总量的20%;工业粉尘排放占全市总量的70%。从区域分布来讲,以水泥生产为主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大多数集中在该市山区;对全市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还是纺织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5.固体废弃物排放

全市2010年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358.47万t,其中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主要是来源于冶炼渣和燃煤锅炉排放的废渣,其综合利用率为100%。危险固体废弃物主要是化工残液残渣、医疗废物、污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等,全部交给有资质的单位统一无害化处理。

6.物质流动态变化分析

(1)物质输入与输出情况 物质输入总量(包括新鲜用水、能源消耗量及引进资源能源过程中所消耗的土壤搬运量)呈递增的趋势,年均递增为25.38%,递增率大于GDP的增长速度;物质输出量(包括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大体呈递增的趋势,只在2009年有所减少,减少主要是来源于2009年废水排放量的减少。图1-2表示了全市工业从2007—2010年物质输入与输出的变化情况。

在不包括水的情况下,物质输入总量呈递增的趋势,年均递增为15.92%,递增率小于GDP的增长速度;物质输出量大体呈递增的趋势,只在2010年有所减少。图1-3表示了在不包括水的情况下全市工业从2007—2010年物质输入与输出的变化情况。

(2)强度和效率 人均物质输入量(不包括水)呈现递增的趋势,年均递增为14.95%,明显大于同期人口增长率,说明随着人口的增长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消耗强度也迅速增长,这又将直接加剧生态系统的破坏;人均物质输出量(不包括水)大体呈递增的趋势,因此,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依然依赖于资源的大量消耗。图1-4表示了不包括水情况下全市工业从2007—2010年人均物质输入与输出强度的变化情况。

978-7-111-33923-6-Chapter01-3.jpg

图1-2 全市工业2007—2010年物质输入与输出总量图

978-7-111-33923-6-Chapter01-4.jpg

图1-3 不包括水情况下全市工业2007—2010年物质输入与输出总量图

单位GDP的物质输入量(不包括水)大体呈现递减的趋势,但在2008年偏高;单位GDP的物质输出量(不包括水)则呈现先增后减又升的趋势,说明全市资源利用效率在提高,但还需保持稳定。图1-5表示了在不包括水的情况下全市工业从2007—2010年单位GDP物质输入与输出效率的变化情况。

7.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

1)良好的宏观环境,发展循环经济优势显著。

978-7-111-33923-6-Chapter01-5.jpg

图1-4 不包括水情况下全市工业2007—2010年人均物质输入与输出强度

978-7-111-33923-6-Chapter01-6.jpg

图1-5 不包括水情况下全市工业2007—2010年单位GDP物质输入与输出效率

2)交通条件良好。

3)制造业基础雄厚。

4)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日益重视。

5)公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8.制约因素

1)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比重大。

2)企业集约化程度较低。

3)制造业产业结构循环链不成熟。

4)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滞后。

(二)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1)指导思想。

2)规划原则。

3)规划期限。规划年限分成三个时段:①近期:2008—2010年;②中期:2011—2015年;③远期:2016—2020年。

4)总体目标:①近期目标;②中期目标;③远期目标;④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见表1-2;⑤规划制定战略思想。本次规划制定战略思想如图1-6和图1-7所示。

表1-2 全市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978-7-111-33923-6-Chapter01-7.jpg

978-7-111-33923-6-Chapter01-8.jpg

图1-6 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循环式战略思路

978-7-111-33923-6-Chapter01-9.jpg

图1-7 全市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路线

(三)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总体框架

1)发展定位。全市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定位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实现建设现代制造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城市目标。

2)总体框架。全市制造业循环经济将主要在三个层面建设发展(图1-8):一是在企业层面上建立小循环,推动清洁生产,从源头上降低能耗、控制污染;二是在企业间或产业间建立中循环,完善制造业产业结构循环链;三是在社会与区域层面建立大循环,把循环经济贯穿于生产、销售、消费、回收、资源化、再利用的全过程。

978-7-111-33923-6-Chapter01-10.jpg

图1-8 全市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总体框架

3)调整产业布局

4)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制造业科技进步。

5)构建绿色供应链

6)能源可持续利用。

7)重点建设领域

①园区循环经济建设领域:

a.以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推进循环型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生态工业园。

b.以辖市(区)循环经济试点建设为抓手,促进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

c.以分散企业搬迁入区为契机,推进循环型工业集中区建设。

②行业循环经济建设领域。以五大“双高”行业(高能耗高污染)为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包括:

a.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循环经济建设。

b.金属冶炼与压延业循环经济建设。

c.化工行业循环经济建设。

d.纺织印染行业循环经济建设。

e.电力、供热行业循环经济建设。

③企业循环经济建设领域。

a.加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企业能源审计工作。

b.通过企业循环经济建设,推动企业走向持续清洁生产和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④政策体系建设领域。

a.贯彻法律法规,完善政策体系。

b.健全能效和环境指标政绩考核机制。

c.加强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激励机制建设。

⑤加强能力建设领域。

a.设立政府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和创新基金

b.建立循环经济信息平台和技术合作中心/网络。

c.建立循环经济促进中心,通过培训、咨询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政策、技术和信息支持。

d.建立包括废物生命周期管理信息数据库、管理信息数据库、相关专家知识数据库、行业技术信息网站,作为全区废物信息交流的枢纽,同时也为企业搭建了废物交换的平台。

(四)开发区(层面)制造业循环经济规划(www.daowen.com)

(1)近期目标 2008—2010年见表1-3。

表1-3 开发区循环经济近期指标

978-7-111-33923-6-Chapter01-11.jpg

(续)

978-7-111-33923-6-Chapter01-12.jpg

(2)中期目标 2011—2015年。

(3)远期目标 2016—2020年。

(4)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1)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链网络,如图1-9所示。

978-7-111-33923-6-Chapter01-13.jpg

图1-9 开发区产业链纵向延伸示意图

2)产业共生网络。针对不同行业实施分类发展战略,并以现有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为基础,结合潜力产业,吸引配套企业进入开发区,形成产业共生网络,以集聚效应提升开发区工业企业的竞争力,如图1-10所示,见表1-4。

978-7-111-33923-6-Chapter01-14.jpg

图1-10 开发区产业共生网络示意图

表1-4 开发区制造业分类一览表

978-7-111-33923-6-Chapter01-15.jpg

3)开发区节能规划。

4)开发区节水规划。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建立水资源集成节约利用模式,如图1-11所示。在水资源一体化使用的模式中,首先是由企业层次的小循环开始,进而建立企业间层次的中循环,然后建立开发区区域层次的大循环。通过三个层次的三个循环的建立,体现循环经济理论螺旋式上升的运作模式,实现开发区区域内水循环绩效的提升,并最终构成开发区区域内整体的水资源一体化利用模式。

978-7-111-33923-6-Chapter01-16.jpg

图1-11 水资源集成节约利用模式示意图

①小循环:指存在企业内部的水循环模式,其目的是使水资源首先在企业内部循环利用。通过企业清洁生产,对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改进,消减企业新鲜水的用量和污水排放量,实现水源消减,即体现循环经济减量化的原则。

在企业层次上,清洁生产审核应为首要行动不断推行。

a.优先选择开发区水资源利用中耗量较大的企业推行清洁生产,以此示范并带动开发区其他企业以清洁生产为手段的水源削减。

b.借助清洁生产,体现出企业对水资源使用的指标现状,并通过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指标的对比,结合企业节水规划,体现企业在近期、中期、远期取水量和排水量的削减潜力。

②中循环:体现工业共生的循环模式,通过构建企业间的水资源生态链,从而延长水资源在工业生态系统内的使用时间,提高生态系统的利用效率,其建立体现了再利用的原则。结合重点规划发展的行业,为上游企业的排水寻找下游消费者,同时引入污水处理厂,使无法利用的水量经过处理后返回到对水质要求不高的消费者中,从而形成物种丰富的水资源链网。

在行业层次上,完善现有并构建新的水层叠流动网络应为首要行动领域。

在分析高新区企业间现有的水资源链接关系,在完善巩固的基础上,寻找企业间延伸或构建新的水链接关系的可能,并结合开发区的区域清洁生产,计算企业间通过交换利用水资源而分别实现取水量和排水量的削减率。绘制企业间层次的水层叠流动网络图,建立开发区工业生态系统水资源流动“纵向成链、横向成网”的网络化模式。

首先开展用水量大户间的水层叠关系,削减主体企业水资源的取用量和排放量;重点考虑企业用水中对水质要求降低,以减少水资源在层叠利用前的处理成本;深入开展区内企业在使用蒸汽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的利用,以使这部分水质较好的水资源得到高效使用。

③大循环:在大循环的建立中,将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多渠道开源,引入雨水、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构建开发区区域内的以回用和再循环为核心的水循环体系,体现再循环原则。在对开发区现状调查的基础上,体现开发区的行业和区位优势、长江水资源的利用特色,分企业层次、企业间层次和开发区区域层次逐步构建适合开发区特点的水资源一体化利用模式与方法。

在区域层次上,建立水资源的社会流动循环应为首要行动领域。

开发区的区域层次,划分为城市生活系统、工业生态系统、农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四部分。其中,重点考虑城市生活系统中生活污水处理后的中水回用问题。根据开发区实际,目前将中水回用的途径定为农田灌溉、城市绿化、道路冲刷、冲洗厕所以及消防用水五方面,水资源社会流动循环如图1-12所示。

④采取三大方面的节水行动措施:

a.减少新水量和废水排放量——清洁生产和ISO 14000认证。企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和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来减少自身水资源的耗费量,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使水资源消耗在开发区内企业层次得到削减。通过优先选择开发区用水量较大的“点源”企业推行清洁生产,以此示范并带动其他企业乃至行业以清洁生产为手段的“多源”削减。到2012年,70%重点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50%重点企业通过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到2015年,85%重点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65%重点企业通过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20年,100%重点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80%重点企业通过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形成企业带动行业,行业推动全区,分阶段逐步实现水资源在开发区范围内的削减。

978-7-111-33923-6-Chapter01-17.jpg

图1-12 水资源社会流动循环示意图

b.开发新的可利用水资源——雨水资源化。实施雨污分流排水制,雨水经雨水管线输送到配水厂用于水厂的补给水源。对有地面污染的企业雨水须经处理后方可排入雨水管网系统。

以区域功能分区为主,结合地形,沿路铺设雨水管网,就近排入雨水河道或管渠,输送到水厂,或者用于地下水回灌。

加大城市绿地面积,增大雨水就地入渗量,建造雨水下渗设施和雨水集蓄设施。挖掘现有工程的蓄水潜力,增大对雨水的截留量。

居民生活小区,机关事业单位,宾馆酒店以及建筑群密集的区域增建雨水收集设施和集蓄设施,将雨水和中水综合利用。

c.水资源回收再利用——水资源阶梯利用、分质供水与中水回用。

水资源阶梯利用:开发区各企业结合自身的生产工艺要求和地理位置,利用市场机制、政策引导和信息平台等,在企业之间开展水资源的梯阶利用。企业通过有偿交换利用水资源而分别实现取水量和排水量的削减。

分质供水:大力发展分质供水系统,对雨水、淡水和微污染水等进行分级综合利用。清洁的新鲜水用于居民生活用水和食品加工等高级用水行业的生产用水;雨水、微污染水用做电厂冷却水;雨水、处理后的废水及循环冷却排水等可用于生态、绿化和景观用水,也可以用做工业生产冲洗水等。

中水回用系统建设:一方面,加强企业内部的中水回用系统建设,提高工业用水重复率;另一方面,建设开发区核心中水回用系统,将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的尾水用于部分企业工业用水以及草地、景观、喷洒、娱乐用水等市政用水。

5)开发区节材(资源)规划。本规划所指的物质资源是指除了水、天然气、蒸汽以外的开发区规模以上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原辅材料和产品、副产品以及固体废弃物。

①物质资源节约、集成化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图1-13):

a.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品的物耗、能耗、水耗和污染物的排放。

b.通过企业之间副产品和废弃物的交换利用以及低品质能量的梯级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利用和能源的有效利用的最大化。

c.通过静脉产业建设,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新型开发区。

978-7-111-33923-6-Chapter01-18.jpg

图1-13 开发区物质集成示意图

②减量化:

a.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实现产品设计的小型化和轻量化,以节约原材料的使用量。

b.产品的包装应追求简单朴素,尽量使用可回收利用的包装和运输方式,如托盘、周转箱和集装箱等。

c.采用或改进生产工艺,使其“无废化”,实现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

d.对企业内部可再回收利用的固体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减少外排量

③资源化:

a.对粉煤灰、金属边角料、废包装材料、废塑料、废电缆、油类废渣等废旧物资回收与综合利用。

b.建立专门的物资交换中心,用于交换可回收、再循环、再利用的物资;建立区域性质的废弃物交换网络,发布企业副产品、废弃物、原辅材料供需信息,为开发区内外企业之间提供废弃物交换的虚拟平台。

c.建立一批废旧物资再生利用示范项目。

6)循环经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7)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8)循环经济管理机制建设。

(5)本市省市级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1)省市级开发区产业链延伸构建

电子信息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如图1-14所示。

978-7-111-33923-6-Chapter01-19.jpg

图1-14 电子信息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

机械制造及部件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如图1-15所示。

978-7-111-33923-6-Chapter01-20.jpg

图1-15 机械制造及部件循环经济产业链

③车辆及零部件循环经济产业链,如图1-16所示。

978-7-111-33923-6-Chapter01-21.jpg

图1-16 车辆及零部件循环经济产业链

④金属冶炼及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如图1-17所示。

978-7-111-33923-6-Chapter01-22.jpg

图1-17 金属冶炼及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

⑤金属冶炼及加工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如图1-18所示。

978-7-111-33923-6-Chapter01-23.jpg

图1-18 金属冶炼及加工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⑥化工—印染—纺织—服装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如图1-19所示。

978-7-111-33923-6-Chapter01-24.jpg

图1-19 化工—印染—纺织—服装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

⑦纺织服装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如图1-20所示。

978-7-111-33923-6-Chapter01-25.jpg

图1-20 纺织服装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

2)省市级开发区循环经济建设行动计划 略。

(五)行业层面循环经济制造业体系规划

1)发展目标。

2)发展途径。

3)行动措施及规划:①机械制造行业措施与规划;②纺织印染行业措施与规划;③化工医药行业措施与规划;④冶金行业措施与规划;⑤水泥建材行业措施与规划;⑥热电行业措施与规划。

(六)循环经济基础设施与供热产业发展规划

1)物流体系建设。

2)中水回用系统。

3)集中供热工程系统。

4)燃煤锅炉污染控制规划。

5)供热产业系统建设。

(七)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2)法制保障。

3)资金保障。

4)技术支撑。

5)宣传培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