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立)概念的提出建立在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基础上。
“一带一路”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实际上没有政治安全上的考虑,其并非国家安全战略而完全是一个贸易计划和战略性的倡议。“一带一路”具有重要意义和存在的必要性,既有内部的需求,也有外部的需求。我国经历了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概括而言就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但是,过去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开放主要是针对西方发达国家,旨在加速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大国崛起。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是新形势下的开放,为新经济增长增添动力,因此能否从中等收入经济体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这也是“一带一路”的必要性的一个方面。
“一带一路”的另一个必要性体现在对于世界经济平衡产生的积极作用。自从2008 年的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始终处于失衡的状态,我们暂且不讨论这一失衡由谁造成,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带一路”的建设必须要放到世界经济平衡的大背景下理解。世界经济要想重新回到平衡,就需要每一个主权经济体的经济达到平衡。对于中国,需要与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建立友善的合作关系,如何在复杂的周边环境下构建好国际格局、担负国际责任,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挑战,这就是“一带一路”必要性的另一个方面。因此,如果从空间概念上考虑,“一带”的重要性可能更大一些,而且操作起来也会是“一带”先行,因为我国陆上疆界很长,而且邻国众多,所以需要操作路径指导战略规划、与沿路国家进行对接。“一带一路”是一个具体的操作路径,而不再是空洞的外交理念,因此基于“一带”的操作路径可以较好地发展与周边国家基于睦邻、富邻、安邻的概念下的稳定合作。但是,我们也需要解释,“一带一路”并不是只有一条路或是简单的一条线,它至少是一个立体的网络。优先对接相邻的国家、相近的国家和沿路的国家,并不是指只有这些国家能够加入而其他国家不能加入,类似信息高速公路的合作,已经超越了物理空间(或地理)的界限,所以即使地理位置上不在“一带一路”上的国家也可以加入其中。
我国倡议“一带一路”的第三个原因就是解决资本过剩、产能过剩的问题,丝绸之路是资本推动下的战略,是依托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只有不断拓展新的市场、探寻新的投资空间,才可以解决过剩的资本和产能,仅仅依靠国内市场是不够的,必须要走出去。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的经济并不富裕,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落后,技术水平也无法支撑本国的建设,中国既具备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具有过剩的资本与产能,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具备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和能力,因此很多东南亚国家、中东国家、非洲国家,他们想要发展经济,就必须要首先发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现阶段中国可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但是,我们也需要指出,虽然“一带一路”的贸易计划可以解决过剩的资本和产能,但并不意味着我国的丝绸之路与其他国家的对接仅仅停留在产能方面的对接,依然是整个经济发展的对接,而且寻求的是与现有区域合作机制的合作和共存。而且,即便是产能的转移,对接的也是优势产能,而非落后的夕阳产能,这一点也可以与我国的技术优势相结合,比如高铁,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需要建设高铁项目、铁路需要进行改造,因此高速铁路、快速铁路建设的技术和装备都是各国亟须的,因此是我国“一带一路”的重要方向,需要向外延伸,相似的还有核能或者核电。
“一带一路”的必要性的第四个体现,在于有利于破解贸易保护主义,破解外部经济单向依赖和人民币的国际化困境。现在的贸易保护主义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某个国家自身的贸易保护主义,更多地体现在整个区域集团的贸易保护主义,比如美国发起和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 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通过排斥国有经济成分过重的国家参与而将中国与俄罗斯排斥在外,集团内部的国家之间可以存在贸易的互惠,但是对集团以外的国家就会造成一种伤害,实际上构成了区域贸易保护主义。因此我国推出“一带一路”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在破解TPP与TTIP 两个计划实施带来的区域贸易保护主义。我国对于外部经济的单向依赖比较明显,我国的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美国,购买了大量的美国国债,但是外汇储备因为二次结汇的问题无法直接用于国内投资,单向依赖于美国国债产生了外部经济安全隐患。更为麻烦的是,人民币并没有国际化,人民币尚未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篮子中,这就使得我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其他国际金融贸易组织当中没有话语权,所以“一带一路”的投资过程就是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也是在缓解外部经济安全的过程。
我国倡议“一带一路”的第五个重要原因是拉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经济改革之前,我国产业的区域分布由中央计划者决定,大量的重工业被强行搬迁到内陆地区,以防止可能的战争对工业造成的破坏。1978 年以来,中国经济中市场化的力量日益增强,产业的区域分布更多地由市场力量所决定。1992 年的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加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改革开放。回顾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进程,制造业的产业分布格局发生了转化,大量从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集聚到东南沿海地区,这也从战略格局上构成了东、中、西三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必须肯定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但是GDP 的增长速度可能会掩盖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而且经济增长速度的提升在短期内可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现有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东强西弱”的区域不平衡发展格局可能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很难打破。我们曾经提出西部大开发,一个基本的考虑就是通过国家的政策,能够鼓励和推动东部资源向西部和中西部转移,但因为缺乏互联互通与合作机制,向西部和中西部转移的速度并不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需要加快利用“一带一路”,加快开发中西部地区,通过“一带一路”影响整个国家全面的开放,同时对接上中亚、西亚、非洲、欧洲等地区,从而获得一个开放的经济带,通过连通资源真正地实现对接需求,实现我国的东、中、西的平衡发展。
但是,我国实施“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是巨大的。“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中国外交转型的象征,改变的也不仅是我国自身经济发展环境与我国在国际经济中的话语权,还将改变亚洲甚至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我们认为,最大的挑战来自战略的转变会影响既得利益的分配。我国改革开放的道路伴随着与世界各国各个方面既得利益间的矛盾冲突,之前的改革开放更多地停留在将国际资本引入中国市场,完善中国自己的经济体系、市场结构与政治体系,因此基本不会与世界其他国家或经济体发生冲突,但是当“一带一路”实施之后,我国将对世界的格局产生很大的影响,会直接与原有经济体的既得利益产生冲突,因此就会受到既得利益受损方的抵制和反对。特别的,“一带一路”的贸易计划本身就是基于国家合作的基础上,但是在合作的过程中很可能会与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或者俄罗斯的中亚战略存在潜在的冲突,但是这样的冲突并不可怕,也不可避免,即使没有“一带一路”的倡议,国家间的冲突也有可能发生,因此这种冲突与“一带一路”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经济上的竞争可能会越发严峻,因此在“一带一路”的倡议实施过程中应当采取更为适当而具体的路径与具有长期性、可持续性的计划,以发展合作为基点,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多的尽自己的国际责任,与更多的国家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带一路”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后进行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对外开放、深度融入现有经济体系的全新举措。(www.daowen.com)
事实上,即使是支持我国“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倡导的意图也会存在怀疑态度或者疑虑,毕竟丝绸之路是要在其他国家境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涉及跨国工程,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发展规划的问题,还涉及复杂的国家安全问题,对于政治体制比较混乱、政局较为动荡、多种政治化力量并存且分散的国家更为复杂,因此“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必须依托详尽的方案,而且细节的完善也十分重要,这也是《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的重要性的体现,不仅仅是让自己能够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也可以让其他国家达成共识。
第一,明确“一带一路”的整体路线和布局。“一带一路”由三条丝绸之路构成经济带的三个线:第一个是经中亚、俄罗斯到欧洲;第二个是经中亚、西亚再到波斯湾和地中海;第三个是到达东南亚、南亚以及印度洋,其中第三个是过去古丝绸之路没有提到的。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就是我国的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进而延伸到非洲、欧洲,现在增加了一条就是我国的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所以,实际上这几条最新发布的路线图,陆上构成上述三个方向,海上是上述两个主线,共同构成了比较完整的“一带一路”,主要解决了我国的延伸的大陆带与延伸大陆带有关的海域的整体布局。
第二,“一带一路”倡导的是合作机制的建立。所谓合作机制的建立,并非要推倒重来,而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双边和多边的合作机制,以双边合作带动多边的合作,不断加强多边的合作交流,同时充分利用民间的资源和组织,比如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时代论坛为代表的各种各样的论坛,要通过各种机制把现有的论坛、双边、次区域、多边来形成共识,并通过这些机制的共同作用建立合作示范,进而建立联合的工作机制,最终制定实施的方案、路线和行动方案。
第三,“一带一路”除了倡导合作机制的建立,还倡导建立新的秩序,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秩序。2014 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澳大利亚的时候就提出构建海洋新秩序的观点,与西方的海权论(核心理论就是大国,不能控制海洋的国家永远无法成为一个世界大国)不同,海洋新秩序不搞海洋大权,其核心内容包括下述三点新秩序:第一就是航海的开放与治理,第二就是航海的安全需要合作,第三就是沿海的发展和开放的秩序。
事实上,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建立海洋新秩序这一个重要问题,还有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妥善解决和化解争端,并建立海上领土新机制,涉及三个重要问题:第一是安全合作的问题,比如船只通过金三角地区就存在安全隐患,还涉及跨国执法、共同巡航等问题;第二是类似南海争端等特殊地区的紧张局势;第三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关键区域——东盟。东盟将欧盟国家的主要港口中心进行连接,之后进入南太平洋,没有东盟根本无法通过,所以东盟是一个关键区,应当协调和加强与东盟的关系,升级已有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努力推行互联互通,将各个道路、公路、铁路实现联网,推动和东盟的“10+1”合作,深化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