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类产品的产量、定额资料如表7-5所示。
表7-5 A类产品的产量、定额成本计算表
续 表
根据上述材料,采用定额比例法计算的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如表7-6所示。
直接材料分配率=102 400/101 500=1.01
直接工资分配率=53 480/30 400=1.76
制造费用分配率=75 260/30 400=2.48
表7-6 产品成本计算表
六、应用分类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分类法一般适用于产品品种规格繁多的企业,这样可以简化和加速成本的计算工作。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影响成本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使用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分类要合适
采用分类法计算产品成本时,划分的类别要依据产品耗用的材料是否相同,所经过的工艺程序是否相同或相近。如果将所耗用的材料不相通、经过的生产工艺过程不一样的产品划分在一类里进行成本计算,则会影响成本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2.类距要恰当
在类别划分出来后,类内产品的类距也要恰当,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类内产品的类距过大,会使计算的产品成本不准确;类距过小,成本核算的工作量过大。因此,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对类距进行划分。
3.分类标准的选择要符合实际
在选择分配标准时,应选择那些与费用的高低有密切联系的指标作为分配标准,使分配的结果更为准确。在选择分类标准时,可以采用所有的成本项目选择一个标准进行分配,也可以对不同的成本项目选择不同的分配标准。如果选择定额费用作为分配各成本项目费用的标准,也可以对材料费用采用材料的定额耗用量或定额费用作为分配标准,对其他费用,则采用定额工时的比例分配。
七、联产品、副产品和等级产品成本的计算
(一)联产品的成本计算
1.联产品概念及其主要特点
联产品是指以同种原料在同一生产过程中生产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主要产品。例如,炼油厂可以生产出汽油、煤油、柴油等产品,这些都是炼油厂的主要产品,也称为联产品。
联产品的主要特点是:
(1)联产品都是企业的主要产品,是企业生产活动的主要目标。
(2)销售价格较高,对企业收入有较大贡献。
(3)要生产一种产品,通常要生产所有联产品。各种联产品之间的产量同比例增减时称为补充联产品;各种联产品之间的产量此增彼减时称为代用联产品。
联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是相同的,并且又是在同一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即可分离出来。这样在生产过程中是不能将其分别核算的,只能将其归为一类,计算其总成本,然后,再采用适当的方法,分配计算联产品中每种产品的成本。如果联产品分离后还需加工,则应根据分离后产品的特点,计算分离后产品的加工成本。一般情况下,将分离前发生的成本称为联合成本,而把分离后每种产品发生的成本称为可归属成本。
2.联产品成本计算的方法
联产品从原料投入到产品销售要经过三个阶段:分离前、分离时和分离后。分离前在联合生产过程发生的费用汇总后确定联合成本。联产品分离时的分离点或分裂点是关键的,它是联合生产过程的结束。分离后如需进一步加工的,则产品的销售成本除了联合
成本外还应加上继续加工成本。联产品三部分成本的计算如图7-1所示。
图7-1 联产品成本计算示意图
联产品成本计算的三个部分中汇总联合成本与继续加工成本的计入都可采用前述成本计算方法中的一种。在这里主要介绍联合成本的分配方法。联合成本的分配,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分离点市价法
所谓分离点市价法是指产品生产的会计期间,以分离点这一时点的相关销售价值来决定联合成本的分配。采用这一方法的依据是销售价较高的联产品应成比例地负担较高的联合成本。
[例7-3] 某企业生产A、B两种产品,联合成本为4 000元,有关资料及分配的结果如表7-7所示。
表7-7 联合产品成本计算单
此法所适用的对象是所有已完工的产品而不仅仅针对已售产品,使用分离点市价法,可以计算各种联产品的成本和毛利率。
(2)实物计量法
联产品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时,各种联产品的产量会形成一定的比例,实物计量法正是以产品的产量或质量的比例来分配联合成本的。
[例7-4] 沿用[例7-3]的相关条件与数据,联合成本分配结果如表7-8所示。
表7-8 联合产品成本计算单
实物计量法与各种联产品的收益创造能力无关,而且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情况,例如,若某企业的联产品既包括汽油,又包括天然气,则不宜使用实物计量法,因为前者是液体,而后者是气体,两者不具直接可比性。
(3)预计可变现净值法
预计可变现净值法以预计的各种联产品的可变现净值,即以各种联产品的最终销售价格减去分离后成本的价值的比例来分配联合成本。
[例7-5] 某企业生产A、B两种产品,联合成本为4 000元,有关资料及分配的结果如表7-9所示。
表7-9 联合产品成本计算单
预计可变现净值法要求获悉分离点后生产过程的相关成本信息,因此比分离点市价法复杂。
(4)不变毛利率可变现净值法
使用不变毛利率可变现净值法的前提是联产品的完全毛利率已知。其计算程序主要包括以下三步。
(a)计算联产品的完全毛利率。
(b)利用完全毛利率,从产品的最终销售价值中扣除完全毛利,从而计算出联产品应负担的总成本。
(c)再扣除可归属成本,求出联合成本。
[例7-6] 沿用[例7-4]的相关条件与数据,联合成本分配结果如表7-10所示。
毛利率=[1 600-(280+520+400)]/1 600=25%
表7-10 联合产品成本计算单
不变毛利率可变现净值法的隐含假设是各种联产品的毛利率相同。
3.联产品成本计算各种方法比较
上述四种联合产品分配方法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实物成本法简单易行,但成本与产量并非都有直接的联系,且它忽视了产品的销售价值。分离点市价法将联合成本的分配与联产品的最终销售价值联系起来,一般适用于分离后不再加工的联产品;预计可变现净值法则适用于分离后需进一步加工的联产品。不变毛利率可变现净值法对前提假设的要求较高,而现实企业中往往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毛利率。
(二)副产品成本的计算
1.副产品的主要特点
副产品是指在同一生产过程中,使用同种原料,在生产主要产品的同时附带生产出来的非主要产品。副产品的主要特点是:
(1)副产品是企业的次要产品,不是企业生产活动的主要目标。
(2)副产品的价值一般较小,销售价格较低,销售收入大大低于主产品。
但是,主副产品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甚至可以相互转化。原来的副产品,由于新的用途而提高售价,就可能从副产品转换为主产品。
2.副产品成本计算的方法
为简化核算,对副产品可以不单独计算成本,而采用分类法,将副产品与主产品合为一类开设成本计算单,归集它们所发生的各项费用,计算其总成本;然后,将副产品按照一定的方法计价,从总成本中扣除,以扣除后的成本作为主产品的成本。具体方法如下。
(1)副产品不计算成本。即当副产品经济价值极小时,副产品不负担分离点前发生的任何成本,全部生产费用均为主产品成本。该法计算简便,但会高估主产品的成本。
(2)副产品按固定或计划单位成本计价。即副产品与主产品分离后,按副产品产出的数量和固定或计划单位成本计算其成本,并从联合成本中扣除。当副产品成本中原材料所占的比例较大,或者是副产品成本占联合成本的比例较小时,应将其成本从主产品生产成本明细账“原材料”成本项目中扣除;当副产品各个成本项目的比例相差不大,或者副产品在联合成本中占有一定比例时,应将其成本按比例从联合成本明细账的各个成本项目中扣除。
(3)副产品按销售价格扣除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后的余额计价,或者按售价减去按正常利润率计算的销售利润后的余额计价。副产品成本可以从联合成本明细账“原材料”成本项目中扣除,也可以按比例从联合成本明细账的各个成本项目中扣除。该法使用于副产品价值较高的情况,计算较为简便,但在副产品市价波动较大时,其成本将大受影响,进而影响到主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
(4)联合成本在主副产品之间分配。这种方法主要是在副产品比例较大,且副产品经济价值较高时,为了正确核算主副产品成本而采用的一种方法。采用该方法时应将主副产品视同联产品,采用一定标准在主副产品之间分配生产费用,并分别计算出各自的成本。
(三)等级产品的成本计算
等级产品是指品种、规格相同,但质量等级不同的产品。产生不同等级产品的原因不同,其成本计算也采用不同的方法。
1.按实际产量分配
如果产品的结构、所用的原材料和工艺过程完全相同,产品质量上的差别是由于工人操作不当、技术不娴熟等主观原因造成的,那么这些不同等级产品的单位成本应该是相同的。在单位成本相同的情况下,低等级产品由于售价较低而减少的利润,正好说明企业因工作上的过失而引起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应按实际产量比例分配等级产品的联合成本。
2.按系数分配
如果产品质量上的差别是由于内部结构、所用原材料的质量或工艺技术上的要求不同等客观原因而产生的,那么应考虑对不同等级的产品确定不同的单位成本,即可以将这些产品归为同一品种不同规格的一类产品,采用分类法计算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按实际产量比例分配等级产品的联合成本,可以采用售价或其他分配标准,或将分配标准折合成系数,采用系数法来计算分配等级产品的联合成本。
[例7-7] 某毛巾厂本月生产毛巾200 000条,由于所用原材料质量有差别,其中一等品40 000条,二等品100 000条,三等品60 000条。其售价分别为20元、16元和12元。以售价作为分配标准,以一等品作为标准产品,采用系数法分配共同成本。本月共发生生产成本1 950 000元,其中直接材料1 100 000元,直接人工460 000元,燃料和动力160 000元,制造费用230 000元。
根据上述资料,分配各等级毛巾的成本,编制等级产品成本计算单,如表7-11所示。
表7-11 等级产品成本计算单
第二节 定额法
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和分类法下,生产费用的日常核算,都是事后进行的,其按照实际发生额进行,产品的实际成本也都是根据实际生产费用计算的。因此,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脱离定额的差异及其发生的原因,只有在月末通过实际资料与定额资料的对比、分析才能得到,这样的差异信息只能用于评价过去,借鉴未来。为了改变事后提供信息的被动局面,可以采用定额法计算产品成本,在计算的同时,也进行事中成本控制。
一、定额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定额法是以事先制定的产品定额成本为标准,在生产费用发生时,就及时提供实际发生的费用脱离定额耗费的差异定额,让管理者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生产费用的发生额,并且根据定额和差异额计算产品实际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和控制方法。其主要特点如下:
(1)事前制定产品的消耗定额、费用定额和定额成本作为降低成本的目标。
(2)成本计算的对象是企业的完工产品或半成品,成本计算期间是每月的会计报告期。
(3)产品的实际成本是以定额成本为基础,由定额成本、定额差异和定额变动三部分相加而组成。在生产费用发生的当时,就将符合定额的费用和发生的差异分别核算,以加强对成本差异的日常核算、分析和控制。月末,在定额成本的基础上,加减各种成本差异,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为成本的定期考核和分析提供数据。
采用定额法必须事先制定定额成本,及时核算定额差异和定额变动,因而适用于管理制度健全、成本核算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具体说,适用于已制定一整套完整的定额管理制度,产品定型,各项生产费用消耗定额稳定、准确,财会人员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较强的企业。
二、定额法的成本计算程序
定额法成本计算要事先制定科学合理的定额,生产费用汇总和分配中的每一步都要分别定额成本、定额差异和定额变动来进行,具体的计算程序如下。
1.制定定额成本
定额成本是根据现行消耗定额和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计算公式如下:
某产品直接材料定额成本=该产品材料消耗定额×材料计划单位成本
某产品直接工资定额成本=该产品工时定额×计划小时工资率
某产品制造费用定额成本=该产品工时定额×计划小时费用率
某产品的定额成本=直接材料定额成本+直接工资定额成本+制造费用定额成本
定额成本一般是通过编制“定额成本计算表”的方式进行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其“定额成本核算表”的编制方法也不一样。它主要受产品结构、产品零部件的多少等因素的影响。产品定额成本编制的依据主要是产品的现行工艺规程,产品的材料、燃料、动力、工时等的消耗定额;材料、燃料、动力的计划单价;计划小时工资率或计件单价以及制造费用预算等。
产品的定额成本与企业制定的计划成本不同,虽然两者都是以定额为基础进行计算的,但还是有较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计算的依据和用途的不同。定额成本计算的依据是现行消耗定额和费用预算,主要用于企业内部进行成本控制和成本考核,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它能反映企业当前应达到的成本水平,同时,又能衡量企业成本费用是节约了还是超支了。随着生产条件的变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应随时对定额成本进行修改,使之与当前的水平相适应。而计划成本计算的主要依据是计划期内平均先进的消耗定额和费用预算,该指标反映企业在计划期内应达到的成本水平,其主要用途是为了进行成本考核,为企业进行经济预测和决策提供资料。在整个计划期内,计划成本一般不进行修改,因而不必经常核算,只有在变动时,才进行核算。
2.脱离定额差异的核算
脱离定额差异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各项实际生产费用脱离现行定额或预算的差异,它反映了各项生产费用支出的合理程度和现行定额的执行情况。企业应及时对定额差异进行核算,以便控制生产费用的发生,降低产品成本。对于脱离定额差异,一般是按成本项目进行计算的。
(1)直接材料脱离定额差异的核算
直接材料脱离定额差异的核算一般采用如下三种方法。
(a)限额领料法
限额领料法是根据企业制定的材料消耗定额来核算材料脱离定额差异的一种方法。企业应根据产品定额计算表中所确定产品材料消耗定额,编制“限额领料单”交给各单位,按限额领料单中所规定的限额领料。这样,在限额领料单的限额内领料,可控制材料的消耗量。凡是超过限额的领料,应设置专门的超额领料单等差异凭证。月末时,将限额领料单内的材料余额和各种差异凭证进行汇总,即可以算出定额差异。公式如下:
采用限额领料时,应注意的是领料差异与耗用差异有时并不完全一致。有时领到车间的材料并未耗用,有时还有期初余额。因此,应按下式计算本期直接材料的实际耗用量:
(b)整批分割法
采用整批分割法时,是按切割材料的批别设置“材料切割单”进行的。在“材料切割单”内,应详细填明送交切割材料的名称、数量、成材率、消耗定额、应切割成毛坯数量等资料。在材料切割完成后,根据实际切割成毛坯数量进行比较,计算出材料脱离定额差异,并将差异数额填入材料切割单内,同时注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采取整批分割法的优点是能及时反映和控制材料的耗用情况,但是材料切割单的填制工作量很大,因而只适用于按批核算材料定额差异的一些贵重材料。
(c)盘存法
盘存法是根据定期盘点的方法来计算材料的定额消耗量和脱离定额差异的方法,计算的时间可以是每天,也可以是每周或每旬。这种方法的核算程序是,首先用本期完工产品数量加上期末在产品的数量,减去期初在产品的数量,计算出本期投产数量。其中期末在产品数量是根据盘存数量(或账面数量)计算的;其次,根据材料的消耗定额,计算出产品材料的定额消耗量;然后,根据材料的定额领料凭证、差异凭证及车间的盘存资料,计算出产品的材料实际消耗量;最后,将产品的实际消耗量和定额消耗量进行比较,计算出材料脱离定额的差异。
在按盘存法核算定额差异时,应尽量缩短材料定额差异的核算期,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地揭露出差异,控制材料的消耗,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同时,能将差异的核算工作分散在平时进行,有利于核算工作的及时性。
(2)直接人工费用脱离定额差异的核算
直接人工脱离定额差异的核算,由于企业所采用的工资形式的不同,其核算方法也不一样。如果企业采用计件工资形式,则按计件单价计算支付的工资都是定额工资,登记在产量记录中。脱离定额的差异,经审批后,应登记在工资补付单等差异凭证中。如果生产工人的工资不是直接记入产品成本中,其定额差异可按下式计算:
若生产工人工资是根据实际工时比例分配计入产品成本的,其差异额可按下式计算:
(3)制造费用及其他费用脱离定额差异的核算
制造费用属于间接费用,不能在费用发生时直接按产品确定其脱离定额的差异,而只能根据月份的费用计划,按照费用发生地点和费用项目,核算脱离定额差异,据以对费用发生进行控制和监督。故这项差异一般在月末实际费用分配到产品之后才能确定。差异的计算公式如下:
工资费用和制造费用的脱离定额差异都有工时差异和小时分配率差异两个因素的影响,因此,要使这两项费用定额的差异不断降低,不仅要控制实际费用总额,而且还要降低工时的消耗。
对于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废品损失,采用废品通知单和废品计算表的方式单独反映。其中不可修复废品的成本可按定额成本计算,因此定额成本中不包括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全部作为定额差异处理。
计算出脱离定额差异后,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若期末在产品数量较少,为了简化成本核算工作,可将脱离定额差异全部计入完工产品的成本中;如果期末在产品的数量变动较大,则脱离定额差异应按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定额成本的比例,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公式如下:
通过将产品的各项生产费用都分别计算出符合定额费用的部分和脱离定额差异后,产品的实际成本可由下式计算而得:
3.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
在采用定额法计算产品成本的企业中,为了便于对产品成本进行考核和分析,材料的日常核算都应按计划成本进行。因此,日常所发生的直接材料费用,包括直接材料定额费用和脱离定额差异,都是按照直接材料的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直接材料的定额费用是定额消耗量乘以计划单位成本;直接材料脱离定额差异是消耗量差异乘以计划单位成本。也就是说,前述的直接材料脱离定额差异,是按计划单位成本反映的数量差异,即量差。因此,在月末计算产品的实际直接材料费用时,还必须考虑直接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问题,即所耗直接材料的价差。其计算公式如下:
各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成本差异一般均由各该产品的完工成本负担,月末在产品不再负担。
在多步骤生产中采用定额法的情况下,若逐步结转半成品成本,则半成品的日常核算也应按计划成本或定额成本进行。在月末计算产品实际成本时,也应比照直接材料差异的分配方法,计算产品所耗半产品的成本差异。计算公式如下:
4.定额变动差异的核算
所谓定额变动差异是指因修订消耗定额或生产耗费的计划价格而产生的新旧定额之间的差额。定额变动差异和脱离定额差异是不同的。定额变动差异是定额本身变动的结果,它与生产中费用支出的节约或浪费无关;而脱离定额的差异则反映生产费用支出符合定额的程度。
消耗定额和定额成本一般是在月初、季初或年初定期进行修订。在定额变动的月份,其月初在产品的定额成本并未修订,它仍然是按照旧定额计算的,因此,为了按旧定额计算的月初在产品定额成本和按新定额计算的本月投入产品的定额成本,在新定额的同一基础上相加起来,应该计算月初在产品的定额变动差异,以调整月初在产品的定额成本。
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差异,可以根据定额发生变动的在产品盘存数量或在产品账面结存数量和修订前后的消耗定额,计算出月初在产品消耗定额修订前和修订后的定额消耗量,进而确定定额变动差异。在构成产品的零部件种类较多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按照零部件和工序进行计算,工作量就会很大。为了简化计算工作,也可以按照单位产品费用的折算系数进行计算。即将按新旧定额所计算出的单位产品费用进行对比,求出系数,然后根据系数,进行计算,公式如下:
系数=按新定额计算的单位产品费用/按旧定额计算的单位产品费用
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差异=按旧定额计算的月初在产品费用×(1-系数)
采用系数法来计算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差异虽然较为简单,但是由于系数是按照产品的零部件计算的,因而它只适用于零部件成套生产或零部件成套性较大的情况下采用。
各种消耗定额的变动,一般表现为不断下降的趋势,因而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差异,通常表现为月初在产品定额成本的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应从月初在产品定额成本中扣除该项差异;另一方面,由于该项差异是月初在产品生产费用的实际支出,因此应将该项差异计入本月产品成本。相反,若消耗定额不是下降,而是提高,那么,在计算出定额变动差异后,应将此差异加入月初在产品定额成本之中,同时从本月产品成本中予以扣除,因为实际上并未发生这部分支出。故定额变动差异的产生,并不影响生产费用总额的增加或减少。
在有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差异时,产品实际成本的计算公式应补充为:
定额变动差异一般应按照定额成本比例,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因为这种差异不是当月工作的结果,不应全部计入当月完工产品成本。但是,若定额变动差异数额较小,或者月初在产品本月全部完工,那么,定额变动差异也可以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月末在产品不再负担。
5.定额法举例
[例7-8] 某企业生产甲产品,采用定额法计算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20件,月初在产品有关资料如表7-12所示。
表7-12 月初在产品资料
自本月初起,直接材料的消耗定额由140 kg降低为125 kg,工时由160 h降低为150 h。本月份甲产品应分配的直接材料费用为52 500元,材料成本差异率为-1%,直接工资为5 000元,制造费用为3 400元。本月投产100件,月末完工90件。
根据上述资料,按定额法计算甲产品成本的结果如下。
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差异的计算:
直接材料定额变动差异=(125-140)×4.50×20=-135(元)
直接工资定额变动差异=(150-160)×0.36×20=-72(元)
制造费用定额变动差异=(150-160)×0.24×20=-48(元)
本月投产产品定额成本的计算:
直接材料定额成本=125×100×4.50=56 250(元)
直接工资定额成本=150×100×0.36=5 400(元)
制造费用定额成本=150×100×0.24=3 600(元)
脱离定额差异的计算:
直接材料脱离定额差异=52 500-56 250=-3 750(元)
应分配的材料成本差异=(56 250-3 750)×(-1%)=-525(元)
直接材料定额差异合计=-3 750-525=-4 275(元)
直接工资脱离定额差异=5 000-5 400=-400(元)
制造费用脱离定额差异=3 400-3 600=-200(元)
根据上述结果,可编制“产品成本计算单”,如表7-13所示。
在表7-13中,完工产品定额成本的计算结果如下:
直接材料定额成本=90×125×4.50=50 625(元)
直接工资定额成本=90×150×0.36=4 860(元)
制造费用定额成本=90×150×0.24=3 240(元)
其余指标的计算均在表中列明,不再重述。
表7-13 产品成本计算单(定额法)
续 表
第三节 标准成本法
一、标准成本法概述
(一)标准成本法的特点
标准成本法是一种与实际成本法相对应的成本计算方法。在实际成本法下,产品成本是以生产过程中实际耗费的各种费用来计算的;而在标准成本法下,产品成本是以标准成本来计算的。严格地讲,标准成本法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成本计算方法,而是一个由标准成本制定、成本差异分析和成本差异处理三部分组成的完整系统,其更重要的是被用于加强成本控制和管理。
标准成本法可以同完全成本法结合使用,也可以同变动成本法结合使用。实践中一般是将它与完全成本法结合使用,本节也只就这种情况对其作一简要的介绍。
(二)标准成本
所谓标准成本,是在充分调查、分析和技术测定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现已达到的技术水平所确定的企业在有效经营条件下生产某种产品所应当发生的成本。它是目标成本的一种,可以作为控制成本开支、评价实际成本、衡量成本控制业绩的依据。
准确地讲,“标准成本”一词有两种含义:
(1)指“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亦称“成本标准”,是一个单位的概念,它是根据单位产品的标准消耗量和标准单价计算出来的,其计算公式为:
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单位产品标准消耗量×标准单价
(2)指“实际产量的标准成本”,是一个总量的概念,它是根据实际产量和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计算出来的,其计算公式为:
实际产量的标准成本=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按其制定的基础不同,可分为理想标准成本、正常标准成本和现实标准成本。
理想标准成本是以现有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处于最优状态为基础所确定的最低水平的成本。它是根据理论上的生产要素耗用量、最理想的生产要素价格和最高的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所制定的标准成本。由于这种标准成本要求过高,现实中往往难于达到,故在实际中很少采用。
正常标准成本是根据正常的耗用水平、正常的价格和正常的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制定的标准成本。这种标准成本,是根据以往一段时期实际成本的平均值,剔除其中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异常因素,并考虑今后的变动趋势所制定的。由于这是一种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成本,并在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条件没有较大变动的情况下,可以不必修订而继续使用,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现实标准成本是在现有生产技术条件下和有效经营管理的基础上,根据下一期最可能发生的生产要素耗用量、生产要素价格和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制定的标准成本,亦称可达到标准成本。这种标准成本可以包括管理当局认为一时还不能避免的某些低效失误和超量消耗。由于它最切实可行,最接近实际成本,因此既可用于成本控制,也可用于存货计价。在经济形势变化无常的情况下,现实标准成本最为适用。
二、标准成本的制定
产品的生产成本,包括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耗用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大部分,因此,标准成本的制定也是按这三个成本项目分别进行的。其基本形式是以“数量”标准乘以“价格”标准求得,即分别根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标准用量、材料价格标准、人工工资率标准和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进行具体计算。其中,“数量”标准主要是由工程技术部门研究确定的;“价格”标准是由会计部门会同有关责任部门研究确定的。同时,标准的制定,应让标准成本的执行者共同参与,这样,才能使制定出来的标准成本既不偏高,也不偏低,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作用。下面按三个成本项目分别说明标准成本的制定。
(一)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的制定
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等于单位产品所耗用的各种材料的数量标准和价格标准的乘积之和,既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各种材料耗用量标准×各种材料价格标准)。其中,数量标准是指现有生产技术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材料的消耗量,一般由工艺部门在熟悉构成产品的原材料的生产人员的帮助下来加以制定。价格标准是指事先确定的购买材料应付的标准价格,包括购价和运杂费等,按各种材料分别确定。制定价格标准时,应当充分研究市场环境及其发展趋势、供应厂商的报价和最佳采购批量。由于采购部门往往要对材料价格差异负责,因此,他们应参与材料价格标准的制定。
(二)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的制定
在计件工资形式下,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就是计件单价。在计时工资形式下,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等于单位产品的工时耗用量标准与工资率标准之积。即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工时耗用量标准×工资率标准。其中,数量标准就是在现有生产技术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工作时间,一般可通过生产记录或时间和动作研究的方法来确定。价格标准是指工资率标准,即每一标准工时应分配的工资。由于涉及人的因素,制定直接人工标准成本要比制定直接材料标准成本更为困难,有许多因素会引起生产率差异,如人的健康状态、上下级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和其他心理因素等。在制定直接人工标准成本时,这些因素及员工的技能和资历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三)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制定
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等于单位产品的直接人工小时(或其他分配基础)乘以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其中生产单位产品的直接人工小时(或其他分配基础)为数量标准,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为价格标准。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取决于两个因素:①生产量标准,指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能力可能达到的最高生产量。由于企业往往不只生产一种产品,计量单位不统一,因此,生产量标准通常用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小时等来表示。②制造费用预算,包括变动制造费用预算和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计算公式如下:
将上述的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和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加以汇总,就可求得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即:
三、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
成本差异是指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实际成本低于标准成本所形成的差异称为顺差、有利差异或成本节约;实际成本超过标准成本所形成的差异,称为逆差、不利差异或成本超支。
成本差异包括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和制造费用差异三部分。制造费用差异还可进一步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差异。
会计人员不仅要计算这些成本差异,而且要认真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差异,并为成本控制和成本考核提供比较详细的信息。
(一)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www.daowen.com)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是指一定产量的产品的直接材料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标准用量=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材料耗用量标准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是由直接材料价格差异和直接材料用量差异两部分组成的。其中,直接材料价格差异,是指由于材料实际价格脱离标准价格而形成的材料成本差异。其计算公式为:
直接材料用量差异,是指由于材料的实际耗用量脱离标准耗用量而形成的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其计算公式为:
对上面的公式可归纳如下:
计算出差异后,应进一步查明原因,落实责任。
材料价格差异的产生,有很多原因,如供应单位和供应价格的变化、采购批量的变动、材料质量的变化、紧急订货等。一般说来,材料的价格差异应由采购部门负责。但如果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所引起的材料价格变动,则超出了采购部门的控制范围;又如由于生产上的临时需要而进行小批量采购或紧急采购,因不能享受数量折扣或改变运输方式而引起的不利价格差异,也不应由采购部门负责,而应由造成这种情况的有关部门负责。
材料用量差异的产生,也有各种原因,如产品设计和工艺的变更、材料质量和规格的变化、废品率的变化、工人技术操作水平的高低变化和责任心强弱变化等。材料的用量差异一般应由控制用料的生产部门负责。但如因材料质量低劣而增加了废品,或因材料不符合要求而大材小用等原因而引起的不利用量差异,则应由采购部门负责。
总之,在进行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分析,划分责任归属时,应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是指一定产量的产品的直接人工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标准工时=单位产品工时耗用标准×实际产量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是由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和直接人工效率差异两部分组成的。其中,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是指由于直接人工的实际工资率脱离标准工资率而形成的直接人工成本差异。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是指由于直接人工实际工时数脱离标准工时数而形成的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其计算公式为:
对上面的公式可归纳如下:
计算出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后,要进一步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落实差异的责任归属。工资率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工资的调整、对工人安排和使用的变更、出勤率的变化等。工资率差异通常由劳动人事部门或生产部门负责。产生人工效率差异的原因主要有工人技术熟练程度和责任感、动力供应情况、材料的质量和供应的及时性、加工设备的完好程度、作业计划安排的周密性、工作环境等。人工效率差异基本上应由生产部门负责,也可能有一部分应由其他部门负责。例如,由于材料质量低劣而影响生产效率,从而产生的不利人工效率差异,就应该由采购部门负责。
(三)制造费用差异的计算分析
制造费用包括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部分,所以,制造费用差异的计算分析也应按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别进行。
1.变动制造费用差异的计算分析
变动制造费用差异是指一定产量的产品的实际变动制造费用同标准变动制造费用之间的差额。其计算公式为:
变动制造费用差异,由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和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两部分组成。在成本差异分析中,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类似于材料价格差异和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类似于材料用量差异和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其计算公式为:
上面的公式可归纳如下:
变动制造费用是一个综合性费用项目。对其差异的分析,应结合构成变动制造费用的具体明细项目作进一步深入的分析。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根据变动制造费用的弹性预算的明细项目,结合同类项目的实际发生数,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找出差异的原因及责任归属。
2.固定制造费用差异的计算分析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是指一定期间的实际固定制造费用与标准固定制造费用之间的差额。其计算公式为:
上式中的固定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和标准分配率,应分别根据以下两式求得: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的组成,主要有三分法(也称三差异法)和两分法(也称两差异法)两种。所谓三分法,就是把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为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能力差异和效率差异三部分;所谓两分法,就是把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为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和能力差异,即把三分法中的能力差异和效率差异合并为能力差异。下面介绍三分法。
在相关范围内,固定制造费用总额是固定不变的。为了计算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必须设定一个预算工时作为分母。当实际工时小于预算工时,说明企业生产能力利用程度未达到预算规定的水平;反之则说明企业生产能力利用程度超过了预算规定的水平。这种由于实际工时和预算工时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就是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因此,固定制造费用差异除了像变动制造费用差异那样包括开支差异和效率差异外,还包括能力差异。其计算公式如下:
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资源价格的变动(如工资率、税率的变动)、酌量性固定成本(广告费、职工培训费等)的变动、资源数量比预算数量的增减变动、计入本期成本的预提和待摊费用变化等。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主要是由产销量引起的。如经济不景气、产品定价过高、材料供应不足和停电等原因造成销路不足或生产能力利用不充分。形成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的原因与形成直接人工效率差异的原因相同。不论以上哪一种差异,均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正确地落实责任归属。
(四)成本差异计算分析举例
[例7-9] N公司生产A产品需用甲、乙两种直接材料,标准价格分别为6元/kg、12元/kg,单位产品的标准用量分别为15 kg/件、10 kg/件;本期共生产A产品500件,实际消耗甲材料8 000 kg、乙材料4 500 kg,甲、乙两种材料的实际价格分别为5元/kg、13元/kg。实际耗用4 000 h,实际工资总额11 000元;标准工资率为3元/h,单位产品的工时耗用标准为7 h。实际发生了变动制造费用16 000元,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为3.8元/h。本期预算固定制造费用为33 600元,预算工时为4 200 h,实际固定制造费用36 000元。则有关成本差异可计算分析如下:
(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2)直接人工成本差异
(3)变动制造费用差异
(4)固定制造费用差异
四、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
在标准成本法下,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具有以下特点。
1.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的日常核算都是按标准成本计价,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额均计入有关的差异账户。一般设立“材料数量差异”“材料价格差异”“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九个成本差异账户。各种不利差异,应分别记有关差异账户的借方;各种有利差异,应分别记有关差异账户的贷方。
根据差异的确认时间的不同,材料价格差异的处理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在购入材料时就计算其价格差异,将材料的标准成本记入“材料”账户,而将其价格差异记入“材料价格差异”账户。在这种情况下,“材料价格差异”账户核算的是购入材料的价格差异。第二种方法是:购入材料时将其实际成本记入“材料”账户,生产领用材料时才计算价格差异,将领用材料的标准成本由“材料”账户转入“在产品”账户,而将价格差异由“材料”账户转入“材料价格差异”账户。在这种情况下,“材料价格差异”账户核算的是领用材料的价格差异。在下面的举例中,对于材料价格差异的核算采用第二种方法。
2.会计期末对成本差异进行处理。采用标准成本法,期末要对各种成本差异进行处理,结清各个成本差异账户。成本差异的期末处理方法有以下两种。
(1)将本期的各种成本差异,按一定的比例分配给期末在产品、期末库存产成品和本期已售产品。分配比例一般按期末在产品、期末库存产成品和本期已售产品的标准成本确定。这样分配差异后,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项目(在产品和产成品存货)和利润表中的产品销售成本均反映的是实际成本。
(2)将本期发生的各种差异全部计入当期损益。在这种处理方法下,资产负债表中的“在产品”和“产成品”项目只反映标准成本。采用这种方法的理由是:本期发生的成本差异是本期成本控制的功过,应当全部体现在本期的损益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各期的利润如实地反映各期生产经营工作的绩效;标准成本才是真正的正常成本,所以,期末资产负债表中的在产品和产成品存货项目以标准成本反映更能如实地体现资产的价值;简化了成本核算的手续。但如果成本标准已经陈旧过时,那么,采用这种方法就会使会计报表反映失实,因此,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基本相符且产品数量较少的情况。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标准成本进行不断地修订,使其符合实际。下面举例说明标准成本法下的账务处理。
[例7-10] 仍以[例7-9]中N公司的有关业务为例,并假设N公司“在产品”和“产成品”账户均无期初余额,本期投产的500件A产品均已全部完工,并已全部出售,每件售价为600元。
(1)领用材料、将直接人工成本、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的会计分录(购入材料及实际支付以上各该项费用的会计分录从略)。
①领用材料的会计分录。根据例7-9,投产500件A产品的直接材料的有关数据如下。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6×15+12×10)×500=105 000(元)
直接材料实际成本:5×8 000+13×4 500=98 500(元)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3 500(元)(有利差异)
直接材料数量差异:-3 000(元)(有利差异)
根据以上数据,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②将直接人工工资计入产品成本的会计分录。根据例7-9,投产500件A产品的直接人工的有关数据如下: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3×7×500=10 500(元)
直接人工实际成本: 11 000(元)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 -1 000(元)(有利差异)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1 500(元)(不利差异)
根据以上数据,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③将变动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的会计分录。根据例7-9,可将变动制造费用的有关数据列示如下。
标准变动制造费用:3.8×7×500=13 300(元)
实际变动制造费用: 16 000(元)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800(元)(不利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1 900(元)(不利差异)
根据以上数据,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④将固定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的会计分录。根据例7-9,可将固定制造费用的有关数据列示如下。
标准固定制造费用:8×7×500=28 000(元)
实际固定制造费用: 36 000(元)
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 2 400(元)(不利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 1 600(元)(不利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4 000(元)(不利差异)
根据以上数据,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2)结转完工入库产品标准成本的会计分录。完工入库500件A产品的标准成本如下。
(3)产品销售的会计分录
(4)结转已售产品标准成本的会计分录
(5)结转本期各项成本差异。期末,根据各成本差异账户编制成本差异汇总表如表7 14所示。
表7-14 成本差异汇总表
由于本例中没有期末在产品和产成品存货,所以当期成本差异直接调整已售产品成本,计入当期损益。
根据表7-14,做各种成本差异的结转分录。
五、标准成本法和定额法的比较
标准成本法与定额法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两种成本制度的实施都是为了实现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两者具有基本相同的功能和实施环节。采用标准成本法或定额法时,都要在实现制定产品应该发生的成本,各项成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转移,都以标准成本或定额成本为依据,同时进行成本差异的归集分配,达到计算产品成本、控制成本费用发生以及绩效评价的目的。
但是,标准成本法和定额法在具体运用上还是存在一些区别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定额法要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而在标准成本法下,一般只计算产品的标准成本,不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
(2)定额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差异凭证及严格的传递程序,而标准成本法并未作具体说明。
(3)在定额法下,对成本差异的核算较为简单,只核算各成本项目的成本差异,且不为各种成本差异单独设置会计科目,而是与定额成本在同一个成本明细账中进行核算。在标准成本法下,对成本差异的核算较为详细,要为各种成本差异分别设置科目进行核算,为管理当局提供更详尽、更科学的决策信息。
(4)在定额法下,要将成本差异在各种产品之间以及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而在标准成本法下,对成本差异的处理,企业一般采用前述的第二种方法,即将其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5)在定额法下,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所依据的定额成本都是现行的;而在标准成本法下,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所依据的标准成本又多种多样,如现实标准成本、正常标准成本和理想标准成本等。
第四节 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实际应用
一、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同时应用
在下列情况下,一个企业或车间往往同时应用几种成本计算方法。
(1)一个企业的各个生产车间的生产类型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例如,基本生产车间是大量、多步骤生产某种产品,而辅助生产车间则是大量、单步骤的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基本生产车间可以采用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而辅助生产车间则可以采用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
(2)一个企业的各个生产车间的生产类型相同,但管理上的要求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例如,两个基本生产车间都是大量、多步骤生产,分别生产甲、乙两种产品,但管理上要求分步骤计算甲产品成本,而对乙产品则不要求分步骤计算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对甲产品应采用分步法计算其成本,而对乙产品则可以采用品种法计算其成本。
(3)一个企业生产多种产品,由于各种产品的生产类型或管理上的要求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
二、几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结合应用
计算一种产品的成本,在下列情况下,往往结合采用几种成本计算方法。
(1)一种产品的不同生产步骤,由于生产类型和管理要求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
(2)在一种产品的不同零部件之间,由于管理上的要求不同,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例如,某种产品由若干种零部件组装而成,其中不外售的零部件一般不要求单独计算成本;经常外售的零部件,管理上要求计算零部件成本,则应按照其生产类型和管理要求,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单独计算成本。
此外,分类法和定额法是为了简化成本计算工作或加强定额管理而采用的两种辅助方法,它们与生产类型的特点没有直接联系,在各种类型的生产中都可以采用,但必须与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应用。
总之,在实际的成本计算工作中,应根据企业的不同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考虑企业的规模和管理水平,灵活应用各种成本计算方法。
本章小结
(1)产品成本的分类法是按产品类别归集生产费用,在计算某种产品总成本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标准在类内各种产品之间分配计算每种产品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在企业中,如果生产的产品品种、规格繁多,且不同品种、规格的产品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为了简化成本计算工作,就可以采用分类法来计算产品成本。
(2)采用分类法,首先将产品按照其所耗用的材料、产品的结构、产品经过的生产工艺过程等标志划分为若干个类别,然后采用基本成本计算方法中的一种计算各类产品的总成本。然后再选择合理的分配标准,分别将每类产品的成本,在类内的各种产品间进行分配,计算各种产品的成本。
(3)定额法是以事先制定的产品定额成本为标准,在生产费用发生时,就及时提供实际发生的费用脱离定额耗费的差异定额,让管理者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生产费用的发生额,并且根据定额和差异额计算产品实际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和控制方法。在定额法下,产品实际成本=按现行定额计算的产品定额成本+(-)脱离现行定额的差异+(-)直接材料或半成品成本差异+(-)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差异。
(4)标准成本法是一种与实际成本法相对应的成本计算方法。在实际成本法下,产品成本是以生产过程中实际耗费的各种费用来计算的;而在标准成本法下,产品成本是以标准成本来计算的。
(5)标准成本按其制定的基础不同,可分为理想标准成本、正常标准成本和现实标准成本。理想标准成本是以现有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处于最优状态为基础所确定的最低水平的成本。正常标准成本是根据正常的耗用水平、正常的价格和正常的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制定的标准成本。现实标准成本是在现有生产技术条件下和有效经营管理的基础上,根据下一期最可能发生的生产要素耗用量、生产要素价格和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制定的标准成本。
(6)成本差异是指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成本差异包括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和制造费用差异三部分。会计人员不仅要计算这些成本差异,而且要认真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差异,并为成本控制和成本考核提供比较详细的信息。
(7)联产品是以同种原料在同一生产过程中生产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主要产品。联合成本的分配,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分离点市价法、实物计量法、预计可变现净值法和不变毛利率可变现净值法等。
(8)副产品是指在同一生产过程中,使用同种原料,在生产主要产品的同时附带生产出来的非主要产品。为简化核算,对副产品可以不单独计算成本,而采用分类法,将副产品与主产品合为一类开设成本计算单,归集它们所发生的各项费用,计算其总成本;然后,将副产品按照一定的方法计价,从总成本中扣除,以扣除后的成本作为主产品的成本。
(9)等级产品是指品种、规格相同,但质量等级不同的产品。根据产生不同等级产品的不同原因,其成本计算可分别采用按实际产量分配和按系数分配这两种不同的方法。
(10)在实际的成本计算工作中,应根据企业的不同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考虑企业的规模和管理水平,结合应用各种成本计算方法。
本章术语
分类法;系数法;定额法;脱离定额差异;材料成本差异;定额变动差异;联合产品;副产品;等级产品;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成本差异;价格差异;效率差异;开支差异;能力差异;两分法;三分法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分类法的特点和计算程序。
2.分类法有哪些优缺点?应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简述定额法的特点和计算程序。
4.什么是标准成本?如何进行制定?
5.标准成本差异如何进行计算?制造费用标准成本项目差异的计算与其他标准成本项目差异的计算有什么不同?
6.为什么把成本差异分为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两大类?哪些是数量差异?哪些是价格差异?
7.什么是有利差异?什么是不利差异?
8.标准成本法与定额法有何联系和区别?
9.在标准成本法下,成本差异如何进行账务处理?
10.联产品的联合成本分配主要有哪几种方法?
11.副产品成本计算有何特点?
12.什么是等级产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不同形成原因对等级产品成本计算有什么影响?
业务计算题
1.某企业生产甲类产品,类内又有A、B、C、D四种产品,采用分类法计算产品成本。直接材料费用按系数计算分配,分配标准为每种产品的材料费用定额。其他费用按定额工时的比例计算分配。甲类产品的产量和产品成本计算单等资料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甲类产品产量、材料费用定额、定额工时资料
其中C产品为标准产品。
表2 甲类产品成本计算单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采用分类法计算类内每种产品的成本,并将计算结果填入表3中。
表3 甲类产品完工产品成本计算单
2.某企业生产甲产品,某零件从本月初起对原材料定额进行修改,将单位原材料费用由原来的280元调低到266元。甲产品月初在产品的定额费用为515 600元。要求采用系数法计算甲产品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差异。
3.某产品月初在产品数量为400件,原材料定额成本为30 kg/件,单价为2元,本月份修订定额为28 kg/件,计划单价成本为2.1元。本月的产量为600件,耗用原材料共8 000 kg。该产品的原材料是一次投入的。
要求:(1)计算脱离定额差异。
(2)计算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差异。
(3)在产品明细账中列示原材料的实际费用,以简表列示。
4.某企业生产一种产品,采用定额法计算成本。该产品由A、B、C三个部件组成。A部件由甲、乙、丙三个零件组成。各种零件有关的定额资料如下。
(1)甲零件材料消耗定额16 kg,每千克计划单价10元;工时消耗定额为10 h。A部件需要甲零件4个;
(2)乙零件材料消耗定额10 kg,每千克计划单价8元;工时消耗定额为18 h。A部件需要乙零件8个;
(3)丙零件材料消耗定额6 kg,每千克计划单价6元;工时消耗定额为16 h。A部件需要丙零件10个。
(4)装配A部件的工时定额为12 h。
(5)每小时工资及福利费定额为4 h,制造费用定额为3元。
B部件的定额成本为600元,C部件的定额成本为1 670元。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计算产成品单位定额成本。
5.某工业企业大量生产一种产品——甲产品。在生产该种产品过程中产生废料,经过加工处理,可以成为副产品——乙产品。甲产品的生产和乙产品的加工处理,都是单步骤生产,在同一个车间内进行。
本月(7月)甲、乙两种产品的实际生产费用、生产工时和产量资料如下。
甲产品领用原材料49 000元,甲产品的生产工时为7 500 h,乙产品的生产工时为500 h。
该车间的生产工人工资及福利费为3 200元,制造费用为5 600元。这些费用都按生产工时在甲、乙两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甲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料2 000 kg,每千克定价0.15元,全部为乙产品耗用。
甲产品产量为1 000件,乙产品产量为250件。
甲产品成本中的原材料费用比例很大,因而甲产品的在产品按所耗原材料的定额费用计价。其月初在产品的原材料定额费用为3 750元,月末在产品的原材料定额费用为5 500元,乙产品的月末在产品很少,不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
要求:(1)编制工费分配表,分配主、副产品应负担的加工费用。
(2)登记产品成本明细账,计算主、副产品的实际成本。
6.某企业本月生产甲产品10 000件,实际耗用材料24 000 kg,成本为36 000元。甲产品直接材料标准用量为2 kg/件,标准价格为1.8元/kg。试进行有关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析。
7.某企业本月生产A产品600件,实际耗用直接人工900 h,支付直接人工成本2 700元。A产品直接人工的标准工时为1 h/件,标准小时工资率为4元/h。试进行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的分析。
8.某企业本月固定制造费用的资料如下: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额 48 000元
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支付数额 49 000元
预计产量标准总工时 12 000 h
实际耗用工时 11 000 h
实际产量应耗用标准工时 10 000 h
要求:分别采用两差异法和三差异法确定固定制造费用的成本差异。
9.某企业生产A产品,其标准成本资料如下:
直接材料 (3×5元/kg) 15元
直接人工 (5 h×15元/h) 75元
制造费用
变动部分 (5 h×6元/h) 30元
固定部分 (5 h×8元/h) 40元
单位产品标准成本160元
制造费用预算:全月固定制造费用320 000元,变动制造费用240 000元,按正常开工40 000直接人工小时分配: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320 000元/40 000 h=8元/h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240 000元/40 000 h=6元/h
本月该企业生产A产品7 800件。
该企业本月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如下:
购进材料25 000 kg,单价5.20元/kg,共计130 000元。耗用材料23 100 kg。实际耗用的直接人工小时为40 100 h,支付直接人工成本585 460元。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为600 000元。
要求:
(1)计算本月A产品的标准生产成本。
(2)根据上述资料进行各项成本的差异分析。
(3)根据本月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编制有关会计分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