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型城镇化的六个方面内涵

新型城镇化的六个方面内涵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和本质要求。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把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根本利益贯穿到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城乡一体、四化同步、文化传承则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和重要前提。具体地讲,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新型城镇化的六个方面内涵

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和本质要求。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把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根本利益贯穿到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

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特征,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采取新的模式和方法,促进城镇化向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方向转型。

城乡一体、四化同步、文化传承则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和重要前提。推进城镇化不单纯是城镇的建设问题,还涉及城乡发展一体化以及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文化传承的问题。要在城乡一体化、四化同步和文化传承的前提下,有序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具体地讲,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增进城乡居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关注民生社会问题,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促进城乡居民机会均等和成果共享,走平等、包容、安全的和谐型城镇化之路。

以人为本要求城镇化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要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消除户籍歧视、城乡歧视和区域歧视,促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子女教育、公共就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二要赋予进城农民与城镇居民平等的权益,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农民进城不能以放弃农村的财产权益为代价。这些财产包括农民在农村拥有的住房、宅基地、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股份等。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集中,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格局下,农民的减少以及随之进行的产权交易,将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刺激农村经济增长,由此破解“三农”问题。三要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提高进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深入人心,以此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立足中国国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推动城镇化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不可持续向可持续发展转变,实现更高质量的健康城镇化。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在会议上着重强调:“粗放扩张、人地失衡、举债度日、破坏环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了,也走不通了。在这样一个十分关键的路口,必须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切实把握正确的方向。”

集约智能要求城镇化要做到:一是必须降低城镇化的资源代价。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大力推广城市节能、节材、节水、节地技术,提倡节能节地型建筑,培育节约型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高效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的长效机制,走紧凑节地、高效节约的集约型城镇化道路,减少城镇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提高城镇资源配置效率。二是必须科学确定各类城镇建设密度。研究制定各项集约指标和建设标准,强调紧凑、集中、高效的城镇建设模式,充分挖掘城镇土地潜力,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促使城镇从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形成紧凑、高效的城镇用地格局,建设紧凑型城镇、紧凑型社区、紧凑型园区、紧凑型村庄,防止城市过度蔓延和无序发展。三是加强城镇化建设的智能化水平。坚持城市建设与智慧系统建设相结合的基本理念,综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积极推动城镇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园区建设,完善智慧型产业体系和交通体系,强化城市智慧管理,依靠智能技术和智慧管理破解“城市病”,智慧地推进城镇化建设。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也提出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新型城镇化要求:一要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流、湖泊、森林、农田等,构建开放的城镇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二要科学确定开发强度,划定生态红线,合理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建设可持续宜居的美丽城镇,创造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的良好人居环境。三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四是积极推广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技术,加快构筑绿色生产和消费体系,推进生态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阳光城市”建设,推动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城镇化格局,促进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走绿色、低碳、环保、宜居的可持续城镇化之路。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在湖北省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考察农村工作并同部分村民座谈时说:“我们既要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也要有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两个方面要同步发展。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习近平的讲话指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大战略的两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有机组成部分。(www.daowen.com)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打破城乡分割,推动城乡融合互动和一体化,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型的新型城镇化模式。这就要求:一要推进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就是要打破城乡界限,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把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开展全域规划布局,推进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一体化。二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必须统筹规划,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辐射和覆盖,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三要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就是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把城市产业和农村产业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整合城乡各种资源,沟通城乡之间的产业联系,促进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引导城市产业和企业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产业互补互促,相互融合,共生互荣。四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就是要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五要推进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就是要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对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全面改善和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六要推进城乡社会治理一体化。就是要统筹城市与农村社会治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完善社会治理和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乡社会融合,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不和谐因素,推动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2013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城镇化与工业化一道,是现代化的两大引擎。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习近平的讲话为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2017年,新疆哈密市伊吾县盐池镇的城镇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图为盐池镇寄宿制学校校车准备送低年级学生和幼儿园孩子回家。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求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其中,工业化是支撑,城镇化是载体,信息化是手段,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必须把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四化同步和互动发展的新格局。这就要求:一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要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提升信息化水平,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工业化质量和水平。二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城镇化对拉动投资扩大内需的带动作用,为工业化提供市场需求和空间载体,另一方面利用工业化对推动产业发展、提供就业岗位的作用,提升城镇化规模和水平。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既为工业化创造了机会,又为城镇化提供了动力源泉。三是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一方面要把推进城镇化作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器,实现农业的装备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和提供市场,另一方面又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城镇化的推进提供支撑和保障。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的相互协调,有助于治理“城市病”和“农村病”,最终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提出:“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1)习近平的讲话指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大战略的两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有机组成部分。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以加盟的形式推广农村连锁书店模式,并逐步实现“小连锁”在该省级中心镇的全覆盖,为农村织起一张规范而强大的文化服务网,让农村读者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文化服务。图为几名学生在新华书店天凝连锁店里看书。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传承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一是注重城镇特色和品质。在城镇建设中,坚决杜绝盲目崇拜模仿外来建筑文化,要突出地域风貌、民族特色,要弘扬传承本土文化,建设具有中国地域风貌和文化特色的城镇;要突出本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建筑雷同,同时也要避免片面追求“新、奇、特”的建筑表现形式。在城镇改造中,要避免大拆大建,对具有当地文化特色、历史故事的文物、“老建筑”、老街区要严格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二是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在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提升自然村落功能,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另一方面要保留乡村原有的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特别是那些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居,尽可能不改变村庄原始风貌,延续乡村的历史文脉。

总之,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立足中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不足、城乡区域差异大的基本国情,坚持以人为本、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城乡一体、四化同步、文化传承,走多元、渐进、集约、和谐、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化健康发展新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