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传统扶贫模式的比较研究

传统扶贫模式的比较研究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整村推进强调民主参与“扶真贫”。扶贫受益人口的认定主要通过村民大会来民主决策,最大限度地保证真正贫困的农户得到帮助。贫困农户参与扶贫项目的决策、实施和监督等全过程,体现了贫困农户的主体作用,极大地提高扶贫对象的积极性。社会扶贫是由中央政府倡导、各级政府率先垂范、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一种扶贫模式。

传统扶贫模式的比较研究

(一)整村推进模式

1.整村推进模式的优势

整村推进模式的最明显优势在于能集中有限资源,有重点地分期、分批解决贫困村最突出的问题。有效解决了以往扶贫资金分散、形不成合力的问题,从而提高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整村推进强调民主参与“扶真贫”。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贫困群众对整个扶贫过程的知情权、选择权、决策权、监督权和管理权,强调贫困人口参与的重要性。扶贫受益人口的认定主要通过村民大会来民主决策,最大限度地保证真正贫困的农户得到帮助。贫困农户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较高,从而提高贫困农户自主脱贫、自我发展的能力。因为整村推进以村级扶贫规划为切入点,项目选择更加符合贫困农户的发展需求,针对性强,落实起来就更加容易。贫困农户参与扶贫项目的决策、实施和监督等全过程,体现了贫困农户的主体作用,极大地提高扶贫对象的积极性。

2.整村推进模式存在的问题

整村推进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户参与门槛设置过高。除了政府的整村推进项目资金投入外,无论是基础设施项目还是产业开发项目都需要农户自筹一大部分资金。这就使得那些本应该得到扶持的低收入农户由于没有能力筹措资金而被排斥在项目之外。二是整村推进模式是改善贫困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一种有效方式,对解决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基本生产和生活问题有着积极作用,但由于资金和项目总体规模小,无法解决区域性的全部贫困问题。三是出于对资金使用效率和回收率的考虑,资金更容易投放到那些并不一定最贫困但却能够解决资金使用、回收以及配套问题的农户,因此难以保证最贫困的人口得到最大的帮扶。

(二)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是新时代我国农村开发式扶贫的主要模式之一。产业扶贫主要通过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产品为原料,以加工或销售企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发展,从整体上解决贫困农户的温饱。

1.产业扶贫模式的优势

产业扶贫模式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可以形成政府、企业和农户共赢的局面。政府、龙头企业和农户通过利益联结机制,结成责任和利益紧密相连的利益共同体,政府主要发挥组织、协调、引导作用,做好顶层设计,龙头企业主要联通市场,起好带动作用,农户则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公司带动、基地带动、合作组织带动、优势产业带动和乡村旅游等产业扶贫手段,企业在较短的时期内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产生规模经济效益,而农户的收入稳定增加,同时生产经营风险降低,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水平得到提升。二是可以促进区域优势特色产业迅速发展,贫困农户收入明显增加。在产业扶持下,优势产业较易形成规模。随着龙头企业的逐步发展壮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扶贫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越来越多的农户参与到主导产业经营中来,贫困农户的收入实现明显增加。

2.产业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

产业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产业结构趋同。由于大多数贫困地区自然资源和传统产业都很相似,这就很容易出现一个地区开发出一个具有经济效益的扶贫产业,相邻近地区也发展同一产业,但加工企业配套不足,最终导致产品的供大于求而滞销的问题。不仅没有实现贫困户收入增加,反而严重挫伤了他们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容易偏离扶贫目标。企业的逐利性目标决定了企业在遭遇市场或自然风险时,企业利益与农户的利益往往发生冲突。大部分企业容易忽略扶贫目标和规划,让农户独自面对市场,导致农户利益受损,从而让农户对产业扶贫失去信心。三是产业发展为了追求短期高效益,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贫困地区在实施产业开发项目时,为追求短期高效益,易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进行掠夺式开发扶贫,把会导致环境污染的开发项目作为当地支柱产业来培育,结果导致土地荒漠、水源污染、森林植被严重破坏等问题。贫困现状不但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反而使得脱贫致富的道路更加艰难。

(三)搬迁式扶贫(www.daowen.com)

搬迁式扶贫模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救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其特征是实现人地分离,让人离开已不再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区,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居住、发展。

1.搬迁式扶贫模式的优势

搬迁式扶贫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直接让贫困户摆脱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加快脱贫致富。二是搬迁后就业增收的平台更广阔。各级政府对搬迁农户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农户的商品意识不断提升,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同时,搬迁后的农民就业机会显著增加,外出务工或就地从事二、三产业,增收渠道大大拓宽,为促进贫困农户收入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可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移民搬迁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加快了城镇建设步伐,带动了城镇繁荣和经济发展。移民户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卫生、社保、教育等待遇,提高了移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转变了农民的增收方式,使得移民搬迁扶贫和统筹城乡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2.搬迁式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

搬迁式扶贫模式的主要问题:一是搬迁扶贫投入巨大,牵涉人口众多,搬迁工作跨度大、周期长,一般是一年建设、两年定居、三年配套、四年巩固、五年才能步入发展。二是易地搬迁扶贫的资金,以国家易地扶贫专项资金为主,同时还有来自省、地、县财政以及扶贫办、电力交通水利等部门的配套资金,各类配套资金到位难度大,影响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由于贫困地区财政十分困难,地方配套及自筹资金到位率低,从而影响项目进度。三是移民搬迁工作重点集中在移民安置地的建设,而后续管理很容易被忽视。社区管理、基层组织建设、科技培训和生产服务指导等方面的工作还很薄弱,与贫困户亟待改变贫困面貌的愿望还不相适应。

(四)社会扶贫

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政府始终注重发扬这一优良传统。社会扶贫是由中央政府倡导、各级政府率先垂范、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一种扶贫模式。实践证明,在坚持政府主导扶贫的前提下,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共同推进减贫事业发展是加大脱贫攻坚力度、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有效举措。

1.社会扶贫模式的优势

社会扶贫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参与帮扶的群体巨大,从中央、地方政府到各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再到民间力量,社会扶贫需充分调动了各界力量与资源,从政策、思想、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二是扶贫形式多样,如智力支边、希望工程、光彩事业、文化扶贫、扶贫拉力计划、春蕾计划、博爱工程、幸福工程、农业科技示范入户工程、双学双比、巾帼扶贫等,这些扶贫济困活动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三是扶贫资源来源广泛,既有国家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又有各种渠道募集争取来的本土资源,还有从海外渠道引进的资源,既有资金和物资投入,又有科技、信息的支持等。

2.社会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

社会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很多单位在帮扶过程中,对帮扶的认识不清,以为只是简单地给贫困农户送点钱、送点物就完成了本单位的帮扶工作。其实扶贫更重要的是通过帮扶,使贫困户的思想观念、自身素质以及市场适应能力有所提高,而非简单地获取钱物。二是社会帮扶具体到各帮扶单位、部门或党员干部个人的时候,缺少明确且可操作的目标,这使得帮扶单位和个人在开展工作时只是凭借自身的热情。而且帮扶单位的大部分工作人员都身兼数职,扶贫工作很难做实做细,导致扶贫效果不理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