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存环境恶劣,土地资源贫乏
乌蒙山区位于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结合部,山高谷深,地势陡峻,为典型的高原山地构造地形。该区域山高、坡陡、谷深,气候冷凉,生存环境恶劣。耕地质量较差,25度以上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比重大,耕地大都在30度甚至40度以上的山坡上。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极其瘠薄。根据国家相关的主体功能区区划,属于限制性开发地区。然而,该片区人口增长较快,人均耕地少,土地产出低,人地矛盾尖锐,扶贫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比如乌蒙山区最贫困的昭通地区人均耕地不到1亩,部分耕地坡度在40度以上。该区域开发历史较长,人口基数大,人口密度高,人地矛盾突出。以昭通为例,巨大的人口基数已远远超过土地的承载能力,每平方千米的平均人口密度达200多人,高于全省116人的平均水平。上海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它的郊县每平方千米也只有776人,而镇雄县乌峰镇每平方千米有921人,泼机镇每平方千米890人,人口密度均超过上海郊县。土地资源贫乏,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农民脱贫致富难。
(二)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差
片区内农业基础设施非常薄弱,交通通达率低,水利化程度低,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能源建设滞后,信息化建设缓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弱。片区内交通主干道网络尚未形成,道路等级低,47.4%的县城不通二级公路。15.1%的乡镇不通沥青(水泥)路。76.8%的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31.3%的行政村不通公路。没有完成农网改造的行政村占38%,不通电的自然村占9%。区域内水利设施薄弱,工程性缺水、资源性缺水问题突出,基本农田有效灌溉率只达到37.2%,还有32%的农户存在饮水困难,比例高于全国的其他地区。由于基础设施的薄弱,该片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缺水、缺地、交通不便成为农业发展的巨大阻力。
(三)自然灾害频繁,因灾致贫返贫现象突出
乌蒙山区干旱、洪涝、风雹、凝冻、低温冷害等气象灾害,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同时,因为开发历史较早,生态破坏严重,人口负荷压力大,土地承载超负荷,过度开发,自然生态环境恶化。该区域多年来地震、低温冰冻、干旱、滑坡泥石流、风雹、洪涝、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频繁,且由于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片区内建筑抗震率极低,减灾防灾体系又不健全,导致该片区内灾害受损极其严重,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现象突出。以昭通市2009年为例,有11个县区、143个乡镇、1178个村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304.7万人,因灾死亡39人,失踪2人,因灾倒塌房屋516户1860间,因灾严重损坏3306户9766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9亿元。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昭通鲁甸发生6.5级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22.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2.58万户8.09万间房屋倒塌,4.06万户12.91万间房屋严重损坏,15.12万户46.61万间房屋一般损坏。
(四)基本公共服务滞后,社会发育程度低(www.daowen.com)
乌蒙山片区现有公共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基本需求,上学难、看病难、保障水平低仍是制约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科技发展水平较低,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群众生育观念落后,出生缺陷多发。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设施落后,人均受教育年限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人口素质不高,人均教育、卫生支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2%。相当部分群众市场意识淡薄,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妇幼保健力量弱。科技服务推广体系不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水平低。人畜混居现象严重。艾滋病问题突出,地方病严重。此外,由于乌蒙山区地处高山大谷地带,自然村落之间相距非常遥远,形成了特殊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人口素质低导致了该区域社会发育程度低,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深度贫困突出,贫困代际传递,扶贫难度大。
(五)扶贫资金投入不足,发展缓慢
乌蒙山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普遍较差,扶贫开发资金需求巨大,使得扶贫资金需求与投入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我国现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扶贫工作领导体制决定了扶贫资金的管理和分配权力掌握在县级以上机构,扶贫资金在分配上更多体现的是上级意愿,缺乏灵活性,甚至可能与基层想法及实际情况脱节。而且在扶贫资金的分配上也缺乏差异性,如果依照其他地区的扶贫资金分配方式来划拨扶贫项目资金,该地区无法获得足额的配套资金,扶贫项目实施难度较大。此外,由于配套资金的缺乏,乌蒙山区很难获得项目支持,这进一步导致其在项目申报的竞争入围中总是处于劣势。
乌蒙山区冷凉的气候长期制约农业的发展,单季生产、品种单一、灾害频发等问题制约农业生产。当地的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产业优势,对农民增收有较好促进作用的种养业普遍规模较小、发展缓慢。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低,也缺乏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和基地,导致农户的经济效益差,产业难以发展,不论是县域经济还是集体经济都较薄弱。同时,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一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民的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种植和养殖,家庭经营,特色农业、优质农业、高效农业发展缓慢。由于交通不便,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更是滞后。农民缺乏增收的渠道,2014年,乌蒙山片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仍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28.6%和61.0%。加之底子薄、欠账多,群众经济收入低,资金自筹能力弱,无法投入资金进行再生产,导致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土地撂荒情况普遍,空心村现象突出。虽然近年来,区内的一些政府部门联合金融机构设立了一批产业发展基金,再投入能力有所改善,但是,与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其他地区相比,乌蒙山片区的再投入能力依然较弱,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依然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