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耕地和人口:纺锤形分布更加明显

耕地和人口:纺锤形分布更加明显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乌蒙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冷凉、耕地细碎,耕地垂直分布也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纺锤形”分布。随着国家易地扶贫搬迁等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以及乌蒙山区内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地不断加大,耕地和人口更加向中高海拔地区集中,“纺锤形”特征更加明显。

乌蒙山区因山地较多,平坝较少,为了尽量留下较好的土地作为耕地,方便生产生活,该地区的耕地和人口分布均呈现“纺锤形”结构,即乌蒙山区内耕地及人口都相对集中于中高海拔地区,低海拔地区由于山谷较深,生态脆弱,耕地面积较少,人口也相对较少;高海拔地区由于气候冷凉,不适宜作物生长和人类生存,同样耕地少,人口少。

近年来,乌蒙山区由于人口压力和生存空间缩小,以及经济发展导致的显著的地区差异,出现了人口的大量外流。同时,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原来住在海拔较高的山区里的农户,逐步将住房建在海拔相对较低的缓坡地带,原来住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地带的农户,为防止泥石流和洪涝灾害而迁移到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乌蒙山区人口呈现出向中高海拔地带逐步集中的趋势,人口分布呈现出“纺锤形”结构。随着气候变化,高海拔地区的人口压力增大,生存空间逐步缩小,大量的人口外流。乌蒙山区一直以来人地关系矛盾突出,“人口多,耕地少”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乌蒙山区人口的流动性增强,高海拔地区和低海拔地区由于生存条件恶劣,这些地区的人口外流增强。以上这些人口的变化,使得乌蒙山区人口大部分集中在海拔1600~1900米的区域,海拔在1600米以下的地区人口密度海拔高度下降而逐步减少,海拔高于1900米地区的人口密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逐步递减。

乌蒙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冷凉、耕地细碎,耕地垂直分布也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纺锤形”分布。乌蒙山区海拔为1000米左右的地带,多为较深的河谷地带,水流湍急,河谷两边山坡陡峭,雨季泥石流、山体滑坡自然灾害频发,整个乌蒙山区境内峰高谷深、坝子较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部分坡度较缓的耕地转变为农村居民点,有些耕地因道路等的建设而被占用,使得原本就少的耕地资源更加稀缺。在中间海拔区域,地势较早缓、气候温和、降水量适中,比较适宜人民的经济活动,也比较能满足该区域的人体健康需要。这些地方甚至形成一些小坝子,小坝子的土层深厚,保水保肥能力强,土壤肥力较好,加之适宜的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乌蒙山区海拔高度超过2500米的地区,坡度逐渐变大,不宜开垦,并且,该海拔区域气候寒冷、空气稀薄,不利于农作物生长。近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生态环境保护受到高度重视,坡度较大的耕地逐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使得高海拔地区的耕地大幅减少。(www.daowen.com)

随着国家易地扶贫搬迁等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以及乌蒙山区内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地不断加大,耕地和人口更加向中高海拔地区集中,“纺锤形”特征更加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