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工业文明时期,土地依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但工业化不断破坏、剥削土地肥力,不断污染土地。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农业的机械化生产,一些农民逐渐脱离土地。当然,由于人们历史上长期依赖土地而生存,长期在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对土地产生了浓厚的感情。由于对土地的眷恋,一部分农民难以割舍土地而去从事其他行业。
我国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中,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城镇化水平,要进行城镇化建设,就必然要把一些农用土地转化为建设用地。乌蒙山区和全国各地一道,积极开展城镇化建设,大量的土地被用于房地产开发、工厂建设以及城镇其他配套设施建设,使得原来就紧缺的土地资源不断减少。虽然采取了一些占补平衡措施,但因城镇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被占用的土地大多是相对集中、平缓的土地。乌蒙山区土地山地多,平坝少,工业化、城镇化对土地的占用,使得乌蒙山区的耕地更加细碎、耕地质量下降。此外,乌蒙山区矿产资源丰富,由于过度开采矿产资源,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发。乌蒙山区的工业文明,使得该区域内的人地关系紧张。
以寻甸县为例:
1.土地资源特点
全县土地资源,概括起来有以下六个特点:
(1)山地多,平坝少。据1983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全县海拔在1900米以上的山地有472417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7.53%,万亩以上的坝子有5个(城关、羊街、倘甸、鸡街、凤仪),千亩以上坝子有10个(七星、河口、金所、功山、尹武、摆宰、金源、柯渡、先锋、可郎),平坝面积673023亩,仅占12.5%。山地多给发农业展生产造成一定困难,但是,山沟和峡谷的地形起伏,形成了局部小气候,这也为山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少。寻甸县土地总面积居昆明地区第四位,1996年末总人口469811人,人均占有土地11.5亩,低于全省人均土地面积14.4亩的水平和全国人均土地面积12亩的水平。
(3)林地面积大,耕地面积小。根据1995年土地详查提供的数据,林地面积为1807.2平方千米,(271080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0.23%,耕面积为1053平方千米(1580132.4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9.28%。
(4)难开发利用的土地多,耕地后备资源少。在土地总面积中,未利用的土地面积为683142.9亩,包括荒草地、沼泽地、石沙地、裸岩石砾地、田坎和其他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2.66%。尚有宜农荒地64160亩,54865亩可开垦为农耕地。按垦殖率65%计算,可净增耕地35662亩,耕地后备资源少。(www.daowen.com)
(5)土壤类型多,红壤面积大。境内土壤类型较多,据1959年第一次土壤普查结果,全县有10个土类,15个亚类,36个土属,71个土种。海拔在1500~2300米的地区为山原红壤;2300~2760米的地区为山地黄棕壤,2500~3000米的地区为棕壤,2900~3100米的地区为暗棕壤,2800~3300米的地区为亚高山草甸土。其中,红壤面积为最大,占土地总面积的62.90%;棕壤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17.3%;紫色土壤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5.14%;其他土类面积占14.66%。耕地土壤的干、酸、瘦、薄、漏、冷、粘等七大障碍因素,制约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6)水土资源匹配不协调。寻甸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5099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值的5倍,平均每亩耕地分摊水量3672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6倍。但由于河谷深切,山势陡峻,可直接利用的水资源不多,很多径流深度低值区普遍存在着水土资源分布不相适应的情况。从三大水系看,普渡河水系是寻甸西北部坝子内的主要水系,有牛街河、马街河、鸡街河、柯渡河,可郎河流入,总径流面积为1290平方千米,年平均降水量为5.6亿立方米,为以上五个坝子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山区水资源虽然丰富,但耕地分散,地高水低,水资源利用率很低。
2.土地开发利用特点
寻甸县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类型丰富多样。按土地分类系统划分,除海洋、沙漠、戈壁以外,其他土地类型在全县几乎都有分布。既有亚热带用地类型,又有温带用地类型,还有高原寒带用地类型;既有集约经营的坝区高产稳产农田,也有利用不合理的山区轮歇地,还有较为特殊难以利用的石岩山坡地。土地开发利用的方式存在多样性。
(2)土地面积多,耕地面积少。全县人均土地面积虽达11.5亩,但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较少,人均耕地面积少。按1996年末统计的人口469811人,耕地面积549070亩计算,人均耕地只有1.17亩,低于全国人均耕地1.26亩的水平。
(3)山地多、水田少、中低产田地多,高产稳产农田少。在全县549070亩耕地中,旱地面积393984亩,占71.8%;水田面积155086亩,占28.2%。400斤的中低产田地518161亩,占耕地面积的94%。据土地详查坡度分级计算,全县坡度大于25°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5.96%;坡度小于25°的耕地占94.04%。其中,坡度小于2°的耕地占9.43%;坡度为2°~6°的耕地占12.54%;坡度为6°~15°的耕地占42.81%;坡度为15°~25°的耕地占29.26%;坡度为25°~35°的耕地占5.76%;坡度为大于35°的耕地占0.2%。山坡地多,水、肥、土流失大,直接制约着粮食单产的提高。
(4)人均耕地不平衡,土地质量差异大。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客观上存在着人均土地不均衡,土地质量差异大的问题。1996年的统计表明,人均耕地0.6亩至1亩的地区有金源、仁德、城关、风仪、柯渡;1亩至1.4亩的地区有河口、七星、塘子、功山、先锋、鸡街、倘甸、羊街;1.5亩至2亩的地区有金所、甸沙;2.5亩至3亩的地区有六哨、联合。在总耕地中,70%以上的耕地分布在山区,大于25°的陡坡地还有94253亩,耕作条件差,土地质量瘦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