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乌蒙山区国土开发扶贫的创新模式和机制

乌蒙山区国土开发扶贫的创新模式和机制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3(二)乌蒙山区国土开发扶贫的创新机制自然资源部在乌蒙山区通过国土开发项目、人员和政策的支持,探索了脱贫攻坚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创新了脱贫攻坚的新机制。整合规划资源,促进空间协调、项目落地、调控统一,充分发挥规划实施方案的宏观作用,促进乌蒙山区区域的全面跨越式发展。二是实施土地增减挂钩。

乌蒙山区国土开发扶贫的创新模式和机制

(一)乌蒙山区国土开发扶贫的有效模式

自然资源部自协调乌蒙山区的扶贫开发工作以来,多措并举,实施了一系列脱贫攻坚的做法与政策,主要形成了以下三种有效模式。

模式1:国土开发促进耕地增产增值,实现以地脱贫

通过土地整治,将原来的坡地改为梯田,将台地改为平地,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加了农作物产量。通过修建机耕道路,田间交通条件得到改善,耕作成本明显下降,肥料运送及时足量,农作物增产得到保障。通过田间配套小水窖,保障了灌溉用水,提高了抗灾能力,增加了农作物产量。这“一降一增”,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收,帮助建档立卡户实现了脱贫(图示如下)。

图1-1

模式2:国土开发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持续脱贫

通过坡地改梯地、机耕道路修建、田间灌溉设施建设,改善了耕作条件,降低了耕作成本,提升了耕地质量。外来资本和专业大户进入农村租地,提高了耕地租金,关键是种地的投入和农产品营销的风险从农户转移到了外来专业户。农户在不承担农业投入的基础上,还可以获得外出打工的时间、本地打工的机会以及逐步提高的土地租金,实现了农业转型升级脱贫(图示如下)。(www.daowen.com)

图1-2

模式3:通过区域自然生态、人文资源综合最优配置实现全面脱贫

乌蒙山区的贫困地区普遍存在富集的自然、人文资源与滞后的经济、科教水平这一矛盾,要形成乌蒙山区“造血式”脱贫的经济生态,需要综合施策。这一国土开发扶贫模式主要就是以国土资源的政策红利、项目成果和技术创新为牵引,为精准扶贫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土地整治改善耕地质量,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地质勘查、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等国土项目的实施,摸清区域内的自然生态资源情况,查明土壤成分和各元素分布、富存情况、制定土地质量数据查询系统,为改良土壤质量、发展现代农业及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国土资源科技支撑。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当地的人文资源,实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最优配置,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加快三产融合发展的步伐,激活各方内生动力,形成从“外部输血”到“自身造血”再到“向外献血”的良性循环,为实现全面脱贫,繁荣农村开辟新渠道(见图1-3)。

图1-3

(二)乌蒙山区国土开发扶贫的创新机制

自然资源部在乌蒙山区通过国土开发项目、人员和政策的支持,探索了脱贫攻坚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创新了脱贫攻坚的新机制。一是在乌蒙山区实施“五规合一”的方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人口与环境保护规划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协调、融合。整合规划资源,促进空间协调、项目落地、调控统一,充分发挥规划实施方案的宏观作用,促进乌蒙山区区域的全面跨越式发展。基于对长期潜力的发展研究,密切“五规”部门的相互协调,注重方案在近期的落实。通过系统梳理五年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增长、产业提升、城镇建设、耕地保护、人口布局与环境保护等核心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的引领下进行要素整合,空间资源全区统筹考虑、合理布局,并将其作为政府行为和市场化投资建设的管理依据,以及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审批的基础平台。二是实施土地增减挂钩。在合理解决乌蒙山片区各市县建设用地规模不足问题,保障脱贫攻坚用地的基础上,乌蒙山区实施不受指标规模限制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出来的指标可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省市范围内流转。“四川的节余指标可以到浙江去交易,云南的节余指标可以到上海交易,贵州可以在七省范围内交易”。通过一增一减相结合,在建设用地总量不突破的情况下,通过流转使指标得到增值,土地价值也得到了显化。贫困地区获得了更多的脱贫攻坚移民搬迁资金的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